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6月21日星期四

明報社評: 架構改組無期 無縫交接泡湯



政府提出動議,要立法會優先審議政府架構重組決議案,因為政府箍票不力,動議「意外地」被否決,除非當局還有什麼神來之筆,否則架構重組在71日政府換屆之前,不可能獲得立法會通過,意味新舊政府無縫交接將不會出現。目前行政與立法關係惡劣,有效管治已經受到嚴峻考驗,今年9月換屆選舉之後,若立法會組成格局基本不變,則未來5年,梁振英政府能否改善、處理好與立法會的關係,關乎他的施政成敗。就市民的利益而言,當然不願見到無休止的政治鬥爭,把香港醬死。

政府未做好箍票工作  優先審議架構改組被否決

按立法會原定議事程序,還要處理22項法案和決議,才輪到審議架構改組,泛民陣營阻延架構改組在71日前通過的意向甚為明顯,所以,政府若按立法會既定議程行事,特首曾蔭權承諾過的新舊政府無縫交接就不會實現。政府挖空心思提出動議,要求暫緩執行《議事規則》第18條,使立法會可以優先審議架構改組決議案,確實有「打茅波」之嫌,引起泛民議員大表不滿,但是導致待議事項「塞車」,與去月審議替補機制的拉布拖延不無關係,所以,除非政府放棄爭取,則提出的動議仍有一定合理性。

政府既然使出具爭議的罕有一招,理應部署妥當,佈好陣勢,務必使動議通過,現在動議被否決,檢視投票情,顯示政府缺乏組織協調,未做好箍票工作。

首先,部分功能組別議員一貫對議會工作投入程度較低,他們在議會的尸位素餐表現,是去月替補機制拉布時,市民未表現強烈不滿的原因。昨日缺席投票的建制派議員,除了新界西選區的張學明,其他5人包括李國寶、霍震霆、陳茂波、梁家騮和張宇人,都是功能組別議員,拉布戰一役,已經暴露功能組別議員怠惰的實質,昨日政府亟需用人之際,主事官員無足夠危機感,未強烈促使他們到會,功能組別議員之不可靠,於此可見一斑。至於盛傳為副財政司長熱門人選的陳茂波議員,關鍵時刻缺席會議,連關乎自己能否於71日就職那麼重要的事也可以這樣處理,他是否有足夠熱忱為香港打拼?使人涼了一截。

其次,詹培忠和謝偉俊兩人投反對票,葉劉淑儀議員棄權,結果有27票贊成,25票反對,因為有54名議員出席,贊成票還欠1票才達至過半要求,動議因此被否決。議員怎樣投票是個人抉擇,即使建制派議員過去也有過不聽指揮行事的紀錄,就這樣一個重要動議,主事官員竟然不充分掌握建制派議員的動向,顯示箍票力度不足,臨戰疏失,主事官員要負責任。開票那一刻,政務司長林瑞麟那個不可置信、大惑不解、目瞪口呆的表情,輕輕一句「不是事事如人所料」,掩蓋不了失職的事實。

政府的動議被否決後,會議廳內泛民議員喝采,鼓桌歡欣,從政治鬥爭而言,政府因為「蝦碌」敗陣,泛民議員或許認為保住了立法會的尊嚴,不過,這一幕看在市民眼裏,或許認為是泛民議員以能夠阻延架構改組而慶祝。由去月替補機制拉布迄今,立法會處於不正常狀態,議事遭到阻滯,部分議員就政府架構改組發言時,不乏針對梁振英之言,事態顯得有點對人不對事。市民將怎樣解讀立法會的情勢,會否影響他們的投票取態,相信9月的換屆選舉會有答案。

行政立法關係不改善  梁班子有效施政成疑

新一屆立法會雖然增加了5個超級議席和5個地區直選議席,以本港的政治生態,相信立法會建制派與泛民共存的格局,基本上不會有根本改變,未來5年,若政府未能梳理與立法會的關係,建立相對良性互動,則以近期立法會的情,極可能持續發生在梁振英主政之後,他所統率的特區政府能否有效施政,是一大疑問。香港的畸形政治體制,董建華與曾蔭權已經飽嘗苦果,梁振英也不能例外,他只能打甩牙和血吞做好兩件事,一是制訂好政策,爭取市民支持;一是盡量改善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的關係,減少施政阻滯。

昨日,梁振英吃了兩記悶棍,架構改組將觸礁是其一,寓所被揭發僭建玻璃棚是其二,梁振英對此相信會感到滿心不是味兒。不過,這兩件事對梁班子而言提出了兩個警示,首先,梁振英面對的政治生態,較曾蔭權的處境更為惡劣,特別是不少人對他有成見,部分更見敵意,梁班子要有困難更多、要付出更多努力的心理準則,說得嚴重一點,將會是惡戰連場。其次,梁振英和他的團隊,應該認識到他們已是公泷人物,時刻都受到監察,他們必須身家清白,才可以經得起監察和考驗。


成名﹕擴大問責制值得支持嗎?

梁振英先生個多月來,密集式地利用傳媒力推514局架構重組,他的重組論述值得支持嗎?

