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日至3日,四川什邡市民眾為反對恐有嚴重污染的鉬銅項目,舉行抗議。此次事件衝突激烈,官方嚴密控制新聞報道,卻對微博網開一面。
網站報章遭嚴厲管束
筆者曾用“Control
2.0”形容新聞管制近年來的升級變化。遵照胡錦濤要求,當局常運用黨的喉舌人民網、新華網,第一時間報道突發事件,掌握議程設置權。什邡事件之初,這兩
個網站姿態進取,7月2日下午,轉述什邡市政府公開信,披露群體性事件發生,傍晚援引什邡市政府通報,披露特警「採用催淚瓦斯和震爆彈對過激人群予以驅
散」。這是事件之初最重要的官方新聞,多家網站轉載。但媒體很快被中宣部禁令阻遏。
7月3日下午,政府突然宣佈工程終止。對這一重要新聞,新華網和人民網沒有如2011年8月大連PX抗議事件時那樣及時發佈,僅零星轉述什邡政府資訊;前一日的報道在網絡上也被刪除。各主要商業性門戶網站,悉數自律,在醒目位置看不到什邡新聞,沒有常見的新聞專題。
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更是整體沉默。《人民日報》和CCTV這兩家在溫州動車事故、大連PX事件、烏坎事件中都曾發聲的中央級黨媒,對什邡一
言不發。使用「慧科搜索」,筆者發現7月3日數百份內地報章中,只有《東方早報》、《環球時報》提及前一日什邡示威。4日,提到什邡鉬銅項目終止的報紙寥 寥無幾,而且多以證券資訊的方式報道(項目方是上市公司)。
7月4日,黨報《中國青年報》刊登一篇題為《有些事,無法假裝看不見》的評論,文中無「什邡」,所指卻一目瞭然:
…… 紙媒無字,電視無影,廣播無聲。……眾聲喧嘩眾說紛紜的微博,與某些時候對客觀存在的事實假裝看不見的某些傳統媒體,完全形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輿論場。身處其中,有時會感覺到兩個截然不同的中國。
報章和網站的新聞報道無法「走大路」,只好「繞小道」。7月3日和4日,有若干報紙和二百多個網站報道了什邡事件令一家生物企業股票漲停的消息——因為該公司產品辣椒鹼可以用於製作催淚彈。
微博成為傳播主渠道
什邡事件中,微博充當了喧囂的廣場。和烏坎事件發生後的情形不同,在各微博上,「什邡」沒有如「烏坎」成為敏感詞,有關什邡事件的微博沒有被 全面禁發,新浪微博的搜索功能沒有關閉。根據筆者記錄,7月1日零時到7月4日20時,新浪微博共發佈含「什邡」一詞的微博525萬餘條,其中圖片近40 萬條,視頻近1萬條。這些微博絕大多數與什邡事件有關(2011年相同時段,新浪發佈的含「什邡」的微博300餘篇)。
這其中,原創圖片微博,7月2日155條;3日,11674條;4日,3296條。原創視頻微博,2日,8條;3日,194條;4日,92 條。現場人士提供的原始資料,勾勒出什邡事件的大致圖景。新浪微博在全國範圍的數百萬轉帖、評論,以此為據。微博上的圖片和視頻,被香港等境外媒體的報道
引用。
圖片中有相當部分,實為以圖顯示的文字。因微博篇幅受限,將較長文章生成圖片「長微博」的軟件流行。什邡事件「長微博」作者,有韓寒、李承 鵬、笑蜀、五嶽散人和法學家蕭瀚等人。韓、李熟諳新媒體傳播,對民怨極為敏銳,每每快速反應,以舉重若輕的調侃文字引領輿論大潮。韓寒尖銳批評:「地方政
府如果對人民使用了爆震彈,其實就已經證明瞭自己的暴政。」(《什邡的釋放》)李承鵬批評政府的發展模式,「就是把四、五十萬人民的利益,切換成四五個人 的利益。把五十年的使命,濃縮為五年的任期。」(《奇怪的使命—給什邡市各級領導的一封信》)據筆者7月4日21時30分的記錄,韓寒在3日發佈的《什邡 的釋放》被轉發298173次,4日早晨發佈的《已來的主人翁》被轉發171204次。
令人注目的是,什邡事件中,名為「活力什邡」(新浪)和「什邡發佈」(騰訊)的兩個微博異常活躍,認證資料顯示這是什邡市政府新聞辦公室的官 方微博,事件中它們分別發佈了二十多條微博。7月2日晚人民網披露警民衝突的報道,所引述的資料就是來自「活力什邡」。7月3日上午9時許,「活力什邡」 發佈市公安局通告,警告「正在通過互聯網、手機短信息和其它方式煽動、策劃或者組織非法集會、遊行、示威」的人。當天下午政府讓步,
