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4月21日星期六

工商時報社論: 從「薄熙來事件」看大陸經濟政策




原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的薄熙來,因涉嫌嚴重違紀,日前被中共當局正式停止其黨職,並予以立案調查。薄熙來之妻谷開來則因涉嫌殺人罪,被移送法辦。該事件著實震撼了大陸政壇,並引起海內外的熱烈議論。鑒於「薄熙來事件」的來龍去脈中,也包含著經濟面的深層因素,該事件對大陸經濟政策的影響,值得加以深入探討。

薄熙來近年在重慶主政期間,以高調進行「唱紅打黑」,並推行「民生導向」的經濟政策。這兩者結合在一起,使薄熙來被視為當今大陸「左派的代表性人物」,而事實上也有一批思想「左傾」的文人,大造輿論以追捧薄熙來以及他在重慶的施政路線,並由此衍生出了名噪一時的「重慶模式」之詞。

薄熙來在重慶市的經濟及民生政策,雖然目的也是在快速發展地方經濟、追求民生的普遍富足,和其他省市當局的施政目標並無二致。但是薄熙來的主政手法卻是很特殊的「大包大攬」型,即由重慶市當局充分主控當地國有企業,及全市土地、金融等資源,以公權力直接介入相關的營運及交易活動(如有名的官辦農村土地交易所),由此掌握了大量的經濟利益,再以此為籌碼,去興建公租房、濟助經濟弱勢者、補貼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等。重慶市的國有企業資產總額已超過1兆元人民幣,高居全大陸各省市的第4位,顯示該市官方掌握的經濟實力,相當驚人。

在這樣的條件下,重慶市當局對社會基層商民的慷慨分配及補助,是薄熙來被戴上「左派」帽子的重要原因,也使薄熙來得到大陸社會上一批人的支持。眾所週知,大陸社會當前的貧富差距非常凸顯,分配不公的問題備受議論,部分民眾亦有明顯的失落感和不滿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薄熙來昔日在重慶高舉民生大旗、強調分配的施政手法,在大陸確有一批支持呼應者,也可說該種政策在社會上擁有一定的「市場佔有率」。

如今雖薄熙來已倒台,但上述的施政路線,對大陸整體經濟及民生政策,仍會繼續發生潛在的影響。也就是說,未來仍會有一批民眾,熱切期盼大陸當局在政策上側重分配及偏厚民生。這種現象,無關薄熙來個人的宦途浮沉,而是大陸社會現勢下的一種「客觀現實」。大陸中央無論何人主政,都要面對及妥善處理這個問題。

那麼,大陸未來的整體經濟政策該如何加以因應呢?若用簡單化的「想當然耳」思維,則可說相關政策應該多一些「左派」成分,以安撫部分經濟弱勢民眾的心理,進而防止未來再出現另一個薄熙來式的「左派追捧」人物,來搶佔「左傾政策」的市場。

事實上,這種「以左攻左」的政策手法,在當今情勢下是行不通的。因政策之左傾,只能安撫心懷不滿的民眾於一時,長期卻會嚴重挫傷大陸經濟的根基。這項根基,就是市場經濟的機制,和「平穩較快」發展的動能。這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大陸持續努力了20年才達致的成果,當然中共主政當局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去捍衛它。

這條政策路線的最大優點,乃是可以按照市場規律和供需法則,去激發全民的經濟創造力,擴大社會財富規模。整個社會的財富充裕了,當局要根本解決民生問題或分配問題就相對容易。因此,大陸未來的經濟及民生政策,應首先檢視「社會化創富機制」是否已臻健全,如果還有什麼缺失的話,要儘快加以補強。其中,國有大企業壟斷利益、商場交易仍有政治權力介入干預等問題,都要放在檯面上去檢討及解決。無論如何,不能再回頭去走「公權力包攬」的左派路線。

日前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面,痛批大陸銀行業靠壟斷地位賺大錢,並主張開放民營資本進入該行業,以打破壟斷。這樣的政策思維,即頗有助於大陸經濟進一步的良性發展,但最好其能成為一種全局性的改革方針,以實行到經濟、產業、市場的方方面面。如此必能為最大多數的商民帶來實惠,而社會民生問題的解決,也將因此而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