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1月20日星期日

明報社評: 善用棕地 三方共贏




施政報告後全城熱議地從何來,發展局長陳茂波昨天提及的新界「棕地」,是值得積極研究的方向。棕地泛指新界荒廢或已被破壞的農地及工業用地(如露天倉庫、貨櫃場),開發棕地建屋,保育爭議較小,也避免掉進地產商囤積的農地的天羅地網;部分棕地業主早已有意賣地套現,若政府收地賠錢,可說是業主、政府、社會多方共贏的方案。

梁振英政府銳意加快土地供應,部分關注團體早就建議應善用新界的棕地。陳茂波昨日發表網誌,承認政府在不同發展項目上最少有365公頃「棕地」,相等於19個維園大小,但陳茂波同時指出,上述土地上的活動不少屬合法經營,為物流業提供後勤支援及就業機會,部分亦不宜在市區或多層廠房內進行,因此政府要發展這些土地,必須透過規劃整合,亦涉及清拆、搬遷、收地賠償等問題,絕非容易和簡單。

土地發展方案牽動不同的利益,均有一定難度,但發展棕地有不少好處,例如:

1)政府表明要研究開發新界及考慮填海,此舉勢必觸動環保人士。棕地屬於已被破壞的土地,保育爭議較小;

2)有經濟活動存在的棕地,道路交通水電渠務等基建已初步成形,要發展成住宅所需時間較全新開發土地為快,有助提早增加樓房供應,紓緩供不應求的問題;

3)新界不少農地已被地產商收購,政府與地產商的談判往往處於下風,甚或引來官商勾結爭議。棕地雖然也有地主,但不少土地多年無法有效發展,地主的資產變相被凍結,出售套現的意欲較高,政府談判應相對較容易。

陳茂波說得沒錯,發展棕地必須透過規劃整合,收地賠償亦非易事,正因如此,政府應盡快研究其可行性,包括集體搬遷及賠償方案,對營運者提供適當援助,並協助尋找適當地方讓相關行業繼續營運。若能成功發展,可說是地主、政府、社會多方共贏的方案。

委員會成敗三要素:議題聚焦、包容異見、廣納民意

特首梁振英的首份施政報告 房屋及土地的覑墨甚多,但對多個範疇,則透過成立12個委員會或小組,研究落實之策,究竟這是欠缺誠意還是審慎的做法?我們認為,政府若真的希望以委員會 或督導小組的方式廣納民意,為社會制訂良方妙策創造有利條件,政府必須在三方面做足工夫:(1)議題設定要明確,因為議題太多,火頭處處,社會將無所適 從;(2)內在組成要多元,委員會應該包容不同意見人士,切忌同聲同氣近親繁殖;(3)對外溝通要主動,委員會必須與民間互動,兼聽不同利益不同階層人士 的意見。


香港政府成立委員會研究一些具爭議的問題,並非新事物,有成也有敗,近年比較成功的例子包括維港填海及最低工資。

1)過去的填海方案多由上而下,官意主導,往往引來關注團體強烈反對,甚至對簿公堂,社會嚴重內耗,公共建設也遭拖延。及後政府汲取教訓,設立共 建維港委員會,廣邀各界人士參與,除了相關專業團體外,連最主要的反對填海組織保護海港協會也一併招攬,務求尋找真正的社會共識才推出政策,有助減少社會 內耗。

2)為訂立最低工資水平而設的委員會,同樣是廣納不同持份者,勞資雙方的代表同坐一桌,再根據現實的數據,一起制訂工資水平,結果能夠讓極具爭議的最低工資政策近乎「無痛」落實。
今次梁振英的施政報告比較特別的是,在短時間成立多個委員會,就此政府必須在議題設定方面校準焦點,因為若在同一時間做多項公眾諮詢,公眾將難以聚 焦,甚至懷疑政府的誠意。政府應把要求社會討論的議題具體明確化,並定出切實的時間表,才較易讓公眾積極參與和凝聚共識;更重要的是,委員會的組成與運作 必須「內外兼備」,方能取信於民。

「內在」方面,委員會的組成必須用人唯才,包容社會上不同意見的人士,切忌一言堂;委員會若被用作政治酬庸,大量安插「自己人」,排除異己,便會先天不足,難以成功。

為委員會找對了人,只是開始,同樣重要的是諮詢過程能否「對外」保持溝通,吸納各方民意,掌握社會脈搏。

西九 化區曾引起極大爭議,後來政府汲取教訓,在諮詢過程採取「多上多落」的模式,先把項目分成不同階段,由概念、設計到具體落實,對公眾做多階段的諮詢,每次 諮詢後都吸納民間智慧改良方案,再推出新建議尋求社會共識。這種「多上多落」、「多進多出」的模式,讓政策與變幻莫測的民意保持有機的聯繫,可避免政府脫 離群眾。

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及的多個委員會,社會上有質疑有觀望也有憧憬,為了香港的發展,為了政府的管治,梁振英政府都必須好好經營這些委員會,讓委員會的班底和成果來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