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6月20日星期三

程翔: 回歸15年看「一國兩制」




今年是香港回歸中國15周年。15年來一國兩制落實得怎麼樣?我們不妨作一點回顧。

一國兩制架構下,中央同地方的利益側重點有所不同,中央會比較強調一國,地方則會比較強調兩制。這原是很自然的,關鍵是中央如何主動保證地 方兩制的完整性,而地方又如何尊重中央的主權國地位。在這個相互關係中,中央處於強勢地位(它既是主權國,又是香港政府的權力來源),因此是主動方,如果它能更加主動地捍衛一國兩制立法原意(套用熱衷於人大釋法人士的術語),則或許一國兩制能夠執行得更靈活,香港的兩制空間也會拓 廣。但是從15年來的實踐看,顯然是不盡人意,起碼香港人覺得自己的政治空間越來越受到壓縮。

15年來的實踐顯示,雙方利益格局的不同主要圍繞著兩制”的空間和側重點,這種矛盾可以用表一來表述:

中央經常強調,一國兩制的前提,沒有一國,那來兩制。所以,特區在日常運作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一國在特區中的憲制地位從而自覺地 尊重中央的這種憲制權威地位。特區的觀點則認為,當初設立一國兩制(即構思一國兩制)時的立法原意原是為了保障香港這一制不受主權回歸中國這一政治變動的影響,所以,中央在執行一國兩制的過程中,應充分優先考慮兩制的完整性。

實踐中,我們又覺得,在經濟問題上,中央歡迎兩制甚至擁抱“兩制,因為香港的另一制(資本主義)為中國這一制(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提供極大的機動性和靈活性。而我們則歡迎一國甚至擁抱一國,因為在一國的架構下,香港的經濟發展得到強勁的推動。所以在經濟問題上,無論是中央強調兩制或者香港強調一國,雙方都各得其所。雖然雙方的側重點不同,但從經濟利益角度看,並不矛盾。

可是,在政治問題上,中央越來越強調一國,而我們則越來越強調兩制。雙方的側重點不同,為彼此帶來很大的矛盾和壓力。

從中央角度看,政治一國的概念很廣泛,根據過去多年來《文匯報》、《大公報》的文章可以看出:政治一國隱含著以下的內容:

- 服從共產黨的領導;
- 尊重在國家主體內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
- 認同中央對特區的憲制權力;
- 自覺維護國家安全;
- 防止香港成為顛覆國家政權的基地;
- 培養中國人的愛國意識;
- 意識上要把一國放在兩制之前

這就同香港人的觀點和利益有很大的矛盾。香港人認為:

- 國家不等同政黨,所以愛國不必愛黨,相反,人民越是愛國越是要勇敢地監督執政黨;

- 反對共產黨一黨專政,因為過去的歷史和今天的現實都充分證明“一黨專政”對國家和人民的禍害很大;

- 歷史上香港曾經大力推動中國大陸走向現代文明,憑的就是這裏有一套不同於大陸的核心價值和意識形態(熱愛自由、尊重人權、崇尚法治、並且鍥而不捨地追求民主)。香港的中國人有責任為中華民族保存好這種核心價值和意識形態,以便繼續為中華民族的政治現代化作出貢獻。

正因為在政治問題上,中央和特區的觀點和利益南轅北徹,不可避免地造成回歸15年後雙方不但無法融合,反而漸行漸遠。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香港大學的民意研究計畫。據該計畫最新發表(619日)的調查顯示,港人對中國大陸政府的反感度達32%,升至1997年以來新高,對 大陸政府的好感度卻下跌至28%,是歷史新低。與此相關的,是該民意調查較早時發現,香港人願意自稱為「中國人」的比率跌­­至2000年以來的新低,只 有17%2008年奧運時為最高,達39%)。總體來說,巿民對香港人身分的認同感上升至10年新高,而對中國人的身分認同感則跌至12年新低。

這都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