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5月3日星期四

中國時報社論: 陳光誠事件 衝擊美中戰略對話



美中關係是現在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但也是最不穩定的關係,就在年度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召開前,維權律師陳光誠進入美國大使館,顯示歧見超過了共識,兩國關係令人憂心。

在這次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之前,由於王立軍事件,雙方已經瀰漫著猜疑的氣氛;王立軍進入成都美國領事館,兩國的處理互動,本是秉持著「不能傷害既存關係」的共識,美國沒有給政治庇護,中方也不批評美方,副主席習近平也如期訪美。

但是實際上,北京卻懷疑,究竟王立軍告訴美國人多少內幕?從事後薄熙來被雙規,可以窺見在十八大之前,此事對中共高層的衝擊有多大,美國介入,更讓北京耿耿於懷。

就在美中兩國籌備第四輪高層對話,又發生了陳光誠事件,這次不僅是人主動進入大使館,大使館還出來接應;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如果未來政治上有不同意見的人,全都到美國使領館要求庇護,或者是美國大使館成了推動異議的中心,這是不能容忍的。

但是從美國來看,陳光誠與王立軍不同,即使不是在大選年,美國總統都不可能把政治異議者交出來,更何況共和黨的對手羅姆尼還在虎視眈眈的挑歐巴馬的毛病,美國必須要提供協助給陳光誠,中國要認清這一點。

六天以來,雙方密切談判,國務卿希拉蕊還兼程提前趕到北京,希望陳光誠事件圓滿落幕,不要因此妨礙對話召開,或是對話被此事件主導,原本二日下午陳光誠離開大使館就醫,大家認為事件可以順利落幕,想不到他又表示自己並非自願離開。目前情況不明,還有太多的疑問,但可以確定的是,為期兩天的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將籠罩在此事件的陰影下。這一點頗令人遺憾,若雙方的歧見導致其他問題被忽略,實屬不幸。

首先是美中間的固定對話,以這個形式的層級最高,原本在小布希政府時,財長鮑爾森倡議時,還僅是經濟對話,但有鑒於相關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擴大,目前除了元首高峰會,每年一度的對話,已經是推動兩國關係的重要項目。

美方在此次對話召開前,抱著很高的期待。據匿名官員一周前告訴紐約時報,中方近來在伊朗、北韓,甚至敘利亞問題上都有合作的跡象,美方希望能夠打鐵趁熱,希拉蕊國務卿甚至在開幕致詞時都表示,兩國合作可以解決全世界主要問題。

胡錦濤在致詞時也多次提到,大陸與美國應該發展「新型大國關係」,他說兩國應該打破大國必會衝突的傳統邏輯,兩國國情不同,雙方應學會相互尊重,開闢發展關係的新路徑,並指「這個星球有足夠大的空間」容得下美中兩國共同發展。

在中美對話之前,美日與美菲連續舉行了「2+2」安全會議,這當然是針對之前在東海「釣魚台」,以及南海「黃岩嶼」,中國分別與日本與菲律賓間發生的軍事緊張。中國也還以顏色,廿九日三艘解放軍海軍艦艇,經過鹿兒島的大隅海峽,從東海駛往太平洋,日本防衛省認為離日本國土非常之近,是「異例事件」,中國國防部則回應是航行自由,其實大家都知道這在美日安全會議前一天發生,絕非偶然。

甚至在對話召開前五天,白宮致函國會議員時表示,願意考慮出售新戰機給台灣,過去台灣多次要求出售F-16C/D,但歐巴馬三年多任期內都未同意,最多只願意協助台灣將現有的F-16A/B升級。消息一出,台灣各界都表存疑,大多認為這是為了討好國會,給議員面子,訊息不能當真,還有人認為這是美國把台灣當成籌碼,好藉此在對話中換得中國更多的合作。

對於台灣來說,我們樂見中美溝通歧見,沒必要任意猜測對方的企圖,亞太有足夠的空間,可以讓所有國家共存共榮,新崛起的國家不用排擠既存的強權,而現在主導的強權無須刻意打壓。

陳光誠事件顯示,美中兩國間的基本歧異仍然存在,但是這並不妨礙雙方在其他領域的合作,畢竟兩國開始接觸以來,跌跌撞撞也走了四十年,雙方都體認離不開對方,對於同是亞太一份子的我們,美中兩國關係的順當平穩是亞太之幸,兩國關係緊張則是亞太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