市委書記講話視頻和終止項目的長微博,同樣通過「活力什邡」和「什邡發佈」傳播。這些微博的轉發次數平均過萬,最高達4萬次。值得一提的還有警察微博。幾 位參加維穩行動的特警,其微博別具一格,有辯解,有抱怨,更有現場細節。
這樣的景觀前所未有。2009年以來,微博在中國內地迅猛發展,新浪、騰訊都聲稱有3億以上的註冊用戶。什邡事件中,新聞媒體整體受重壓,獨有微博充任了資訊傳播的主渠道。
微博當然跳不出管制者的手心,大量抨擊政府的言論被刪。筆者一條微博,質疑自欺欺人的新聞管制,在轉發兩千多次後被刪除;李承鵬3日趕到什 邡,他的《一次路西法效應實驗—什邡小調查》,是為數不多的較詳細的現場報道,記錄了警方打人的證據,一發佈即被熱轉。筆者上傳的李承鵬「長微博」,在
50分鐘內即有854次轉發,隨即被刪。和李承鵬這篇現場觀察一同被全面封殺的,還有法學家蕭瀚的《致什邡事件中施暴警察的一封公開信》和五嶽散人的《什
邡,對暴力失效的恐懼》。
專制主義最怕專業主義
網友用「掩耳盜鈴」形容對什邡事件的新聞管制:當局封堵傳統媒體和主流網站,但資訊的傳播,因為微博,其實並未被完全禁錮。不可否認,微博編 輯始終在努力撐開言論空間,但什邡事件中的微博,明顯得到官方「特許」。有人認為這是有意為之,在中共18大將臨之際,既要嚴防官民衝突釀成大亂,又要避
免沸騰的民怨因無減壓空間而爆炸;有人認為什邡事件本身就是不同利益集團的博弈,管制尺度不一,背後有利益爭鬥。
查實原因需更多證據,目前言之尚早。筆者認為,對什邡事件的新聞控制,依然是「打殺和利用」。和一年前溫州動車事故、大連PX事件的傳播相 比,主流媒體(包括黨媒體和商業媒體)嚴重倒退;和烏坎事件相比,這次對微博有所放鬆,但在微博上,情緒宣洩遠多於事實求證和分析;整體上看是畸形管制下
一次病態的傳播。
媒體的基本功能,一是提供事實,二是呈現觀點。新聞專業主義尊崇媒體的「公器」屬性,致力於推動媒體提供真確的事實、呈現多元的觀點。這一使 命,在社交媒體興起的今日,非但沒有過時,更有新的意義。近年來在突發事件傳播中,一些訓練有素的職業新聞工作者同時活躍在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報紙、電
視、微博融合互動,相得益彰,溫州動車事故的報道,就是一例。新媒體使優秀的調查記者如虎添翼,獲得全新調查手段,得到更強勁傳播力。
但這不是當局所需要的。在什邡事件中,傳統媒體和職業新聞人被嚴厲管束,無權入場,連接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新聞專業主義「血管」被阻塞。隨著 事件速起速落,公眾在微博上吃了兩天資訊快餐,看到了紛亂的衝突現場,聽到對地方政府的責難,看到官員被迫讓步時的灰頭土臉。然而,更深入的報道和理性的
分析卻付之闕如。事件起因究竟為何?「鉬銅」究竟是甚麼樣的項目?已有的環境評價報告是誰做的?如何做的?衝突何以會如此激烈?警方的舉措(在類似事件中 首次使用震爆彈)有無違法?政府在抗議聲中匆忙宣佈已簽約的項目下馬,有沒有遺留法律問題?應如何依法善後?恐有污染的項目不在什邡興建,又會在甚麼地方
興建?應如何正視環境保護中日益多發的「鄰避衝突」(即“Not In My Back Yard”,西方簡稱NIMBY,中文譯為「鄰避」)?這一切均語焉不詳。受眾有理由期待有水準的媒體和優秀記者提供嚴肅的調查報道,但在現行制度下他們
動輒得咎,舉步維艱。
中國的新聞管制背離憲法已久,最近十年更添加了政治實用主義色彩。這種制度不容言論自由,不容新聞專業主義。因為只有專業主義的新聞操作,才能獨立、負責,以事實為依歸,不被任何勢力操弄;才能真正擊中腐敗與弊政的要害。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中國傳媒研究計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