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斲琴人(斲,音啄。解砍削。
斲琴人,即造琴之人)蔡昌壽,造琴五十年。
他曾經身患重病,斷過手指,也多次生起過放棄的念頭,到今天,他還在造琴。
中國的古琴,十年前已頒報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細說緣起,是流流長的三千年,至於能夠在香港這個小小島嶼找到一個活的傳人,全繫於兩個字﹕解愁。
一聽琴音沉醉不已
蔡昌壽憶述當年古琴賣給先施、大新、永安及中華四大百貨公司,出口海外,好不風光。(鄧宗弘攝) |
蔡昌壽的工作室掛滿古琴,驟眼看琴身修長,比木結他稍重,彷彿輕便,其實並不易於攜帶。然而,相較流行至今、發源於十六世紀歐洲的結他,則早出現了二千多年。蔡師傅一邊用滿佈刻紋的手泡茶,一邊娓娓道來,一段琴人之緣。
他來自樂器世家,先是他祖父蔡春福清末時在廣州成立「蔡福記」樂器廠,其後父親把生意遷移到香港發展,經營古箏、二胡及西洋樂器,但沒有古琴。身為「蔡福記」第三代傳人的他,一次跟隨店裏的師傅到古琴家徐文鏡家交還修好的琴,一聽琴音便沉醉不已,「我覺得古琴的音色跟古箏、二胡等的不同,古琴可以令心靈平和,修養脾氣。有時心中有事,聽古琴便可解愁。」
蔡昌壽立心拜師學藝。初時徐不願收徒,但蔡的熱誠感動了他,便收入門下。「我師傅只有兩個學生,一是鄧寄塵之子鄧兆華,學彈琴;另一個便是我,學造琴」,蔡憶述。當時徐氏因患有青光眼而近乎目盲,只能以手摸察他的製成品來指導,蔡師傅學琴十年,自覺獲益良多。徐步入晚年,蔡逃學照顧師傅,至1975年徐去世。如今蔡師傅身子大不如前,不少徒弟亦常來相伴。
琴人之緣
賣琴多年,蔡師傅又結識到不少琴友,多由顧客變成好友,在生命重要時刻扶蔡一把。一次蔡得以在宴會擔任嘉賓,與台灣前總統李登輝平起平坐,舉杯共飲,回家後禁不住飄飄然胡思亂想,一不小心在切木期間,把右手拇指切到了,收山念頭因而湧至。還好,「有朋友跟我說,你又不是彈琴,只是造琴,不用收山」。92年,他不幸患上食道癌,本以為造琴生命不得不停下,後來幸得琴友謝俊仁醫生幫助覓得良醫痊癒。經此之後,蔡決定把手藝傳承,開班授徒。現時位於石硤尾的店,也由琴友陳永華教授穿針引線覓得。
蔡師傅的手因病而變得不太靈活,但受訪期間熱誠倒茶招待年輕的記者及攝影師,令記者感到十分尷尬,同時亦看到蔡毫無架子,平易近人。記得他拿下牆上的古琴分析時,背後有幅字畫,寫道「琴之道存誠養德」。
拆解古琴
【明報專訊】古琴普通結構分為琴體和七條琴弦。琴體有支撐琴弦的「岳山」,琴首用作穿弦的「承露」及琴尾支撐琴弦的「龍齦」。琴面上有十三個用作標示音位的小圓點,用貝殼或玉石製成,稱為「十三徽」。琴底有兩個音孔作共鳴,分別為位於中部較大的叫「龍池」,於琴首較小的作「鳳沼」,多為長方形,亦有圓形。
五十年木材
造古琴,木材也十分講究。蔡說有人以漢代墓穴的木材造琴,但因年代「過晒籠」而影響音質,其實有一百幾十年歷史的木材最好,如從拆眦同治年間大屋而得的柱樑便最好。蔡坦言他所用的木起碼也有五十年歷史。市面上的琴以梧桐、杉木、楠木等製作,蔡說用梧桐木做琴面,梓木做琴底,那出來的聲音才是最好。承露及岳山便用上堅硬的紫檀木,可使聲音更清脆。
二百工時
首先在木上劃出圖樣,在已風乾的木上刨出琴型,上漆,用砂紙磨平琴面,再嵌岳山承露等,再上弦調音,工序看似簡單,其實最起碼要用上二百小時。上漆時會混入鹿角灰,保護琴面及使木質更鬆軟,增加共鳴。蔡說「窮油富漆」,即假如有錢的話,漆上多少層也可以,但最少也要二十次才可確保質素。
蠶絲/鋼絲
過往的琴弦也是蠶絲所造,後來除覑科技進步,出現了尼龍包覑鋼絲的新材料,令聲音更響亮。但仍有人喜愛蠶絲,較少金屬質感,蔡會視乎客人需要而選用不同的弦線。
《伯牙絕弦》 古琴變古箏
【明報專訊】關於古琴的緣起,有傳說是伏羲氏所製,但已不可考。反而從大家耳熟能詳的《詩經.周南.關雎》便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記載當時已有古琴。同期亦有「伯牙絕弦」的故事,著名琴家俞伯牙在船頭撫琴,巧遇樵夫鍾子期。伯牙彈《高山》,子期便感到高亢巍峨之山境;伯牙彈《流水》,子期便聽到浩翰廣闊的江河。不論伯牙彈什麼,子期也能道出箇中情懷。後來子期去世,伯牙大嘆世上再無知音,於是在子期墓前撫奏一曲後便折琴斷弦,從此不再彈琴。台灣歌手王力宏亦有流行曲《伯牙絕弦》,但不知為何用上古箏而非古琴。
2003年,古琴被列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肯定其藝術價值。現代電影亦可見古琴足跡,如《秦頌》中內地影星葛優飾演的高漸離便以琴藝得秦始皇賞識(唯史書記載高漸離以擊筑聞名,與現時的七弦古琴不同)。近年吳宇森執導的《赤壁》,更出現了周瑜及諸葛亮以古琴合奏一曲互通心意,不用舌戰群儒亦可達成蜀吳聯盟。有報道指吳本找來中央音樂學院的李祥霆教授寫一首曲描述二人心情,惟李以一首曲子不可能有兩種矛盾思想而合作告吹,最後吳宇森把《廣陵散》及《流水》以電腦合成一曲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