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3月17日星期六

黃洋達﹕笑死朕﹕假設一切都是唐唐的部署



特首所謂選戰的所謂辯論,以辯論角度觀之,水平奇低,但以綜藝節目的角度去看,娛樂性卻不俗。

整個show,簡直有如當年亞視的《香港亂唞》復播,我差點以為,台上那個唐唐,其實是盧海鵬扮演的,可惜這個唐唐一來就鞠躬道歉,沒有示範「盧海鵬試咪……」

唐唐近日的表現,可謂豁出去了,首先是面對雜誌的提問,故意亂答一通。明明人家問他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他會做什麼,他卻回答﹕「……跟他的團隊……為香港創造更美好將來……」

大家都以為,這是唐營公關copyandpaste官樣答案所致,然而,觀乎唐唐在辯論上的表現,這其實是一種部署,一種預期控制。 他要讓自己的官樣答案,深入民心,讓大眾以為,他是一個跳了線的人肉錄音機。

在這種預期底下,當他在辯論上大爆「梁振英反對商台續牌12年」、「出動防暴警察及催淚彈硬過23條」時,才能造成更大的反差效果。當大家在電視上看到這一幕,都不禁有一瞬間的感動,因為在這一刻,他們感覺到﹕唐唐終於康復了。甚至有一些宗教人士,在一瞬間,連信仰都動搖了,因為當他們看到唐唐如此流利地串嘴兼爆料,他們以為自己看到某種神蹟。

忽然,唐唐變得莫測高深起來,因為你估佢唔到。到底,佢係神仙下凡?定係地獄鈬鮋使者?無人知道。當然,唐唐面對的對手,水平根本就不高,何俊仁是完全透明的,CY才是真正的人肉錄音機,只會鬼上身似的唸誦「比政綱、比理念、比能力」。

梁振英曾公開表示,要嚴厲懲罰示威者,當日小弟與CY茶緕時,我就曾問過他﹕「你打算如何懲罰我?」他沒有正面回答。唐唐卻替我把答案問出來了,原來是用「催淚彈」,這下可好了,抗爭人士起碼可以做好準備,在CY上任前,日煲夜煲韓劇,以加強我們淚腺的抵抗力。

唐唐爆大鑊,實有披露機密資料之嫌,如果立場反轉,由CY爆出行政會議內容,用以攻擊唐唐的話,大眾可能反而會可憐唐唐,覺得CY爆陰毒。然而,由唐唐爆出,效果卻完全不同,觀乎他近年的言論,他幾曾試過說話不出錯?萬一大家把矛頭指向他,指摘他泄露機密,他也可以輕易的回復他的龍豬本色,並且引用另一對手何俊仁的名句﹕「講笑咁講鎹。」

進可攻,退可守,唐唐果然深謀遠慮,如果,他真的不是傻仔。

安裕周記﹕「為香港好」



"Sitting on a sofa on a Sunday afternoon Going to the candidates' debate Laugh about it, shout about it When you've got to choose”

一九六八年,美國民歌組合Simon & Garfunkel在電影《畢業生》的幾闋歌曲聲名大噪,人們記得的當然是《Sound of Silence》,除此之外,電影裏還有不少意味深長的不朽名曲,包括《Mrs.Robinson》。這些歌曲推出之時,保守傾向強烈的美國主流社會視之為次文化;歲月流聲四十年後,這部電影已然成為美國六十年代躁動一代的折射,戲內歌曲沉澱成為嬰兒潮文化不能或缺的成分。

Mr.Robinson》歌詞不乏社會投影,包括上面這一段文字;能夠完全明白並了解這首歌的人與事,可以在美國文化這門課初步過關。

那是一九六八年,是美國反戰高潮的一年,是美國大學生罷課示威的年頭,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教授Todd Gitlin傳世之作《The Sixties: Years of Hope, Days of Rage》深刻勾勒美國來到臨界點前的不安和悸動。那也是一九六八年大選前夕,尼克遜以前任副總統之身競逐總統,在任的民主黨籍總統詹森放棄競逐連任,是美國自由派與保守派交鋒的前夜。

美國人民是朝野建制的不滿、越戰的失利,一腔怒火走向一九六八年大選。對於候選人,《Mrs.Robinson》刻劃入微:「訕笑它吧,痛罵它吧,當你要作出選擇的時候。」

