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2月13日星期三

陳景輝﹕泛民大團結不是什麼?




試答戴耀廷

為了迫使中央信守普選承諾,法律學者戴耀廷拋出公民抗命方案,建議「萬人佔領中環」,並且苦口婆心呼籲「泛民和解」爭普選。有趣是,提出建議的戴耀廷,其實是位溫和學者,本身也並非政壇中人。諷刺是,這一引人注目的建議,首先提出的,竟是這麼一位「非泛民成員」,想想真的意味深長。

這讓我想起,近年的大型群眾運動(例如反國教運動),甚少是泛民領頭。為何這樣?概括而言,這源於兩種牢固思維,一派過於溫和,另一則過於極端。前者害怕因「抗爭」而導致民情反彈,流於規行矩步,行動上缺乏創造力,而後者則不大理會市民大眾的觀感,缺乏耐性打動他人,即使行動再多,也引發不了巨大共鳴。套用《一代宗師》的「蛇羹論」來評論:「做蛇羹要講究火候兒。火候不到,眾口難調;火候過了,事情就焦」。就此而言,民主運動又何嘗不是?

由此說來,戴耀廷所建議的「泛民大團結」,就並非如想像簡單。畢竟,將「味道不夠」和「燒焦」的蛇羹「溝埋一碗」,也不會好到哪兒。難題在,兩種思維能否調校。或者,看看戴耀廷「萬人佔領中環」的建議本身,就包含了之前路線的超越和調節,它一方面尋求行動上的突破,另一方面要求行動能夠感召別人、長時間醞釀、事先通知、事後自首,等等。

然而,這裏所說,並非「泛民落伍」之類的陳腔。說到底,兩種泛民其實都是香港人的縮影,溫和的可能比較接近屋鸷師奶的心態,而激烈的也刻劃出網絡民眾忍無可忍的輪廓。然而,我們都知道,這兩種公民性格,一樣難以成就廣泛而大型的社會運動。若要突破,則必須有所超越。因而所謂團結,並非兩派人馬原封未動的重新走在一起,而是活出新的民主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