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5月9日星期三

蔡子強: 柏金遜定律香港版



1958年,Cyril Parkinson教授發表了《Parkinson's Law》一書,書中他對機構人員不斷膨脹,導致架脇疊屋,人浮於事,這種普遍的組織現象,有覑很精闢的描述和分析﹕

機構人員不斷膨脹的現象

一個不稱職的官員,覺得工作擔子太重,可以有3條出路:

(一)乾脆辭職,退位讓賢;

(二)讓一位精明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

(三)請來幾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來當下屬,分擔工作。

3條出路,究竟哪一條最為符合那個無能官員的自身利益呢?

第一個方案要自己作出全部犧牲,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哪有人如此偉大?所以一定不會實行。

第二個方案,假以時日,那個精明能幹的助手可能反會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反過來威脅自己,無疑是引狼入室,因此一樣行不通。

庸才解決問題的方法

於是,只有第三條路可以走。

事情往後的發展是,幾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這位官員的工作,因為責任得到轉移,多了人「揹黑鑊」,於是他的壓力大為減輕,也因為下屬限於水平,亦威脅不到自己,官員因此可以高枕無憂。

但幾個助手因為庸庸碌碌,又解決不了多少問題,上行下效,於是每個人再多找一個比自己更低水平的助手。機構便是如此這般不斷的膨脹,最後臃腫不堪,人浮於事,爭相「卸膊」,互相推諉。

鄭耀棠的「獅子開大口」

前個周日,行政會議成員、工聯會榮譽會長鄭耀棠在接受有線電視新聞部專訪時聲言,政府同時應考慮讓行會成員聘請政治助理,以協助成員了解、分析政府政策建議,給予更精闢的意見。

他說行會討論範圍極廣,又有法律詞彙,「根本我都唔識」,強調「如果容許請政治助理,可以幫手分析問題」。

自己「做唔掂」,不是應該退位讓賢嗎?我相信香港能夠勝任有關崗位的人才多的是,而不是無止境的把職位膨脹,把責任轉移。

看看九七回歸後過去10多年,最先是董建華自己「做唔掂」,於是搞出了一個問責制,找來31114個問責官員,來改善決策和工作,一下子多了14個主要決策崗位。

到了後來問責官員又「唔多掂」,於是曾蔭權又嚷覑要再增加副局長、政務助理等20多個政治崗位。

職位加了又加

兩輪的紛紛擾擾,位是加了,那裏牽涉每年數以億計的公帑,但政府的辦事能力和效率是否高了?相信大家心裏有數,而政府也「過海神仙」,懶得提供任何實質數據來說服公眾。

到了最近,梁振英又建議來個架構重組,把312局改組,增加至3214局,單是為了增加副政務司長、副財政司長、文化局長,及把原有幾個局重組成工商及產業局、科技及通訊局、房屋規劃及地政局、運輸及工務局後,需額外增加一個局長。看來只是增加4個決策崗位,但實際上,連配套支援行政人員,在人事編制上,撇除政治助理,需要增設共57個職位,估計涉及每年開支達7200萬元。

這還未計算,他又建議每位司、局長在一筆固定預算(10萬元)之下,可自行決定聘請幾多位政治助理。屈指一算,這讓政治助理那一層官員,可以一下子由10多個變至二三十個,甚至更多。大家還要記得,每位政治助理,還需要配套支援行政人員。

這還罷了,最「獅子開大口」的,莫如是鄭耀棠的前述建議,要求讓行會成員也聘請政治助理。現時行會成員的工作只不過是每個禮拜開一次會,但每月已獲薪金64,180元,可以用來聘請議員助理閱讀文件、處理工作。如此優厚的條件,這對於很多「打工仔」來說,已經是「天之驕子」、「人上人」。若然依照鄭的建議,以現時行會共有13個非官守成員為例,那又將會需要再多聘13個月薪達幾萬元,甚至高達10萬元的政治助理,一年又是近千萬的公帑開支。

架構改了又改,問題仍然依舊

你看不懂文件,我想解決問題的方法,應該是梁振英另邀看得懂文件的人才當行會成員,而不是無止境的把職位膨脹,把責任轉移,把公帑投進無底深潭。鄭耀棠的論調和思維,可說為柏金遜定律提供了一個香港版的最佳註腳。

說回近日梁振英建議的架構重組。

上個禮拜三和五,邵力競在《信報》一連寫了兩篇文章,談梁振英建議的架構重組。當中揀了些案例,敘述當年董建華為了推動創新和資訊等科技,如何把個別決策局設立了又廢,廢了後又重組,職能重組後又分拆,到了曾蔭權上台後,又分拆了再重組。

每一次重組,話都說得冠冕堂皇,合併時說要把問題綜合處理,分拆時說要專門領導,每次都說有助落實特首選舉時的各項承諾、提升本港競爭力、應付眼前的挑戰、更能掌握市民的脈搏云云。但回歸後15年,以創新科技為例,結果只是得個「桔」,科技推動、提升了多少?深層次矛盾解決了幾多?大家心裏有數。

「新官上任三把火」,每個特首上任後都有自己的鴻圖大計,都有自己的「pet projects」,通常最能讓彰顯自己決心的做法,就是成立專門機構,設立新的崗位,以示自己「強政勵治」。但過去15年特區政府的經驗告訴我們,這種換個衙門牌坊的做法,可能只像大麻一樣,只會為你製造幻覺,讓你感覺良好,儘管實際上現實沒有絲毫改變。

人多不一定好辦事,每次做起事來不能得心應手時,以為多了一些自己信任、親手揀選的人加入政府,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那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董建華為此提供了一個最好的說明例子。

梁營希望大家能對梁振英疑中留情,讓他可以按自己意願佈陣,再放手一幹,這樣才對他公道,但我卻希望梁能以柏金遜定律為戒,緊記公帑一分一毫來之不易。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