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龍迎蛇,新春大吉。
龍與蛇,在中國文化中均有特殊意義。龍是神獸,形像正面正氣;蛇是妖物,陰濕歹毒。年宵市場卡通蛇吉祥物,甚少,正因為蛇形象不太討好。但龍其實是從蛇而 來,而中國古代人視蛇為神,不是妖,更有以蛇為圖騰的民族。中國人的始祖伏犧與女媧,人頭蛇身。在出土漢朝畫像磚中可見,女媧與伏犧可能是代表古代中國兩 大以蛇為圖騰的族群結盟,而先民是崇拜蛇這種遠古生物強大的生殖力及求生力。
漢代王充在《論衡》中也提到龍蛇二而為一,「龍或時似蛇,蛇或時似龍。」又說:「龍鱗有文,與蛇為神。」而在中國古代博物誌《山海經》中,所提及眾多神獸 中,以蛇出現最多,有人面蛇身如珥蛇、操蛇、踐蛇,多有神力。蛇在北方是神,在南方是巫,神巫二而為一,所以話中國人崇拜龍,其實是由蛇兌變而成,一開始 就亦龍亦蛇,龍蛇混雜。龍年之後是蛇年,也表達了兩者密切關係。
在各省民族之中,嶺南廣東人與蛇關係最密切,因為廣東人是食蛇補身的民族,這是古代越族一直流傳下來的傳統,漢代已記載嶺南人食蛇習俗,唐宋時蛇羮成為廣東飲食代表。唐東人熱愛舞龍食蛇,可能就是蛇圖騰先民之後,通過食用神聖之蛇肉,以期得到蛇之特異功能。
至於蛇在文化符號中變成負面形象,則是後來之事,如將蛇與鼠綑綁成一夥「蛇頭鼠眼」、「蛇鼠一窩」、冬眠變了偷懶的「大懶蛇」、「蛇王」。而山海經《海內 南經》曾記載巴蛇吞象,三年才吐出骨頭故事,後世將這種以小吞大的情形,用來比喻人心貪婪無度。警世小說《喻世明言》有云「……看這場交易,儘有便宜,歡 喜無限。 正是:貪痴無底蛇吞象,禍福難明螳捕蟬。」
當前香港龍蛇混雜,去年一場「假選舉」,梁振英吞下了特首之位,奪位之手段廣受質疑,更用律師信恐嚇批評者,既要權位,復要名聲,所謂貪痴無底者,禍福難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