沈旭暉上星期訪問梁國雄的長文是練乙錚「板塊論」之後最精彩的選舉論述。梁國雄不愧身體力行的馬克思主義者,沒有回鄉證卻道出二十一世紀中港關係的借用特質,沒有巨額投資偏一言點出香港建構金融中心的虛妄。在講究包裝spinning的香港政治社區,這種紮實的功夫是仰之彌高的水平。也許,有人會批評梁國雄的是老左派觀點,只是經過時日洗禮硬塞進香港的政經框架之內;當然更多的是維園阿伯式的「反中亂港」指摘。對於這種批評,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會嗤之以鼻,在一個愈來愈混沌的社會,在一個愈來愈失去道德人格的空間,我們樂於看到香港議會有這樣高理論水平的代議士。

梁國雄在今屆特首候選人辯論前五天點出「無恥」的比併,當人們以為這長髮激進中年胡謅的時候,星期五晚上辯論的兵荒馬亂,毫不含糊透現出這一共同特質——謊言與事實的對質、人格與誠信的對比、大是大非與大奸大惡的對映。我們有幸不是選委,可以在電視機前恥笑痛罵,可以享受作為旁觀者的恣意評論,「太爛了」成為三月二十五日投票日政治人格墮落證言。

香港政治落得今天一坨爛泥是自找的。從香港前途《聯合聲明》正式簽署的一九八四年寒冬開始,香港政治言語開始浮現「為香港好」這四個字,這猶如褓襁中嬰兒夜半哭醒後的保嬰丹,與遊子身上的手織毛衣不遑多讓;出世之始,是在英殖年代英國人「最是倉皇辭廟日」時的無所依傍,是香港巿民一百五十年來身分第一次轉換的救生圈。在所有親北京的論述或行動,「為香港好」成為類比文革年代毛語錄無堅不摧的寶物,董建華的「中國好,香港好」是這四個字承先啟後第二代。「為香港好」變成通行證,任何物事只要蓋上「為香港好」印章,就如玉璽蓋印,無寶不落。

這種迹近戀物的狀態到了回歸當家作主後無日無之,我無法理解何以推出「為香港好」論述,是祖國表達對遊子歸家的愛惜,抑或政治內化成為中共體制一部分的第一步。若是前者,這做法未免太過看輕香港同胞。誠然,可以爭論說,英殖年代缺乏系統性對中國大陸的真確認識,但事實是不論是文革期間的殘民以逞,或者是七十年代末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改革開放,孰優孰劣,香港巿民心中都有一本帳。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無論九十年代前稱之為「大陸」、今天變成「內地」,香港巿民是了然於胸臆之間——六十年代東江之水越山來,香港不必捱四天供水四小時,是大陸的賜予;七十年代經濟起飛時優質副食品大量供應,胼手胝足屋家庭無一不銘感五中。中共在香港巿民心裏,逐步由共產惡魔變成在食水食物上幫一把的祖國。

興許是周恩來的高招,大量物資都是在大陸一窮二白年代跨過羅湖橋送到香港。其中必有換取外匯成分,更多是人心歸邊的統戰行動,令香港由滿目避秦難民的逃難天堂,成為眾心歸向的南風窗。然而,即便是統戰高於一切的年代,「為香港好」始終不是中共的言語;眾所周知,在北要全力維護北韓武裝到牙齒的無私援助,南要對越共北越支援從子彈到衛生巾,中共向香港運來大米蔬果單車布鞋,大陸仍有地方是幾個人合穿一條褲的苦,那時還沒有發明「為香港好」。

九七問題令香港歸心議題重上日程,經歷八十年代政治動盪的港英官員或政治人物都知道,那時香港問題的論述,曾經萌生怵目驚心極左思潮,更令人震驚是提出這些連中共高層都皺眉的往往是港人,尤其是忽然愛國的那一撥。資深記者如程翔或劉銳紹二位先生想必聽過,一九八五或八六年間,有港人在北京提出建議,認為香港的馬路都是英皇及殖民地官員姓氏,不如把太子道公主道軒尼詩道等等都中國化。後來是中共官員好言相勸,說要尊重歷史,這些積極分子才無法令太子道變成人民北路。

