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下屆政務司司長大熱人選之一的林鄭月娥在丁屋問題上發表的「丁權末日論」惹來各方譁然。五十年不變,等同「五十年即變」,實際上林鄭月娥就丁權無限大所作出的這一番言論,只是把香港人一直不願意面對的事實搬到桌面,觸碰港人禁忌。
鄧小平當初說要推行一國兩制,為的就是解決兩個中國的問題,即中華民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岸統一的問題。一國兩制的基礎構思,發揮「以黨為先」的精神,奉共產黨為首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部份。兩岸統一過後,台灣成為特區,以一國推行兩制,互不干預,提出的就是五十年不變。然而所謂的不變,如今回頭再看,似乎台灣人理應慶幸當初並沒有對一國兩制存有半分幻想。
十五年過去,轉眼間,廣東道由中西薈萃的文化街道搖身一變,成為名店林立的「名店街」。由奶粉到鹽油,由文字到語言,文化上的差異,「國情」上的不同,在特區政府大力鼓吹北上發展的今日,香港的存在價值早已與十多年前截然不同。過去,港人會怕沒有足夠的錢去照顧下一代,所以拼命工作,拼出獅子山精神;如今,港人拼命工作,即使有了照顧下一代的能力,亦要為了找一罐奶粉而跑遍港九新界。北望神州,望的似乎是期望,希望不要有再多的水貨客偷運奶粉過關,希望鼓勵生育的特區政府不要繼續講一套做一套,但這個成立了十五年的政府又怎樣回應港人的訴求?
十五年過去,馬英九成功連任,成為第十三任中華民國總統,這是自一九九六年首次總統直選後的第十六個年頭。縱使馬英九的政策如何備受爭議,於台海問題上的立場如何搖擺不定,手持六百八十九萬票的他就是經由民選方式誕生;而我們的候任特首梁振英,於小圈子選舉當中所得票數就只有六百八十九票,對於今後香港的民主進程以及港人所關注的核心價值,更多次避而不談。
十五年過去,我們的堅尼系數再創新高,北望的結果顯而易見,貧富懸殊的差距並無因大陸暴發戶和自由行的到來收窄,反而更進一步向具中國特色的經濟體系靠攏。貧者越貧,富者越富,隔代貧窮的問題再一次惡化,衣食住行的負擔一年比一年重,直接影響的是香港下一代的將來,五十年不變的今日,我們早已被迫改變。
林鄭「五十年即變」的言論,當中隱憂,在於我們怕的不但是五十年限期到來的那一天,我們怕的更是五十年尚未終結,而社會已經變得人事全非。十五年過去,五十年不變到底為香港帶來了甚麼?今年的七月一日,就讓我們用雙腳去找出真相吧!
范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