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6月18日星期一

信報社評:解決貧富懸殊 虛擲十年光陰



統計處昨天公布香港住戶收入分布研究結果,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堅尼系數(按除稅及福利轉移後住戶每月收入計算),與二○○六年相同,但較二○○一年則輕微上升,反映收窄貧富差距十年來其實並無改善,反而政府「後知後覺」的政策,引發社會愈來愈強烈不滿之聲。

雖 然報告指出,政府通過稅務和社會福利將收入分布的上端,重新分配至收入分布的下端,亦即透過轉移支付,把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的收入分配差距,作出了改 善,但考慮到近年通貨膨脹的「逆分配」效果,百物騰貴,低收入階層的可支配收入,一直處於低水平,加上隱藏在社會陰暗角落的「N無人士」,香港貧富懸殊所 產生的矛盾,近年不斷威脅社會秩序的穩定性。

報告提出,造成收入差距其中的重要因素是,由於香港社會經濟和人口的變遷,非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數目,十年來大幅上升,這些住戶人口均為年逾六十五歲長者,沒有收入,使住戶中位數偏低,因而也把收入分配差距拉闊。

隨着香港人口老齡化,收入差距有加劇擴闊之虞。上月政府公布《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的進度報告》,預計香港總勞動人口持續減少,到二○二○年,撫養比率將上升至每千名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撫養一千零四十二人,勞動力負擔壓力進一步加大。

很明顯,人口老齡化對儲蓄亦產生一定減退效果,由於長者實際收入低,儲蓄傾向也低,社會減少資本積累,並壓抑經濟增長率,因此,從人口結構改變的趨勢看,香 港收入分配不均的程度,有持續擴闊的壓力。政府去年通過轉移支付和稅務手段,進行「二次分配」,其實是「遲來」的救濟。

從初始分配角度看, 報告資料反映,工作人口每月主要職業收入中位數為一萬二千元,與二○○六年相比,經價格變動調整,實質升幅為百分之三點五。考慮到通脹因素,可支配收入增 幅極其有限。可以說,過去五年,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並無持續明顯提升。若非去年五月實施最低工資制,初始分配不均的格局會更顯著。

據統計處的資料,二○○一年和二○一一年工作人口每月主要職業收入,月入八千至九千九百九十九元相對低收入階層,佔比由百分之十二點二微升至百分之十二點九,結構變動不大。以整體收入中位數看,二○○一年與二○○六年幾乎紋風不動,直至去年才稍有改善。

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無疑也牽涉市場規則的制度安排,如鼓勵機會均等、消除經營壟斷和打擊商業賄賂等。但在香港的情況,收入分配不平均所導致貧富懸殊的積 累,主要是通過是否擁有「資產」而進一步擴大。事實上,資產是能夠真正「脫貧」的最有力工具,否則只能繼續「餐搵餐食餐餐清」。

可以說,政府對解決貧富差距擴大問題,除了作直接消費目的社會福利轉移支付外,對於通過有助資產積累的轉支政策,無論是支援向下層墜落的中產家庭或積極作上層流動的低收入家庭,以改善分配不均等的負面效應,一直缺乏全盤政策思維,停滯不前。

從《住戶收入分布》結果看到,政府只強調,去年所有住戶按除稅及福利轉移後住戶收入計算的堅尼系數,跟二○○六年相若;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有職業收 入)的堅尼系數,則由二○○六年的○點四三六,降至去年的○點四三○,主要是受惠於就業市場改善,落實法定最低工資,但與十年前相比,基本上沒有改善,反 映解決這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其實虛擲了十年光陰。

 
明報社評: 堅尼系數新高 扶貧應以機會平等為主軸

近期,各項調查數據,都顯示特首曾蔭權的民望拾級而下。市民離棄曾蔭權,與他被揭發接受富豪款待、外訪揮霍無度有關,不過,私德受質疑以外,曾蔭權7年施政,為香港社會帶來深層次矛盾的尖銳和後遺影響之深遠,才是他未能以光彩身段告別公職生涯的主要原因。曾蔭權7年任內,反映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達到40年來新高,是說明他失德敗政的恰當註腳。

