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1月30日星期三

丘亦生: Whatsapp 8蚊看百態


全球用戶達四億的WhatsApp,傳出Android版下月中開始收取0.99美元的年費,立刻引發網上排山倒海的討論,WhatsApp的香港用戶多 達300萬,成為全城熱話並不出奇,但為了這區區8元而動氣有之、醞釀杯葛有之,這現象卻提醒我,有時消費行為與投資行為一樣,都不容易從理性角度來解 釋。

本來,消費者對這件事最正路的演繹,是WhatsApp有其他不用付費的選擇,例如Line或微信。當然,WhatsApp用戶面對芸芸應用,仍然選擇 WhatsApp,必然是它有個人之長,如訊息不會被審查及介面簡潔易用,另一原因自然是最多人用,享受到越多人用越方便的網絡效應,這些優勢是否足以留 客,就要看8元的年費,跟WhatsApp帶來的額外價值,加上呼朋喚友轉App的成本,孰高孰低。

突然冇着數 大叫不爽

不過,這種冷若冰霜的成本效益分析,絕不是我這兩日最常聽到的理由,我最常聽到的,反而是「之前都免費,無端端收錢,唔like」。這種情緒反應,是因為 用戶的status quo轉差,由有着數變成冇咁着數,如夢熊兄所講,你搞到我變負數,自然要鳴槍示警。至於WhatsApp的收費本身,是否物有所值,都統統被先前免費這 條線抹掉了。雖然WhatsApp對不少用戶來說,用量絕對比一眾付了費的應用、玩了幾回便放下的遊戲、買後只看了一章的電子書多出不知多少倍。

這種情況,有點像當初一些報紙的網上版,一旦轉為收費,也出現類似的牴觸情緒。這類心障,近年的行為金融學已頗多着墨。例如200蚊買了港交所 (388),跌到70元也沒有止蝕,到現在升回150元也不肯賣,就是受到200元買入價這個原初狀態影響,至於港交所今時今日到底還值不值200元,明 明可能知道答案,也不想接受。

再舉一個類似的心障例子,友人WhatsApp你,被業主加租迫遷的利苑,正向每名幫襯的街坊贈送一隻價值20元的裹蒸糭,即使你身在三條街之外,也可能 飛撲去排隊輪糭。但假如你正打算買一部電腦,而友人告訴你三條街外的蘋果門市大減價,每部Mac機由一萬元勁減至9,980元,你可能連睬佢都費事。查實 兩者節省的金額一樣,反應卻出奇地大不同。

情緒掩理性 促成泡沫

也有認為WhatsApp的Android版用戶條款中,雖然早列明免費使用期只有一年,之後便要逐年繳費,但由於iPhone版只需收費一次,感覺上並 不公平。讓公平凌駕產品本身的價值,這也是非理性的表現,卻往往主導了消費決定。即使iPhone版本也收年費,其實對不打算轉用iPhone的 WhatsApp用戶來說,是毫無關係的,卻可能令他們順氣交年費。

情緒蓋過理性評估的情況,在金融市場及樓市中也時有出現,是促成股樓泡沫或冧市的主導因素。這種心理障礙不易打破,很多時明知故犯,在諸如 WhatsApp這等消費行為,時間有可能慢慢矯正心態,正如這一兩年開始有較多報紙在網上收費而站得住腳,反而是金融市場最難看破,看看現時樓市,便知 道喝都喝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