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2月1日星期五

李怡: 有優良特質的市民群起捍衞自主




在民怨成熟一項推一項的催促下,政府昨推出了限制帶奶粉出境數量的措施。零售管理協會主席麥瑞琼擔心其後會對其他商品如朱古力之類也有出境限制,說會影響香港作為購物天堂和自由市場的形象。

真的嗎?試隨便找一個大陸以外的其他地區旅客問問,若限制他們帶整箱奶粉或整箱朱古力離境,他們會不會覺得香港就不是自由市場,不是購物天堂了?

如果香港各購物點都擠滿了用推車推着整箱整箱貨品的大陸客,讓正常的遊客走不進店舖,那麼正常遊客會否有購物樂趣?會把這裏視為購物天堂嗎?若一般市民連奶粉、尿片、益力多都買不到,臨過年價真棧天天大排長龍,部份貨品還買斷市,這難道是市民想見到的自由市場嗎?

在民望日趨低下的情況下,厚顏無恥的梁振英近來自我誇耀他十年前到北京同京官談自由行和CEPA,吹噓自己是自由行之父,但對於受自由行負面影響所困的香港市民來說,就終於知道誰是自由行的始作俑者了。

香港原是一個成熟的自由市場,但開放大陸自由行之後就受到了一個畸形地區旅客的衝擊,社會有難以承受的沉重負荷,市民的日常生活也不得安寧。

自由行不錯是帶旺了零售、酒店、地產等幾個行業,也使這幾個行業員工的薪資有增長。儘管炒高了樓價使市民買不起住房,炒高了舖租使市民習慣幫襯的店舖捱不下去,酒店房價高使許多地區的旅客對香港裹足,對這些倘若市民還可以勉強忍受的話,那麼雙非孕婦,搶購奶粉、日用品,就真是使這個自由市場難以承受了。

香港面對的大陸自由行旅客,是非一般的旅客。文化、習氣、文明、氣燄等且不說,有幾個特點是世界任何地區都不會碰到的。一、人口比例懸殊,不僅少數貪官權貴暴富起來消費力驚人,而且一般中產甚至小市民的需求也不是香港這小地方可以負荷的;二、大陸道德淪喪,黑心假貨氾濫,社會的互信基礎幾乎盡失,而香港對他們來說,是最鄰近又可靠的商品銷售地;三、人民幣對外幣不斷升值,而在大陸則因通脹而購買力持續下降,使香港日用商品售價都漸比大陸便宜;四、大陸對一些外來商品徵收過重關稅,再加層層盤剝、苛捐雜稅,令外來商品價格飛漲,奶粉即其中之一。五、海關的貪污,使走私客得以公然一箱箱運貨。

最關鍵的,是大陸的「一簽多行」政策。香港人到其他地方旅行,不是也有免簽證嗎?但我們不會一天之內去一個地方幾次,而且即使免簽證,其他地方的入境處也有把關的權力。只有香港,對大陸旅客,是沒有拒絕權力的,於是在大陸的一簽多行之下,每天往返多次的水貨客走私客也就絡繹不絕矣。

任何一個地方的自由市場都必須有自主性,不能漫無限制地任由另一地區的人蹂躪。一國兩制之下的香港自然也應如此。末代港督彭定康在1996年他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就特別提到香港要保持自主性。他說他臨離去時「心裏存着一份遺憾、一點憂慮和感到安慰的事實」。他的遺憾是「未能把我個人認為最能保障香港利益的構想,通過投票來加以證驗,而大多數自由社會的領導階層,都是經由投票確認的」;他所憂慮的,「不是香港的自主權被北京剝奪,而是這項權利會一點一滴地斷送在香港某些人手裏……使中國官員介入明確屬香港自主範圍的事,因而貽害香港。」他感到安慰的、使他對香港信心十足的事實是「香港人的優良特質、信念和理想」。

他說:「假如香港人要保持自主,那麼每一個人,不論來自商界、政界、新聞界、學術界,或是其他社會領袖,以至公職人員,都必須群起捍衞自主、堅持自主。」

成熟的自由市場,必須是自主的市場,而不是任由一個畸形地區的人來搶奪本地人權利的市場。當三任特首和許多界別的領袖都已向北叩頭放棄自主的時候,有優良特質的香港公眾必「群起捍衞自主、堅持自主」。



