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水客大舉掃貨,家中有嬰幼兒的父母為很難買到奶粉而忐忑不安,深恐子女遭逢斷糧之苦,政府迄今只強調奶粉供應充足,並無有效措施確保父母以合理價格買到奶粉。目前的「奶粉荒」,並非供應商來貨不足,而是因為水客活躍,嚴重扭曲零售市場,政府應該急民所急,建立一套有效運作的港人優先奶粉供應機制,讓父母毋須為子女的奶粉而頻撲煩惱,這樣不單可以消弭父母怨懟,對中港融合也不致增添負面因素,而事實上,確保嬰幼兒不缺奶粉,應該是政府無可推卸的責任。
水客扭曲零售市場 強調貨源不缺未對焦
國產奶粉一再出事,國人對之已經盡失信心,隨覑內地中產階層日益壯大,他們為求子女吃得安心,鍾愛由香港進口的奶粉,基於需求龐大,因此,估計水客來港掃奶粉會維持一段較長時間,農曆新年等季節性因素,只是影響程度不同而已。近期,政府為安民心,聯同奶粉供應商開倉展示大量存貨,聲言若有需要,供應可以增加至100萬罐云云。這種信心喊話並無實質效用,因為根本未對焦。
從供應商層面,奶粉來貨一直不是問題,市民也不擔心供應商斷貨,不過,即使供應商在貨倉存放100萬罐,甚至更多的奶粉,不等於為人父母者可以輕易買到奶粉,因為奶粉去到零售層面,則是另一回事。近期,由於水客大舉掃貨,一些地區的商舖趁機抬價,由數十元至約100元不等,更有藥房逼母親買鈣片或嬰兒藥品等「豬頭骨」,才可買奶粉,情等同趁火打劫,對於港人父母,絕不公平。另外,水客「僱用」港人排隊,不少店舖甫開門營業,奶粉即被排隊黨一掃而空,港人父母望奶粉而興嘆的事例比比皆是。
現實情是:水客運作「專業」,排隊黨「專職」賺錢,父母不可能全天候為購買奶粉奔波,與水客、排隊黨相比,父母只算「業餘」作業,業餘對覑專業、專職,難有勝算,所以,父母難買到奶粉,十分正常。
本來,「媽媽會」算是「港人港奶」的一種形式,因為成員都是在港出生嬰幼兒的父母,不過,證諸不少父母的經歷,例如「媽媽會」的熱線電話經常打不通;另外,「媽媽會」出售的奶粉,售價較市面藥房等零售點貴,部分多達40元,使得不少父母抗拒;還有是「媽媽會」收集會員的資料,多過訂購奶粉所需,使父母們有很大保留。這3項是「媽媽會」未能發揮應有效用的原因。
面對奶粉零售種種弊端,政府與供應商除了開倉安民之外,食物及衛生局長高永文就靠「出口術」,說「必要時當局不排除採取更嚴厲措施」云云,怎樣才算「必要時」,他沒有解釋。不過,政府只有說法,而每日為生活奔波拼搏的父母,仍得記掛覑子女的食糧。政府在觀望,港媽只能自救,她們透過網上組織「買奶粉聯盟」,由各區媽媽提供當區奶粉情報,為買不到奶粉的家庭代購。港媽守望相助,體現港人成熟一面,不過,港人需自救解困境,政府是否善盡職能,就值得商榷。
港人父母為奶粉的焦慮會化為民怨,另外,也會強化一些港人對水客、以至內地旅客的仇視情緒,對於內地與本港的良性互動和融合,肯定投下更多負面因素。周日有團體人士到一些店舖「對付」水客,就是兩地人民交往進一步滑向矛盾對立的表徵,政府不應視而不見,要盡快採取措施應對問題。
澳門面對同樣問題,政府以登記方式,確保每名嬰幼兒每月最少可以得到5罐奶粉,這個類似「配給制」的機制,效用如何尚待觀察,但是,澳府實際上是搞澳人優先,實施澳人澳奶,只要能夠徹底解決問題,看不到為何不可。
