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白楊島,沿湖畔西行,右手一帶丘巒起伏,坡上林木蓊鬱。想尋徑登崗,見一溪橫隔,有小橋越溪上。橋由枯木搭成,枝幹旁逸,似隨心草就,上橋細看,才知
是匠人巧構,以拙樸凸顯自然。昨夜雨急,橋下秋水泠泠。過小溪,循仄徑,腳下落葉鬆軟深厚,舉足間輕聲悅耳。至崗頂,林翳漸淡,天光忽開,有座奇特的建築
豁然眼前。這便是愛默農維爾山莊的主人吉拉爾丹獻給蒙田的Temple de la
Philosophie,照字面可稱「哲學殿」。不過在古羅馬,Temple多指祭神之壇,莫非莊主欲將哲學做犧牲,祭於此枝木扶疏之崗?噢,好朋友,當
此秋雨洗塵,一派空明中,可復思哲學乎?
莊
主吉拉爾丹深受啟蒙思想影響,又是盧梭崇尚自然的仿效者。他要在這山莊中為哲學和哲學家留一席之地,供他們在月明風清、萬籟俱寂中沉思遐想。他請畫家于貝
爾.羅伯特仿效羅馬郊外蒂沃利別墅西比爾神廟的樣式設計一哲學殿堂,奉獻給蒙田,這位啟蒙思想的先驅。早先,殿前有拉丁銘文石刻,「僅以此半就之殿獻予米
歇爾.蒙田,那道盡慧言之人」,但現已湮滅不存。
殿的正面由六根多利亞柱撐起環樑,它們肅穆靜立,近瞰盧梭墟墓,遠吞湖色天光。六根立柱從左至右,依次刻有六位巨人之名,並用拉丁文定義了他們的思想特 質。牛頓:光亮;笛卡爾:虛空非無物;佩恩:人道;伏爾泰:譏諷;孟德斯鳩:正義;盧梭:自然。殿有門洞卻無門扉,門楣上鐫刻着維吉爾的詩行「識萬物之道 的人是幸福的」,這句銘文的下句是「他們戰勝恐懼和無情的命運」。
拾階而上,進入殿堂內,才發現環樑半途而斷,殿堂背面竟無牆無柱,僅有基石台座,本該合圍抱攏的殿堂只有「半壁江山」。內裏苔綠侵石,雜草荒穢,碎石亂 置,看似多年失修,哲學之殿已坍塌圮毀。但朋友,切莫迷失於這表面的毀棄,這荒蕪半成正是哲學殿設計者刻意為之。他要讓這建築說話,人類認識永無完成,運 思者必蹈思無盡之途。作者特意留下第七個基座,上面不豎立柱,卻有銘文「此處不容偽言」「誰能完成它?!」殿旁堆積粗胚石料和數十根半成的圓柱,意在提醒 來者,「材料已在此,動手吧」!誰能禁得住此一召喚的誘惑?
這座哲學殿是一個寓言,講述着人類精神生活的歷史和未來。希臘先哲的智慧早已指明知的限度,蘇格拉底的名言「我知我無知」實已道出了認識主體的宿命。沒有 甚麼思想學說能窮盡真理,思想永在思之途中。以為一己之思能掌握終極真理,此狂妄僭越了知的界限。帕斯卡定義人為「能思想的蘆葦」,說透了人的高貴與脆 弱。人能思而已,得失卻不需言明。思者本身便若飄風驟雨,天地過客而已。大哲如康德,考察人的認識能力之後仍留「物自體」,以尊重知的界限。維特根斯坦, 以「不可說」之沉默,留下「思無盡」的天地。固然我們對一切偶然之事可說並力圖說清楚,但不可言說的世界卻是無限廣闊的渾沌背景,可說之事不過是這背景上 的幾縷光亮。在他那裏,哲學思想竟如音樂,「有時只能在心靈的耳朵裏喚起一支曲子」。其個人化到難以與人分享,竟是「大音稀聲」的境界。
黑格爾追求體系的自足,作繭自縛。絕對精神走到自我認識,結果,窮盡了認識的絕對精神扼殺了思的生命力。這套精神的完美行程也誘惑了馬克思,讓他自信借助 思辨的方法,能找到解決一切人類社會問題的不二法門,他身後的門徒奉其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我們親身所歷的「頂峯」論、「終極」論更是等而下之的 鬧劇,再與「思」無緣。哲學殿的設計者發出的挑戰,「誰能完成它」是一不可能亦不應有的任務。因為「完成」的前提已定,「這裏不容偽言」,而那些號稱「已 完成」並「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學說必屬偽言。
建有未完成之哲學殿的愛默農維爾山莊,後以盧梭公園聞名。各國朝拜者絡繹於途。顯赫者如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俄國皇儲保羅一世、 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多奈特。偉大者如美國國父富蘭克林、杰佛遜。革命者如丹東、羅伯斯庇爾。正是後來的這些革命者,把先來的瑪麗王后送上了斷頭台,隨 後自己亦逐被殺者而去。這人頭滾落的慘烈,竟被歸罪於他們前往朝拜之人的思想。哲學殿雖未建成,朝拜者已各自凋零。一八○一年夏末,正在策劃霧月十八日政 變的第一執政波拿巴特來到這裏,他和吉拉爾丹的長子斯坦尼斯拉斯.吉拉爾丹拜謁了盧梭墓,隨後在墓旁有如下對話:
