奶粉荒引發出社會對自由行、中港融合的反思。香港的困境,如上文所述,首先是面臨被巨量的旅遊人口淹沒。進一步,則較少人談及,是香港那一面的問題,即我們的底子薄弱。像是說,不少人其實「愛人民幣,甚於愛人民」。
看看今年企業派發花紅的情形,就可感受到。如你所料,受惠於自由行,珠寶首飾業和酒店業將可大派花紅,有的竟高達5至6個月的獎賞。由此可見,一些香港人得益了。這或許就是自由行問題的縮影。也就是說,自由行關乎人民幣,很多時,這成了香港人自身的一場靈魂與魔鬼的拉鋸。
愈來愈多「小商場」和「小店」,不堪租金茘升而結業,都轉變為珠寶名牌店;又或以筆者喜愛的港產片為例,它在近年隕落,跟香港電影人集體北上掘金有關;甚至奶粉荒之中,部分藥房囤積居奇,高價售予自由行旅客;不要忘記,早前雙非孕婦潮的助燃劑,就是私家醫院做婦產科的巨額利潤。
這難道不是「人仔」作祟?在人民幣前,香港電影、嬰兒健康和老字號小店,難道這麼不堪一擊?為香港留一席之地,大家不賺到盡,有這麼難嗎?或許有人說,在商言商不犯法呀。是的,「愛人民幣不愛香港」也不犯法的,政府也不例外。
政府規劃新界東北,說是為了便利內地居民消費,因而要建造出如「銅鑼灣時代廣場」般的大塊頭。然而,為什麼要把1990年代的大商場主義,搬至當下的粉嶺呢?「土地只能用來蓋大商場」,其實是30年前的答案,香港今天該更覑重社區、保育、有機耕種等價值呢。然而,在吸人民幣的前提下,政府最終用了別人的尺來衡量香港。
人民幣沒有錯,我寧可說香港的靈魂未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