完善「媽媽會」機制 規劃「二元市場」減衝擊
若內地人士來港買奶粉會是長期趨勢,則政府有責任制訂一個有效機制,按港人優先精神,實施港人港奶。在本港,「媽媽會」應該是可以完善和發展的機制,政府應與供應商商討,建立起一套港媽都樂意參與的操作系統,例如港媽透過電話訂奶粉,供應商指定商舖供應,由港媽自行到取,供應商毋須個別送貨,可以降低成本,這樣就可以解決「媽媽會」售價高,許多港媽都不願意參加的問題。
另外,本港幅員有限,要成為全國市場,必須顧及承受能力。內地旅客來港購物既然會是長期趨勢,二元市場是香港特定時空的必然出路,政府應該把規劃二元市場,即分隔港人和旅客兩個市場,作為施政目標,制訂具體政策措施,逐步落實。這樣,一則可以不失商機,二則本港居民的生活也不致受到太大衝擊。
史貝妮: 新西蘭華人奶粉「慌」
天天看著有關水貨客,推著裝滿奶粉罐的手推車擠上火車、港鐵的報導,而面書上育有幼齡子女的朋友不斷呼籲親朋友好友幫忙,在全港各區搜購奶粉時,除了無奈及憤怒外,實在不知道還可以有什麼感覺。
記得10年前沙士後期,學校復課後,有位父親在上水開藥房的女同學,著我跟另外3、4名同學放學後,一起到銅鑼灣的華潤國貨買板藍根,當時華潤採取限購政策,一人最多只可以買6包,那女同學受父親所託,盡量叫多些同學買,由女同學帶回上水再賣。
記得當時我跟另一同學不大想參予與這掃貨行動,然而最後還是在華潤跟這女同學匯合。在我用盡兩人的上限、於一大籮板藍根抽出12包後,一名四、五十歲的阿 嬸指著滿手板藍根的我大呼:「無陰功呀你!積下陰德啦!」我故作若無其事的轉身找另一名同學,但她咒罵我的表情,10年後仍然歷歷在目。
走到收銀處,那女同學已拿著銀包,準備付錢,我們數名同學就站在收銀檯前,讓職員檢查我們有否超額購物時,我跟那女同學說剛才給阿嬸咒罵一事,她不以為然,反正的又不是罵她,當時最重要的是她要盡量採購板藍根回上水,好讓她爸以高價轉售。
在我想到這段往事時,便理解為何奶粉黨慢慢變得無處不在、阿嬸大叔阿公阿婆也加入戰圈,排隊買買買、掃光貨後轉手圖利。這類快錢易賺,同時又不知什麼時候政策改了、嚴格執行相關法律了,米路被斷了,然後羨慕著人家發了筆小財而自己卻在酸葡萄。
在新西蘭旅居近4年,沒有跟這裡的華人圈有太多的交集,很多事情是後知後覺。像新西蘭各大超市/藥房去年年初開始實施奶粉限購政策,每位顧客最多只可購買 兩罐奶粉。不用說,全因為大量華人在超市大舉掃貨所致。政策實施後,的確令長期空空如也的貨架重現奶粉的影蹤,但對華人父母在購買奶粉時構成一重心理陰 影。
例如,朋友中有一對華人夫婦,育有一名近兩歲的兒子,有在限購政策實施後,即使家中奶粉存貨充足,也擔心家中奶粉存貨吃光後,因周遭華人恐慌性的搶購,無法即時添補,於是相約跟我茶聚,隨後驅車前往超市買奶粉。
多了我的購物額,他們可多買兩罐,心理壓力也少了些。不過在付款時,我們三人很不自覺的心虛起來,朋友更將兒子抱起放在購物車的嬰兒座位上,表明他是真正的用家。
或許,根本沒有人會在意這些無謂的動作,但在那主流媒體天天都在跟進奶粉荒如何影響新西蘭人的時刻,作為少數民族的華人父母,在購買奶粉時也莫名其妙的小心奕奕起來。