波拿巴特:「為了法國的安寧,此人從未存在過或許會更好。」
斯坦尼斯拉斯:「為甚麼?執政官公民?」
波拿巴特:「是他造成了法國大革命。」
斯坦尼斯拉斯:「我想,執政官公民,您總不至於抱怨大革命吧?」
波拿巴特:「噢,只有未來才能判斷,為了讓這世界太平,盧梭和我是否最好從未到過這世上。」
此時,沉思的波拿巴特更像一位哲學家,一位思無盡的哲學家。
殿的正面由六根多利亞柱撐起環樑,它們肅穆靜立,近瞰盧梭墟墓,遠吞湖色天光。六根立柱從左至右,依次刻有六位巨人之名,並用拉丁文定義了他們的思想特 質。牛頓:光亮;笛卡爾:虛空非無物;佩恩:人道;伏爾泰:譏諷;孟德斯鳩:正義;盧梭:自然。殿有門洞卻無門扉,門楣上鐫刻着維吉爾的詩行「識萬物之道 的人是幸福的」,這句銘文的下句是「他們戰勝恐懼和無情的命運」。
拾階而上,進入殿堂內,才發現環樑半途而斷,殿堂背面竟無牆無柱,僅有基石台座,本該合圍抱攏的殿堂只有「半壁江山」。內裏苔綠侵石,雜草荒穢,碎石亂 置,看似多年失修,哲學之殿已坍塌圮毀。但朋友,切莫迷失於這表面的毀棄,這荒蕪半成正是哲學殿設計者刻意為之。他要讓這建築說話,人類認識永無完成,運 思者必蹈思無盡之途。作者特意留下第七個基座,上面不豎立柱,卻有銘文「此處不容偽言」「誰能完成它?!」殿旁堆積粗胚石料和數十根半成的圓柱,意在提醒 來者,「材料已在此,動手吧」!誰能禁得住此一召喚的誘惑?
這座哲學殿是一個寓言,講述着人類精神生活的歷史和未來。希臘先哲的智慧早已指明知的限度,蘇格拉底的名言「我知我無知」實已道出了認識主體的宿命。沒有 甚麼思想學說能窮盡真理,思想永在思之途中。以為一己之思能掌握終極真理,此狂妄僭越了知的界限。帕斯卡定義人為「能思想的蘆葦」,說透了人的高貴與脆 弱。人能思而已,得失卻不需言明。思者本身便若飄風驟雨,天地過客而已。大哲如康德,考察人的認識能力之後仍留「物自體」,以尊重知的界限。維特根斯坦, 以「不可說」之沉默,留下「思無盡」的天地。固然我們對一切偶然之事可說並力圖說清楚,但不可言說的世界卻是無限廣闊的渾沌背景,可說之事不過是這背景上 的幾縷光亮。在他那裏,哲學思想竟如音樂,「有時只能在心靈的耳朵裏喚起一支曲子」。其個人化到難以與人分享,竟是「大音稀聲」的境界。
黑格爾追求體系的自足,作繭自縛。絕對精神走到自我認識,結果,窮盡了認識的絕對精神扼殺了思的生命力。這套精神的完美行程也誘惑了馬克思,讓他自信借助 思辨的方法,能找到解決一切人類社會問題的不二法門,他身後的門徒奉其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我們親身所歷的「頂峯」論、「終極」論更是等而下之的 鬧劇,再與「思」無緣。哲學殿的設計者發出的挑戰,「誰能完成它」是一不可能亦不應有的任務。因為「完成」的前提已定,「這裏不容偽言」,而那些號稱「已 完成」並「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學說必屬偽言。
建有未完成之哲學殿的愛默農維爾山莊,後以盧梭公園聞名。各國朝拜者絡繹於途。顯赫者如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俄國皇儲保羅一世、 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多奈特。偉大者如美國國父富蘭克林、杰佛遜。革命者如丹東、羅伯斯庇爾。正是後來的這些革命者,把先來的瑪麗王后送上了斷頭台,隨 後自己亦逐被殺者而去。這人頭滾落的慘烈,竟被歸罪於他們前往朝拜之人的思想。哲學殿雖未建成,朝拜者已各自凋零。一八○一年夏末,正在策劃霧月十八日政 變的第一執政波拿巴特來到這裏,他和吉拉爾丹的長子斯坦尼斯拉斯.吉拉爾丹拜謁了盧梭墓,隨後在墓旁有如下對話:
波拿巴特:「為了法國的安寧,此人從未存在過或許會更好。」
斯坦尼斯拉斯:「為甚麼?執政官公民?」
波拿巴特:「是他造成了法國大革命。」
斯坦尼斯拉斯:「我想,執政官公民,您總不至於抱怨大革命吧?」
波拿巴特:「噢,只有未來才能判斷,為了讓這世界太平,盧梭和我是否最好從未到過這世上。」
此時,沉思的波拿巴特更像一位哲學家,一位思無盡的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