梁振英認為,改組建議並非擴大問責制(註1),但在新的政策局架構下,每名局長之下,除了有一名副局長,每年還可獲撥款120萬元聘用一名或多名政治助理,另外,因額外增多兩名局長、兩名副司長、51名包括中及高級的公務員、幾名至幾十名政治助理,5年內要額外多花3.1億元,這不是擴大問責制,難道是收縮或原地踏步?他的架構改組導致問責制擴大,是路人皆見的普通常識。梁先生堅持改組並非將問責制擴大,到底是一時疏忽,還是因問責制長期未獲市民信任,故他以為憑其口才就能顛倒是非,改變市民看法,從而否認他要擴大一個未獲市民信任制度的事實?至上周末,候任特首辦又突改口承認架構重組是擴大問責制,這是矯正個多月來的疏忽,還是最終發現民意並非能輕易愚弄?單是這點,若非梁先生連一般的辨識能力都出問題,就是反映了他的誠信值得令人擔憂。

問責制的根本病徵

梁先生否定了替問責制全面檢討後才考慮擴展,只答允待通過他的方案後作中期檢討。問責制實施10載,問題叢生,劣評如潮,假如不先全面檢討,諮詢公眾意見,問責制本身的問題既不太可能自動消失,對管治的負面影響亦很大可能在擴展後持續下去,遺禍更深。

不少研究早已指出幾個問責制的根本病徵:

1. 在缺乏高度民主和隨之而來的政黨政治長期歷練下,再加上某些問責高官主要是憑中央的祝褔,而非個人才幹上位(如曾德成、何志平),不少問責高官缺乏足夠專業知識和政治技巧制定和推銷政策。

2. 問責高官來自五湖四海,故缺乏合作互補、真正團隊精神,不利有效施政。

3. 更要命的是,在缺乏高度民主政制下,不少事例反映問責制的問責對象,是北京而非本港市民。例如屢次力挺中央、落實拖慢本港民主化,甚至想以歪理取消市民補選投票權的林瑞麟,竟可以在民望長期徘徊末席下,不單不用問責辭職,反而升官至政務司長。

上述問責制的根本問題在香港落實全面普選和政黨政治前,明顯不會因該制擴展而自動消失,反有可能招致更大、更多的問題。

以最近的疑似候任問責官員為例,各人既來自五湖四海,又不少都缺乏長期合作關係,部分熱門人選如候任文化局和教育局長,廣泛被行內人認為外行領導內行,根本沒有足夠專業背景統領相關部門。而前者家庭更充分「染紅」,令人懷疑問責局長再一次並非用人唯才,而是要紅不要專,嚴重削弱未來政府的相關表現。明乎此,則梁先生最近提出的「問責制實行10年,的確有未如人意、需要改進的地方,但這與新一屆政府提出的架構重組建議沒有直接關係」,便像推銷員在自吹自擂,強詞奪理。

提防「快即是好」的幽靈復活

梁先生指近年香港令人聯想「慢」的感覺,又指在過去多年,香港經濟增長落後於新加坡和內地,暗示立法會快快通過他的問責制擴展建議就代表經濟發展會加快。事實上回歸以來,特區政府在未經廣泛諮詢、深思熟慮下,快速實施八萬五建屋政策、容許領匯設立、逼令大部分中學用中文授課、提出興建中藥港和鮮花港和賤賣數碼港地皮以落實發展高科技的宏願等,以上種種不是流於空想,或失敗告終,便是代價沉重,「快即是好」的思維實在十分危險。

過去20年,香港經濟平均增長低於新加坡,有學者指出一大因素為獅城政府於政策出台前,花大量時間作極為縝密的研究,「快即是好」的作業思維根本並非獅城致勝之道。而把香港和內地兩個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經濟體系增長率直接相比,明顯犯了不恰當比較的謬誤。

梁先生和候任特首辦重申改組架構毋須公眾諮詢,因梁在競選期間落區解釋構思時無人反對,這種辯解不堪一擊。當時大眾焦點明顯不在架構改組,上述辯解既破壞前港英政府在認受性不足下認真諮詢公眾的聰明傳統,亦替梁上任後可能會不諮詢而推苛政立下危險先例。

梁先生指現時房屋問題嚴重,故要以514局快速落實政策,實情是政府以現有架構亦能快速落實多項包括八萬五在內的政策,可見梁先生誇大其詞。更何即使大家贊成他建議的將規劃、土地和房屋歸納在一個局,以加快建屋,也不代表就要支持整個514局方案。

整個改組方案的核心爭議之一是增設副司長,政府提出架構重組法例修訂時,沒有清楚界定副司長的法定權力,只是透過行政方式下放部分司長權力。此舉令公眾難以監察司長的權力轉移,日後特首、司長和副司長亦容易就副司長的權力範圍產生耗費心神的宮廷角力,司長和副司長亦會有更多機會「卸膊」,增設副司長的成效及必要性至今都令人存疑。

在新架構下,涉及民生的房屋規劃地政局由副財政司管轄,但同涉民生的環境、保安、衛生等局則由政務司長負責。上述不一致的安排背後理據至今仍含混不清,難怪各方猜疑梁先生設立副司長是為了讓其親信逐步奪取出身自政務官的司長權力。

香港被癱瘓?

梁先生的重組論述,粗疏不堪,更多番堅持在不搞認真的公眾諮詢下,就要強行立法會在七一前全面通過架構重組,以「香港被癱瘓」的誇張失實說法影響人心,反對議員對其建議詳細審議,意圖削弱立會監督行政機關的責任。削弱三權制衡,讓行政獨大,是摧眦香港核心價值,扼殺兩制,令香港淪為特首「說了算」的一言堂。這絕非香港之福,更不是大多數香港市民所能接受的。

1. 香港電台,2012430

作者是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