信報社評:中港矛盾勿激化 兩地融合莫強推

特區政府高官昨天紛紛出動,這邊廂是食物及衞生局、保安局和運輸及房屋局等三名局長,舉行跨部門聯合記者會,公布針對奶粉短缺及水貨客猖獗問題所採 取的一系列措施;另邊廂是教育局長會見傳媒,講述增加北區學額以協助區內學童可原區就讀的安排;還有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出面向市民派發「定心丸」:當跨境 人流令香港的承受能力不足應付時,政府是會優先照顧港人的需要。

各部門勞師動眾,是急謀撲熄新一輪中港矛盾問題所引發市民的怒火。內地客搶 購奶粉、水貨客「淪陷」火車站、跨境學童「霸佔」北區學位,都是跨境人流大增、兩地活動益趨頻繁所帶來的「副作用」,直接損害不少香港市民的切身利益,甚 至觸發連串社會問題,中港矛盾已從文化差異、民情衝突,提升至經濟上、生活上的利害攸關,當局對此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地處理相關 事項,必須有通盤考慮、全面規劃,以在得益於中港兩地加強交往合作的同時,及時並盡量減輕其對香港民生的衝擊,避免弄巧反拙,得不償失。

其 實,由於社會制度和發展水平的區別,中港差異一直存在,近年隨着內地經濟增長,本來彼此間的距離應該大為縮窄,但中港矛盾反而變得尖銳,這既有心態變化的 原因,也因為「自由行」令兩地民眾的「埋身」接觸激增,且內地客數量之多令香港的配套設施窮於負荷,也「搶佔」香港的部分資源,產生連串負面效應,當局有 必要從多層次、全方位「對症下藥」,還須與內地有關部門積極協商,共同處理,阻遏矛盾激化。

在心態上,過去港人對內地民眾是同情、包容、幫 助居多,改革開放以前,火車站和羅湖邊境所見,是大量香港人帶上大包、小包,苦苦擠迫而絡繹於途,把物資送到內地親友手中。那時候,沒有什麼怨言,也不以 此為忤。這一方面因為當年眾多港人也是新移民,對內地的「窮親戚」既有血濃於水的感情,也有助人為榮之義。

今天,火車站裏拖着滿載貨品大件行李的,換上了水貨客,他們光顧的是本港店舖,本來對香港經濟也有貢獻,但阻塞通道之「罪」,已被一些人罵為「賊」輩。這中間的變化,是內地人「咎由自取」、是新一代香港人的觀感逆轉,還是彼此都有值得檢討之處,不啻需要探討。

可 以肯定的是,客觀環境變遷是激化中港矛盾的關鍵。「沙士」疫後,內地旅客來港「自由行」成為香港經濟復蘇的重要助力,可是隨着開放「個人遊」的城市漸多, 內地旅客的數量大幅增長,「一簽多行」令「水貨客」大有活動空間,香港接待配套資源變得短缺,港人應對的心態也未有足夠準備,文化與生活習慣差異,導致齟 齬頻生,加上部分內地「豪客」的暴發表現,少數商舖唯利是圖而「歧視」本地客,更加深彼此嫌隙。

雙非孕婦佔據病床,成了中港矛盾直接牽涉資 源分配的第一個「火頭」,之後,港人漸覺由於內地客太多,樓價被搶高了、舖租被推升了、物價被谷漲了,本地人的活動空間卻被壓縮了,教育、醫療,乃至奶粉 的資源都被分薄了,當中政府卻似視而不見,無動於衷。因此,不能責怪一些忍無可忍而過激地針對內地人的行動,只能歸咎當局的後知後覺和不作為。

面 對當前情況,特區政府不能一廂情願地竭力推動中港融合,反而應該先理順那些切實影響民生的中港矛盾,一方面加強接待旅客的配套,另一方面有效地控制內地來 港人士的數量,只有當跨境人流帶來的「副作用」消減,港人對兩地交往過於密切的抗拒情緒紓緩,真正有利香港發展、合乎香港實際的中港融合,始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