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4月5日星期五

陳智傑﹕碼頭工運 歷史轉捩點?





10天前有誰會料到,在平日大家乘車經過時大抵不會仔細留意的葵涌貨櫃碼頭,會燎起一場感動香港、觸動世界的工潮?原來,看起來「運作如常」的現代化航運中心,是由非人生活的血和肉所堆砌出來:身藏斗室日與夜、吃喝解手佝僂枯。賓主關係更如迷宮般「判上判上判」,他朝一旦對簿公堂,連僱主是誰也得大費周章。工會及工運支持者熱心的文宣工作、新聞工作者鍥而不捨的偵查報道,固然讓世人恍然洞悉箇中內情,但如今運動一呼百應,物資、捐款、鮮花、國際聲援接踵而來,相信是當初始料不及之事。

加薪尚未成功,談判依舊膠,但在財團、分判商、工會,以至政府的瓜葛中,香港社會出現一種很微妙的變化。在以往的工潮,工會及社運中人固然大聲吶喊,但為口奔馳的老百姓,大多更關心自己的生活會否受損,所享用的服務會否延誤,資方會祭出「公眾利益」、甚至是「別拿市民/社會經濟作政治籌碼」等說話。勞資雙方互有進退,但每當資方搬出上述講法時,大約都可跟工會於輿論戰上平分秋色。

不過如今在互聯網上,有零售店展示收到顧客的來信,希望店方不要因入貨來遲而責怪碼頭工人,有人表示即使船期延誤,也會支持工人。如果你對網絡動態沒興趣,亦不妨留意一下新聞:無論碼頭公司如何強調工潮導致每天數百萬元的損失、香港的航運中心地位如何會受到波及,就算新聞報道有船公司打算不再運貨來港、工潮對進出口活動的影響漸見,但香港社會對罷工工人的支持,大致仍未動搖。

反剝削的同理心

當然,工運最理想的結局,是工人成功加薪,工友安心重過太平日子,撐工運的市民亦未必樂見工友們繼續放下生活,露宿街頭。不過,上文提及的悄然變化,可能是香港輿論以至社會價值出現轉捩點的兆頭。維持香港繁榮穩定這「硬道理」,向來是社會運動(包括工運)的剋星。在早年廣深港高鐵爭議中,無論受到逼遷的居民和抗爭者如何力竭聲嘶,但經濟效益、商機、發展基建、創造就業等「保繁榮」的話語,總會讓建制力量在民意戰中至少站得住腳。如今,公平正義的感召、反剝削的同理心、對「大石壓死蟹」的反感,正漸漸淡「保繁榮」的「硬道理」。那些力保航運中心地位的講法,在這回的民意戰中,幾乎無立錐之地。

搞論述,最怕「落唔到地」——你有你悲天憫人,大眾仍舊觀望。搞運動,最怕是「潔癖」——生怕是否把工人「擺上」(支持工人罷工是否害了他們的生計?)、會否被人「抽水」(成就了他人的名氣和政治目的)。這次碼頭工運,是一個事前沒人料到的偶然,但在各方七手八腳的參與下,卻讓抗爭論述深入民心,工人們亦凝聚了四方八面、「莫問出處」的支持者。比起千算萬算的佔領中環計劃,看來碼頭工運更有可能在香港社運及抗爭史中留下重要的一筆。因為改變社會、以至是歷史軌的重大事件,從來都是誕生於混沌之中,成形於「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