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5月3日星期四

陶傑: 新人埋位了



新特首上台,三月過渡期,尚未埋位,已犯了一些低級的錯誤。

司局級主要官員,人選影也沒有,率先委任最下層的三個辦公室政治助理。就像建築地基、主棟樑、廊柱還沒有架好,先選定了牆紙和門窗,無論是藝術創造,還是人事管理,捨主幹而逐枝葉,都犯了大忌。

聘用的三人,二三十歲,雖樣貌端正,但經驗稚嫩,其中竟然沒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更是觸犯入境處條件。身為特府之首,可以不講政治意識立場,基本的移民立例,總不可以不守吧?這就是行政思維之粗疏了。不要說引起公務員不滿,可以想像即使看在中方眼裡,這第一步也不是味兒。

然後是未來十年(這位特首志在兩任,胸襟宏大,目光廣遠),香港這副百病叢生的破機器,有何等靈藥妙方?

建設多點公屋和居屋,就像去英國讀書,只改善英文程度,只是最表面的一層。去西方留學,我上星期說過,要克服中國儒家傳統和香港填鴨教育的兩大結構問題,香港也一樣。要治理香港經濟困局,建幾萬的居屋公屋,就像是新政府人事,任命那幾個政治助理,終究無關痛癢,政務司和財政司人在何方?結構的主軸,還是香港經濟的路向問題。

梁振英上台,有人說是董建華復辟,若真是有點董建華治港思維的復辟,也不盡是錯事——董建華一上台,確實意識到香港經濟,只依賴房屋、地產和股市,泡沫過熱,死路一條。董建華的「八萬五」建屋政策,我自己一早也說過:理念和數字是英國人留下的,英國人不會錯,錯在一九九七換旗後第二天,索羅斯即刻在泰國狙擊貨幣,董建華和他的團伙,未能認清國際經濟巨變,有一場大災難,「八萬五」的數字指令,沒有及時收回,反應遲鈍,還巴巴的以為可以大展抱負,而不知道一場貨幣戰爭,已經開始。當年下面僵化的殖民地官僚,又昧於國際金融和政治大勢,收到「八萬五」這個死數字,把政府物業一層層削價,但求脫手,卸責收工,死到臨頭,麻木失覺,五十萬人大遊行,理由就是如此。

這是董建華時代失敗的原因。什麼「高科技港」、「中醫中藥基地」、「鮮花港」,連在西九龍建一個水墨館,「理念」也沒有錯——但理念是不值錢的,執行才是關鍵。理念一旦遇上逆變,如何調整及時,擱置或修正有道,才是政治領袖的考驗。喊了幾年的「高科技知識轉型」,董建華的問題是未能驅策香港的財團投資轉型,不要再走捷徑、霸土地、買磚頭,董建華應該像英國人一九五○年推測南來的上海紡織商一樣,開闢土地,附帶條件,不准建房子,當年是開紡織廠,僱用難民勞工,製造出來的產品,英國人拍胸口,替你在歐洲找配額包銷。

五十年代,葛量洪當港督,不聲不響就推動了一場偉大的香港經濟轉型,還造就了後來「工廠妹」文化:天空小說、原子粒收音機、陳寶珠呂奇的歌舞片,這一切從葛量洪到麥理浩,從來沒有在哪一年的「政綱」或「施政報告」裡,用一堆口號標語叫出來,香港人一覺睡醒,東方之珠的奇跡,已經誕生了。

梁振英先生的政綱,得到民望模糊的認可。說是模糊,因為政綱本身模糊。市民是無知的,只會看病沒有用,最重要還是開配方。有了配方也沒有用,要看醫生的醫術和醫德。

董先生八年,病理學沒有問題,香港上吐下瀉,他老人家知道腸胃病得很重,但到底是腸胃炎、痢疾,還是有腸癌。董先生舉棋不定,定了手術室、戴上白口罩、穿上白袍,操刀時亂來一氣,加上醫院的護士和藥房不配合(他老人家說是前朝埋下地雷、港英餘孽不合作),於是黯然下台。

董建華如果可以重新施加「影響」,曾蔭權這八年,他老人家退隱香港,對經濟政治文化有何心得呢?

英國的邱吉爾,由一九二九年起,賦閒在家,只是一個後座議員,滿腹牢騷,看見希特拉強勢崛起,心知大事不妙,四出奔走,沒有人理會。直到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歐戰正式爆發,英國人見到張伯倫是一個無能的首相,這才想起把邱吉爾接回來。邱吉爾三十年代,賦閒孤獨,在現代史上是著名的「 The Wildness Years」——史稱荒野歲月。邱吉爾在荒野漫步,對歐洲和世界,退一步海闊天空之間,反而瞭如指掌,境界增進。


如果董建華有邱吉爾的能耐,回朝成為梁振英的後座司機,未嘗不是好事。但十年之後,世界經濟變化更巨:歐元崩潰、高科技引起產業的泡沫化,歐洲失業急升,西方右翼政府上台,中國增長開始放緩,房地產泡沫形成的自由行熱錢消費潮,又已經開到尾聲。請問董梁這對師徒,對於香港經濟結構重組有何意念?如何執行?最重要的是用些什麼人才來實踐?

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這三大要點,不知踪影何方?開闢一點土地,重現「八萬五」,如果又成為僵化的指令,半年後如果美國加息,你這新的「八萬五」縮不縮得回來?香港特區公務員制度十五年早已驗證:一層層都是機器,像迪士尼卡通《幻想曲》,幾千萬隻掃帚,不停地澆水,不聽指揮。英國人在,這些掃帚星都聽了。英國人還有腦子,懂得歷史、有全球帝國的管治經驗。香港呢?眼看中國式思維和港式僵化,歷史重演,不能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