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爸港媽近日為了撲奶粉而苦不堪言,奶粉荒更好似沙士一樣,擴散至澳紐、德國甚至荷蘭,不過有人歡喜有人愁,對於奶粉商來說,卻是天大喜訊。我很好奇,既然奶粉這樣短缺,而且價錢直線上升,為何供應遲遲未能調節,來過奶粉的量化寬鬆?
「中國每分鐘都有嬰兒出生,無疑是一個增長迅速的市場。」雀巢行政總裁Paul Bulcke去年宣布以天價收購輝瑞的嬰兒食品業務時表示。
這也難怪,內地的嬰兒食品市場2011年達到60億美元的規模,有美資行更預期3年後會倍增至120億美元。比高增長更妙的是,奶粉市場是少數內地地頭蟲無法主導的板塊。任你再減價再促銷,家長一想起三聚氰胺,便二話不說,全部轉投外國品牌。
大奶粉商顯然不會錯失先機,行業的併購也圍著這個故事打轉。去年雀巢以20倍EBITDA(未扣除息稅折舊攤銷前盈利)的119億美元作價,擊退美贊臣與達能合組的財團,成功收購大藥廠輝瑞旗下包括惠氏等品牌的嬰兒食品業務。當日雀巢公布交易的記者會上,管理層便提及20次中國,認為有關業務,未來5年將有逾45%的增長來自中國。
中國故事重要的理由,更在於與歐美的此消彼長,歐美經濟轉弱,發達國家的出生率又低,早幾年令不少奶粉商頭痛不已,荷蘭牛欄牌(Royal Numico)便曾想過轉型至維他命等健康食品業務,以抵銷奶粉生意的萎縮,亦有奶粉商如美贊臣等不甘認輸,在經營手法上推陳出新,創造新需求。不過,隨著內地對外國牌子奶粉趨之若鶩,這些苦惱都已一掃而空。奶粉生意估值節節上升,以致引發去年輝瑞奶粉業務的爭奪戰。
現時看來,奶粉商似乎落後於形勢,未能因應需求大增,及早增產、調整分銷渠道,甚至投資建廠。在市場機制下,缺貨情況一時存在當然可能,但持續出現便不尋常。
我翻了一些資料,仍未見有合理的解釋,但奶粉市場確實有其獨特性,或會阻礙其調整。
奶粉是客戶忠誠度很高的產品,買家(父母)與用家(BB)又不是同一人,而只要BB不扭計,父母輕易不會轉奶粉,以免引發健康問題,在這前提之上,奶粉是缺乏需求彈性的產品,不容易因為價格調整而搶客或失客。因此,即使面對缺貨、炒買,父母都不願轉牌子,這令到缺貨不易透過競爭解決。我還思疑,內地仍有若干扶植本土行業措施,或限制外資奶粉商未能在當地大舉增加供應。
目前的情況是,水貨客權充調節者的角色,把奶粉當作iPhone來倒賣,將內地奶粉的稀缺,出口至世界各地,尤其是香港。
中國現時年增1600萬名嬰兒,威力已如廝強勁,其界外效應已為香港帶來醫療、教育、福利等種種壓力,目前內地要求放棄一孩政策以抗衡人口老化的叫喊聲越來越響,如果真有這麼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