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別多時的「唐唐」現身了——不過「人面依舊、事物全非」,他由特首熱門人選,變為一個在野的「時事評論員」,而去年今日,仍在點評時政、前途未卜的梁振英,則已是特區之首。當看見兩人的面孔又再出現於媒體的畫面,真的有點時空交錯之感。
而讓這感覺更為強烈的,是元旦大遊行後所泛起的政治漣漪:曾多次批評梁振英的田北俊,放出中央可能會換人的論調;新華社報道香港元旦遊行時提及有遊行者要求梁振英下台,隨即引起輿論揣測中央對梁振英的態度;當唐英年重提特首選戰、批評梁振英時,傳媒則關心「唐唐」會否東山再起。種種論調,也許子虛烏有。不過,看來只要有些許風吹草動、疑幻疑真的政治動靜,馬上便會使香港政圈及傳媒圈流傳行政長官的去留,情有點如在上屆政府末年時「估領袖」一般。這不應是一個新政府的開局處境,也突顯了新政府的政治威信脆弱不堪。
「估領袖」這玩意揮之不去,盡顯了「人治」那份既讓人生厭,卻同時引人入勝的「神秘感」。假如梁振英是一人一票普選而來——管他當時僅勝唐英年一票,只要是嚴格按照法規和程序的大選,則無論誰勝誰負,也無從否定全民投票的結果。你恨有人當時誤導你?對不起,不能立即重選,請依選舉法規,於下次大選時「票債票償」,但無論如何,這5年肯定就是他的。「法治」,就是法律和規章凌駕任何人物、任何黨派的主觀意志。你不滿大選規則,大可發動修改程序,但不能輕言否定大選結果——除非大選的法規明顯不公。
對「港劇」生厭? 對不起,你很難轉台
不過,香港特首的小圈子選舉,除了看民意,還是看「京意」。當一個選舉予人「人治」色彩濃厚、天威難測的印象,「估領袖」的玩意就會樂此不彼。即使選舉結果揭曉,塵埃落定,但每當有人事變動——例如原中聯辦正副主任被調職,便會讓人有草木皆兵之感。「人治」味道愈濃,「估領袖」的風氣就愈盛,各種有關「誰的後台夠硬」、「誰人走勢看俏」的講法,以至那些七嘴八舌、不時詮釋「京意」的「欽差」,很容易便會蓋過對社會政策及本地民意的分析。
「估領袖」的政治文化,把輿論以至社會的精力消耗於臆測和猜忌,更容易為有心人所把弄。泛民「倒梁」,人們未必感好奇,但如果「倒梁」之風於建制派繼續蔓延,則香港政壇的發展,看來可能又一次要社會觀賞「估領袖」和「造王者」的戲碼,又一次把所有社會問題和改革的討論,約化為對政治人物仕途的表態,以及對「京意」的揣測。你或許對這部剛於去年看畢的「港劇」生厭,但對不起,作為香港人,你很難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