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1月3日星期四

楊懷康: 上帝公平嗎?




先前在中環的朋友電郵了個題為「上帝為什麼不獎賞好人」的故事給我。驟眼看尚以為那是路加福音裡《浪子回頭》的寓言(路加福音 15:11-32)。朋友說是兩碼子事,着我用點耐心再看一遍。果然所言非虛。

《浪子回頭》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矣。話說有兩兄弟,弟弟逼老父分家產,好讓他有本錢闖蕩江湖;老父依其要求分了家產。不消多久,他散盡錢財、吃盡鹹苦,方知在家千日好、出外半朝難,回家向老父懺悔,老父大排筵席待之如上賓。一直伴着老父、勤奮用功的哥哥,見到這般情景,心裡不是味兒。老父跟哥哥說:「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路加 15:32

善人的最高獎賞

朋友電郵給我的故事,前半部的情節沒有《浪子回頭》那般慘情:瑪莉是媽媽的好幫手,既合力烤餅更將之擺到餐桌上;媽媽讚她是個「好孩子」。弟弟大 衞沒有幫過手,一天到晚只曉得搗蛋,媽媽卻獎了他一塊餅。瑪莉覺得媽媽偏心,寫信給《芝加哥先驅論壇》兒童版質疑:「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嗎?」這個故事有別於《浪子回頭》之處,是編輯如何回覆瑪莉。

自從人類曉得明辨是非以來便為「上帝公平嗎?」這個問題所困擾,而苦無明確答案;區區兒童版編輯又怎曉得回應?(《聖經》「約伯記」甚至認為即使天下第一好人受到懲罰,上帝亦自有其道理。)虛應其事,弄個答案出來,不擔心教壞細路嗎?

編輯帶着這個亘古以來便有的大難題去參加婚禮,到交換戒指環節,一對新人一時慌張誤把戒指套在右手上。見到此番情景,主禮牧師作出溫馨提示:右手夠完美的了,用戒指來裝飾左手吧!編輯聽到牧師的提示,登時腦袋亮起燈泡!他悟出什麼道理?

道理是:右手之為右手,無須戒指裝飾已夠完美的了。「同樣,那些有道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忽略,不就是因為他們已經非常完美了嗎?……上帝讓右手成為右手,就是對右手最高的獎賞。同理,上帝讓善人成為善人,也就是對善人的最高獎賞。」

「很海耶克」的做人態度

看過故事,上網查找,方知文章在二○○二年的《羊城晚報》刊出。我試圖尋找《先驅論譠》的原文而不果,不知道翻譯可有做過手腳,抑或這是假《先驅論壇》之名而杜撰的「首次創作」。單純從中文版來看,故事起碼有兩重意義。一、各有前因莫羨人:上帝善待某人,那是他的造化,你怎知得道他經歷過些什麼才為上帝善待?二、知足常樂:上帝給了你這麼多,你尚且不滿足,妒忌為上帝善待的人,那不是刻意跟自己過不去嗎?

依我看,「各有前因莫羨人」是個「很海耶克」的做人態度:世間事物太複雜了,一個人成功或失敗,箇中道理,單憑表象固然不易看得出來;即使作「深層次」的分析亦不見得會找出確切的因果關係。這麼一來,憎人富貴嫌人窮,甚至埋怨上帝不公平,那不是太不可理諭了嗎?

即以包玉剛的座右銘「持恒健身,勤儉建業」而言,多少人百分百依足他的說法去做,可沒有他百分一甚至萬分一的家業,那是包玉剛扯謊嗎?當然不是。只不過每個人的際遇不同,依包玉剛那樣辛勤儉樸而又有恒心地做運動,可是欠了他的時機際遇,一切亦是徒然。包玉剛的外孫蘇文駿依樣葫蘆在辦公室放了這個座右銘,你道他有望「老翻」外公的功業?不用我說大家也知道答案是什麼了。

換言之,一旦擺脫自食其力、種瓜得瓜、種果得果,因果關係確切明晰的「小農社會」,進入市場主導的群體社會,事物的因果關係便模糊了——超市有蘋果賣,天曉得這是誰用什麼辦法作的安排?——不管成敗,因素錯綜複雜,何來什麼獨步單方可言?

當然這不是說大家便該放軟手腳等運到。盡人事而聽天命,是不是?包玉剛又何嘗百分百有把握「持恒健身,勤儉建業」便會讓他成為一代船王?然而不盡力發揮「現地、現物」掌握的資源、資訊,哪怕你有包玉剛般的機遇又怎樣?

上帝的無窮智慧

人們質疑上帝不公平,往往是因為盡了人事、而依然得不到自己認為應有的回報,但另一些人不費半點工夫,卻家肥屋潤。面對這般境況,除了像約伯那樣懾服於上帝的無窮智慧——「我知道,你萬事都能做;你的旨意不能攔阻」(約伯記 42:1)——便只好拿「知足常樂」般的傳統智慧自我開解了。

果真知足的人無疑常樂,只是「物有盡而慾無窮」,「知足」跟人性相悖。這麼一來,人生在世是否便永遠都不會滿足快樂?而人之為人便永遠既貪婪且妒忌?鄙人識見有限,沒有本事回答這些問題。經濟學奧國學派大師米賽斯( Ludwig von Mises 1881-1973)可認為「時刻設法改善一己的當前境況」乃人類所有行為的原動力,鄙人對此從來深信不疑。

是的,不管改善當前境況的動力是來自貪婪還是妒忌,或者兩者兼而有之,沒有這兩股動力,則很難想像人類何以建設文明。人類文明蓬勃發展,那非但證明這兩股動力有充分的發揮空間,更顯見貪婪、妒忌得到制約疏導,局限了其負面的破壞效果。在歷史的長河,即使出現過自相殘殺、人吃人的可怖史實,那是短暫而個別的例外,非為常規。是什麼制約、疏導了人類大有殺傷力的劣根性?

「不忍人之心」制約人性

依我看孟子說的「不忍人之心」是個關鍵。這是個什麼的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不管這是叫惻隱之心,還是現代人說的「同理心」,設身處地、代入其中的同情心顯然約束了源於貪婪、妒忌的暴力傾向,讓人類按積極互利的方向建設文明。不是嗎,要不是有這個「不忍人之心」,兒童版的編輯又犯得着為個小孩子苦苦思量「上帝是否公平」這個大到不得了的難題嗎?

眾所周知,經濟學鼻祖阿當•史密斯( Adam Smith 1723-1790)除了著有《原富》,全面演繹人類追逐私利而衍生的積極效果,更寫了溫家寶總理時刻帶在身邊的《道德情操論》。讓我來揣摩,史密斯的道理清楚不過:人類追逐私利的劣根性有無窮的威力創造財富造福人群。這個劣根性體現的貪婪、妒忌無疑有其殺傷力,但對其負面效果無須過慮,因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個道德情操將制約、疏導貪婪、妒忌的殺傷力。

這不是說世上不會上演悲劇甚至慘劇。肯定不是。貪婪、妒忌之心人皆生而有之,像瑪莉般的小孩子亦不能免。說到底現實世界不是地上天堂。可以肯定的是,愈是繁榮發達的社會,那「不忍人之心」愈是有發揮的空間。這雖則不能徹底消滅貪婪、妒忌的劣根性,卻足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帶來人間溫暖。那雖非「常樂」卻是絕佳的替代品。朋友跟我分享的不正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體現的喜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