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7月8日星期日

練乙錚: 行會虛化與第二管治中心興起



曾幾何時,行政會議是萬人之上、一人之旁的實質權力中心,港英治下至特區第一屆政府都如是,之後每況愈下;到了這一屆,連一些社會地位不高、民望甚有爭議,甚至是打手角色或老早過了氣的人物也「出人意表」進入行會,那就顯示出這個本來是治港最高權力機關是如何弱化了。

行會人選弱化,有人認為反映梁振英人緣不好,有人覺得是他以區區689張小圈子票上台先天不足故後天失調引致,也有人說是因為實力人士眼看他滿途荊棘醜聞纏身,都卻步不前,等等。這些無疑都是事實,但並不特別重要。

虛化不同弱化

大家應留意,更大的問題是行會虛化。虛化不同弱化。弱化可以轉強,但一個權力機關如果虛化了,則很難有望翻身,因為事關體制結構改變,而不僅僅是個別人物的威望運程起伏的結果,所引起的權力從新分配,根本不可能逆轉。例如台灣98年「廢省」(省政府虛級化,變成中央政府的行政派出機構),威望高如當時的民選省長宋楚瑜,亦一蹶不振,個人政治地位成為省權消亡的陪葬品。

筆者的看法是,特區政府的行政會議,已到了積極穩步虛化的最後階段,原因是西環第二管治權力中心急促勃興,掌握了治港操控權。行會人選弱化,不過是其權力虛化引致的表面現象而已。

共產黨統治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元化領導。回歸之初,中央認為董建華有能力擔當此任,並且是個「隨心所欲不逾矩」的老實人,遂放手讓他一人獨管香港所有大小事務,甚至不讓大陸其他政經機構插手。當時由董領導的行會還是相當強勢。不過,那是中央通過董建華在港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而已,不少港人卻至今以為那是中共履行「港人治港」承諾的黃金歲月,實在是一個美麗誤會。

董下台之後,中共一方面作戰略退卻,邀請一批港英舊部上台執政,另一方面則着手建立第二管治權力中心,並先行在澳門取得運作經驗,然後逐步在香港運作、掌權。然而,這個權力中心既有自己的幹部隊伍,必與一個強大的特區政府行政會議產生矛盾。

結果,大家看到,到了曾政府後期,行政會議已經相當虛化,曾氏看不起行會乃是人盡皆知,其召集人梁振英本身也毫不尊重行政會議的守則,在會外大肆發表其私人意見,與會議意見相左亦視之等閒。

到了梁振英弱勢上台,這位現代石敬瑭當然曉得治權其實不在他手裏,他委任的行政會議怎麼可能是一個強而有力的管治團隊呢?就算西環不給它名單,他也會懂得很小心配合。妹仔哪能大過主人婆?西環認「第二」,梁敢爭第一?

另一方面,就算梁曾經落力邀請本地實力人士參加行會為自己充場面,那些人士也知道,坐進去也是白坐,到頭來梁聽話於西環,徒然浪費自己時間;要有影響力,不如直接跑西環划算,還可以不必暴露於傳媒面前。行會虛設,所以才沒有真正實力人士願意接受邀請。

另一中央政策組

西環進場開始操控政局之後,行政會議虛化、弱化,實屬必然結果。換句話說,一個虛而弱的行會,乃是黨的理性期望,中央的本意就是如此。梁的行會名單公布後,社會輿論嗤之以鼻,西環卻一定覺得很合乎理想。

大家再看看共產黨委任行會召集人的態度和人選性質的轉變,便可更了解其虛化現象。梁是中共的一個長期重點培養對象,當年要這樣的人,才可當行會召集人,故中共把他放到那個位置上,是深思熟慮的長遠決定。

反觀這次委任林煥光,共產黨竟以不足一個星期的時間便把位子欣然交給一名港英舊部。如此「信得過」,無疑反映行會除了還有一點點公關門面價值之外,已經虛化到了極點。今後的行政會議,可視之為「有半個橡皮圖章的另一中央政策組」。

我們再來看看林煥光的「買者悔意」。林不可能不老早察覺多年來行會弱化與西環第二權力中心勃興的關係,而他依然接受委任,個人原因可能很複雜,當中必定包含某程度的當局者迷、一廂情願乃至涉個人名譽地位收入的虛妄。及至接觸現實,他方才清醒了,而這個現實,筆者敢肯定,絕不止是行會召集人身份與平等機會委員會的角色衝突,而是包括清晰而強烈的指令訊息,授意他向西環俯首。

對林而言,若行會只是弱化,則還可以,說不定面對弱勢成員,他更容易駕馭,發揮更大個人影響力。但行會更是虛化,他坐進去的唯一好處,是可得到額外的相當於半份D9的人工。何苦?