曾蔭權5年派糖2000  阻不了貧富懸殊惡化

統計處公布2011年本港整體家庭住戶總收入的堅尼系數,由20060.533,增至2011的年0.537(數值愈大,貧富懸殊愈嚴重,最高為1),為40年以來新高,在全球較成熟的資本主義經濟體,香港又位居第一。按堅尼系數指標,0.3以下顯示住戶收入平均;0.4是貧富差距「警戒線」,顯示收入差距大;超過0.6即表示貧富分化可能導致社會動盪。現在香港所處0.537水平,早已超過警戒線,雖與0.6還有一定距離,未到觸發社會動盪的臨界點,但是若情不改善,讓貧富懸殊持續惡化下去,則社會動盪是早晚的事。

近年,許多人都感受到香港社會的躁動,例如遊行示威,過去絕大多數和平進行,現在則「預鰦」有事發生,情與個別團體的激進取態有一定關係,但是也離不開整體社會的氛圍。今年3月,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一項民意研究發現,貧富矛盾和市民與大財團之間的矛盾,在連續4次研究都位居前列,今年則發現官民矛盾排列第3,是歷次最高排名,反映貧富懸殊導致市民與大財團、政府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說明有激進土壤的社會,讓激進團體有生存空間,使整體社會出現躁動。

政府對0.537堅尼系數,有另一番解讀,表示除稅及福利轉移後,實際只有0.475,與2006年一樣。政府放大這一點,用意在說本港貧富懸殊情並無惡化,即使並無存心誤導,但是,政府所說的0.475堅尼系數,可是2005年曾蔭權連任之後,以派糖、派錢方式,耗費超過2000億元珍貴公帑得來的結果;設若無連年燒煙花式的「紓困」措施,也沒有去年5月起實施的最低工資制度,堅尼系數更不止0.537了。派糖、派錢乃不可持續的措施,從這個角度看來,過去5年的所謂「紓困」舉措,很大程度旨在紓解曾蔭權或政府施政之困而已。

關於貧富懸殊,曾蔭權去年10月在其最後一份施政報告表示,「在一個成熟、自由、開放、奉行資本主義的經濟體系,貧富差距難以徹底消除」,這個說法,與他認為租金昂貴是「成功的代價」如出一轍。曾蔭權政府治港,倚賴政治化妝,今次解讀堅尼系數見新高如是,土地政策失誤,導致樓市泡沫、租金茘升如是,曾蔭權都把敗政說成是政策成功,他或許自我感覺良好,但是成功抑或失敗,總有客觀準則驗證,他的說法經不起考驗。

例如他曾經誇誇其談地說「香港並無房屋問題」,這句話,市民聽起來,輕則失笑,重則憤怒,香港有那麼多人住在不適宜人居的「房」,他這句話,要麼反映他無知,與實際環境脫節,要麼反映他另有心思,罔顧市民困境,就特首而言,無論是哪一種情,若他企圖以這句話推卸在土地房屋政策的敗政,市民都不會認同和接受。

梁振英親抓扶貧工作  應促進機會平等的環境

0.537堅尼系數,這個數字所反映貧富懸殊之實質和所涉及利益糾結,並不是那麼容易紓緩。還有12天,曾蔭權就會成為過去式,但是他留下來的深層次矛盾,全港市民都要面對,梁振英和他所統率政府要打醒精神應對,因為房屋供應短缺、市民置業或住屋困難,是構成香港貧富懸殊的核心成分,但是在形格勢禁下,下屆政府必須小心處理,以免成為樓市崩潰的罪人。

梁振英幾年前在本報「筆陣」撰文,已經提出貧富懸殊問題。他表明就任後優先處理的四大工作範疇,即扶貧、經濟發展、金融發展以及土地和房屋事務,其中他會出任扶貧委員會主席,親自掛帥,可知他對扶貧工作之重視,但聽其言還須觀其行,究竟梁振英與他的團隊拿出什麼辦法對應,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我們認為,扶貧政策要以機會平等為主軸,例如,若能做到教育機會平等,就可以切實地提高社會流動性和減少跨代貧窮。只要所有政策措施都體現平等的價值觀,則所有人在機會平等下競爭,各展才能,爭取出人頭地,這就是過去香港有貧富懸殊問題,卻沒有出現仇富仇商,只會仰慕成功的有錢人和商人的原因。所以,締造平等的環境和制度建設,應該是扶貧工作的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