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5月22日星期二

古德明: 中華正聲 - 可持續發展




香港有一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宗旨據說是「就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優先範疇,向政府提供意見」。看見這樣的文字,我有時真以為香港還是在英國殖民政府治下,可惜卻不是。

「可持續發展」五字,字字直譯英文:「可」者,able也;「持續」者,sustain也;「發展」者,development也。「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即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每一個字都照足英漢字典翻譯,半點都沒有錯,但這不是中國人話。

《易經繫辭上》談到「易」的意思:「生生之謂易。」孔穎達解釋說:「生生,不絕之辭。陰陽變轉,後生次于前生,是萬物恒生,謂之易也。」中文「生生不息」、「生生不已」等,就是英文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或現代漢語「可持續發展」的意思。

《孟子梁惠王上》講到漁業、木材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數罟不入洿池(編織細密的魚網,不許到深淵大澤捕魚),魚鼈不可勝食也(魚鼈就吃之不盡);斧斤以時入山林(按時令禁止或容許伐木),林木不可勝用也。」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不是英美特有的觀念。中國人早就明白:「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呂氏春秋義賞》)

蘇軾《前赤壁賦》談到江上清風、山間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中文不會說甚麼「取之可持續,用之可持續」、「魚鼈可持續也,林木可持續也」等等。

但請看今年一月十四日臺灣總統馬英九獲選連任後的宣言:「我們將致力於青年就業、生態保護、農漁業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四月二十五日新中國總理溫家寶在瑞典說:「推動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世界潮流。」他們說的每一句話,骨子裡都是英文。

中國人會說「我們將致力於農漁業生生無竭問題」、「力求生生不息,是當今世界潮流」等。但是,中國人今天連簡簡單單的「長用長有」幾乎都不會說。大家只會「可持續發展」。

最近,新中國湖北作家協會會員劉聞雯上江蘇電視臺問答節目,回答節目主持問題,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下一句是「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李煜的《虞美人》詞當作李白的《將進酒》詩。劉聞雯身為新中國「作家」,對中國傳統文學竟然之無不識,然則馬英九、溫家寶等政客,所用詞語不出英漢詞典的範圍,也許並不奇怪。

本文第一段末句「可惜」兩字,我不應該用,假如新中國統治者不是一面熱中做外國人奴才,一面視中國人為奴隸。


作者專研中英文,以寫作、翻譯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