雖說這限購政策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仍然無法杜絕華人在各超市搜羅奶粉後,透過快遞公司送到中國的山寨出口商。這類山寨出口商,又名水貨客,但說穿了,其行 徑跟走私無異。無可否認,好些在新西蘭的華人,是替身在中國的親友投寄奶粉,也有因各種原因而將孩子留在中國由親友撫養的父母,投寄奶粉予孩子食用,但更 多的是在新西蘭定居、就業或留學的華人,看中中國父母對外國生產的奶粉需求甚殷,他們不相信中國國內超市或藥房架上出售的外國品牌奶粉,怕是假貨、怕是罐 內的奶粉給調包等等。他們只相信海外賣家在當地超市/藥房購買的奶粉,讓一大批華人在淘寶網上開店,當起山寨奶粉出口商來。
要成為山寨奶粉出口商,毋需要太多資金起家,因為最大的資金是人在海外,解決了這問題,這門生意幾乎是誰都可以當,也不用納稅。結果一傳十十傳百,人人都搶寄奶粉,一窩蜂成立投遞奶粉的生意,也顧不上是否非法出口,造成2012年全國奶粉荒。
去年9月28日,新西蘭初級產業部(Ministry for Primary Industries)與新西蘭海關聯合開展行動,禁止從新西蘭非法出口嬰兒配方奶粉(infant formula)。根據新西蘭1999年動物產品法(Animal Products Act 1999),只有註冊的出口商,方可出口乳品原料,包括嬰兒配方奶粉等產品。
當局此舉,主要是打擊一眾從超級市場/藥房搜購奶粉後,投遞至中國的華人或代理商。新西蘭初級產業部及海關的調查數據指出,2011年非法出口奶粉的數量猛量增,目的地主要銷往中國,保守估計,此非法貿易額超過1.5億紐元,相等於9.6億港元。
當局頒令後,從事投遞奶粉的華人圈哀鴻遍野,不少人對著家中一道道極其壯觀的「奶粉罐牆」欲哭無淚。無法投遞又無法退貨的情況下,家中囤積大量奶粉的華 人,試圖在國內以低價轉售,或以支薪形式請打算返中國的華人,將整箱整箱奶粉寄倉運走。事隔近半年,仍然有不少人無法將家中存貨賣走,天天在討論區內「頂 帖」宣傳,趕在奶粉過期前出售。
在新西蘭嚴格執行非法出口奶粉的法例後,大量山寨出口商需要變得正規起來,在這風波慢慢平靜下來時,上周又爆出新西蘭部份奶粉被驗出含有二聚氰胺殘留物 (簡稱DCD)事件。此新聞在中國鬧得沸沸揚揚,大量讓子女吃新西蘭奶粉的父母憂心忡忡,但也有不少人認為,這是中國對新西蘭禁止非法出口奶粉而採取報復 行動。
新西蘭官員一再出面澄清,生怕「純淨新西蘭」這品牌給砸了。但事件在新西蘭國內只有少數人關注。這部份問題奶粉不光外銷中國,也有內銷,但新西蘭人似乎不太憂慮,大抵是對國家的食物安全的標準充滿信心使然。
新西蘭雖然是已發展國家,但也是個貧窮小國,財赤問題嚴重,負債累累,因此積極吸引新移民增加人口,並想盡任何方法開源截流。對非法出口奶粉影響稅收一環,自要盡快撥亂反正。
香港這邊一直對奶粉水貨客採取放任態度,有政策但永不嚴格執行,是不是因為政府擁有龐大的外匯儲備,不在乎那點稅收,還是招架不了被抓的水貨客那中國式的撒野,而讓香港為人父母的一直為了奶粉而奔走,甚至因買不到奶粉而被譏笑為失敗呢?
史貝妮,曾是香港傳媒一份子,旅居新西蘭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