對於左派、當權派而言,第二管治權力中心的確立,無疑是「遲來了的春天」;這個春天到了,第一聲沉雷,便是剷除其自身以外的任何權力中心,行政會議於是首當其衝。這完全合乎一元化領導的權力邏輯。

上述角色衝突的問題,不是不重要,所以也應小心分析。平機會有法定獨立性和權限,此外,它能否事實上獨立,端賴其主席個人的眼界與腰骨。平機會主席如果想通過他自己在其他職務上的方便,對行政權力發揮哪怕是正面的影響,也是破壞了它自己的獨立性,立下平機會對行政權力倚賴的先例。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旦平機會的工作與行政權混在一起,以後行政部門也可通過同一渠道反向干預平機會。說得白一點:你想揩行政權的油,到頭來行政權也會佔你的便宜。若是那樣,在最好的情況底下,平機會主席與特首的關係,也必然成為討價還價的關係,與該會主席必須秉公辦事、不受行政權干擾的原則相違背。

林煥光大家也許還信得過,到下一任由梁振英委任的平機會主席上台,處那種討價還價關係之下辦事,還有市民相信其獨立性嗎?

機會主義思維

角色衝突的問題提出後,一些平機會委員也發聲支持林煥光續任行會召集人,認為那樣有助鞏固該會地位;筆者不懷疑這類觀點的善良用意,但那其實是一種殊不健康的機會主義思維,為了一點眼前利益和方便,竟不惜置平機會的獨立原則於險境。那是極不可取的。試想,大家會希望當年的李國能跑到行會裏去當召集人嗎?

上面只是討論了權力的運用方式。我們還可以問:西環這個第二管治中心要權力來做什麼?越俎代庖為港人謀幸福也許是其中一個目的,但中共在香港,從來只是盡量利用,並不以港人切身利益為重要。

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的任務就是替大陸打破西方軍經封鎖;六十年代,香港是用作大陸向世界輸出革命思想的窗口;七十年代,香港的主要任務是對台統戰,支持解放台灣;八、九十年代,香港的價值是對大陸提供資本和人才。

二千年後,大陸有毛有翼,不再需要香港什麼,還可以送你一點禮,只要你協助維穩,並提供一個安全的大陸資本運作基地。為二十三條立法不在話下,但那也只是一般性的工具,還有具體要維護的東西。舉幾個事例說明。

(一)薄熙來事件發生後不久,彭博通訊社利用香港資產市場資訊高度透明,挖出了薄家親屬在港擁有的巨額資產。中共大概還覺得這件事無傷大雅,因為薄熙來已經是階下囚了,但彭博此舉,肯定令中共高幹警覺:香港的資產市場,到底能否維護高幹家族的資產?

(二) 同是彭博,周前再次挖出同類資料,不過這次爆料新聞主角不是雙規高幹,而是下一任黨和國家主席習近平,其家族的在港巨額資產因而曝光。這類絕對不可用作「國民教育」課本教材的尷尬資訊,對黨國形象的破壞力非常巨大。香港有責任協助中央維穩。大家想想,西環的第二權力中心的反應該怎麼樣?它既可以繼續維護 香港資產市場資訊透明,也可以維護黨國統治集團的穩固和面子;考慮到西環的權力來源不是香港人民而是中央領導,它的選擇便很清楚。

(三)特區高官上任前後至今不斷傳出僭建等貪瀆醜聞,不僅影響本地管治威信,還令西環面目無光。將來為了特區政府穩定,會不會收緊屋宇資產資料透明度(如停止提供高空影像)、以各種名目(如保護私隱)阻礙甚或禁止有關調查呢?

這些都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事,傳媒應留意,市民要警醒。也許,在香港左派、當權派裏,稍微有點良心的那些人,都不會贊成那樣為尊者隱而不惜犧牲香港的制度,甚至認為後者是不可想像的。

黨性埋沒理性人性

但是,只要西環一把事情提到「國際鬥爭的高度看問題」,這些人便會替自己洗腦,或積極配合,或無聲接受。黨性埋沒理性人性,八九六四以來,大家見得多,梁營裏頭,這種人佔九成九。

今年七一,是香港政治分水嶺,第二管治權力中心正式上場,推動兩制之下的一國化。所有權力結構、法制規章、核心價值等,都要在「穩中求變」的口號和策略下, 逐步向大陸看齊。準備工作已進行多年,今年七一開始正式浮出水面。行政會議虛化已明擺眼前,但更多的「地火」還在地底下運動,將陸續「噴薄而出」。「國民教育」洗腦教材面世,我們可視之為又一個證據。

《信報》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