鄧一去 笑話百出

隨著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臨近,極左思潮因為中英就彭定康政改方案大拍桌子而有巿場,好在鄧小平那時在世,貽笑國際的笑話始終未有出現。可是,另一種政治語言悄悄破土而出,「為香港好」終於來到新生特區。於字義而言,為香港好絕對沒錯,奧巴馬為美國好,卡梅倫為英國好,薩爾科齊為法國好,可是在表現這一字義的時候,奧巴馬卡梅倫薩爾科齊都沒有把「為XX好」變成具體政治論述及操作,從而脫離本來的抽象意義。於是,感到香港回歸十幾年人心未歸順,「為香港好」就大搞國民教育,給學生硬嚥片面的中國近代史;政治上有不平順的,「為香港好」就變成普選三推四拖。這種政治涵意高於一切的操作,帶來香港社會極大傾向性的泛政治化,「為香港好」成為右翼保守思潮的護身符,稍一逆意,即扣上「你不是為香港好」的白色恐怖帽子,再是嘍囉打手撲出吆喝,不一而足。

「為香港好」 隨意賦予任何意義

具指導性的「為香港好」的弱視不僅在於廉價的愛港主義以及由此伸展的平價愛國主義,而是從上而下的意識形態指手劃腳。一元化的指導思想,必會帶來極大的政治及社會約束,「為香港好」有如一株聖誕樹,可以掛載任何燈飾(意義);任何掛上的裝飾,都可以馬上成為聖誕裝飾。這種政治加持魅力無窮,尤其是政治趨向一元化的香港社會,從黑道中人到富商巨賈都可以愛國愛港,能跨過這條線便可以得到加持,小則進入愛國圈子同心同德得到庇護,大者是政治酬庸如政協委員。小小的付出帶來巨大的政治回報,又可以從政治回報得到經濟利益,「為香港好」不只是妙不可言,更是妙不可醬油。

西方社會也有類似的「為香港好」意識形態,可惜的是,這些大多是右翼政黨,例如法國國會議員勒龐(Jean-Marie Le Pen)的民族陣線,喊了幾十年把少數族裔送回非洲亞洲,出發點都是為了法國好。除此之外,以類似政治語言為訴求的確實少見,美國近代曾經兩度險些踏入這一死胡同,一是五十年代的麥卡錫主義,一是六十年代的尼克遜年代。前者在新聞記者的抗擊下然而止,後者則是尼克遜怯於人民壓力而從未出師。事隔半世紀,麥卡錫是一頭死不悔改的狗熊,尼克遜則是看清楚形勢不在我的政治人物,一九九四年尼克遜去世,美國所有在世的共和黨及民主黨人總統都出席葬禮。三十年前對尼克遜鞭撻不遺餘力的《時代》周刊,封面是老總統的臉容,周刊稱呼他是The Statesman(政治家)。

一九六八年美國總統大選,尼克遜毫無敵手,自己是前副總統,政綱是美軍撤出越南,白宮浸浸然在望。美國社會裏左派不甘於大右派上台,發起遍及全國的反戰和反尼克遜運動。尼克遜是一代梟雄,工於心計,視野恢弘,敢於把美軍撤出越南是其一,設立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環保部門是其二,四十年後的今天觀之,水門案以及撤軍越南是瑕瑜互見,可是當時美國社會仍與他劃清界線,勢不兩立。但尼克遜從沒有以叛國罪名加諸學生或反對派頭上,他討厭自由派媒體,也覺得學生太過分,不過沒有要求學生或媒體「為美國好」而噤聲;他打出民意牌,提醒不要忘記「沉默的大多數」。

香港離開母體已久,回歸後不免有些陌生,事事以「為香港好」而設計政策,只會帶來萬馬齊瘖一片死寂。今屆特首選舉我覺得爛不堪言的唯一原因,不是候選人醜聞,是建制派候選人太過迂腐,話語筆下俱是幢幢「為香港好」鬼影。把「為香港好」抽離社會現實,僅定性於物質生活的提升,渾忘這次選舉於香港社會的發展而言是戕害。

戕害是什麼?《五代史平話.唐史.卷下》是這樣說的﹕「今新君信任朱、馮老畜讒言,戕害自家骨肉。」戕害,作殘害解。

黃俊儒: 勿用政治玩弄科學



「美國牛肉瘦肉精」當然是一個科學與政治的複合議題,只是在台灣媒體的操作中,總是「科學」一點點,然後「政治」一大堆。所謂的科學一點點,指的不是該議題最終應該由科學知識來進行最後判決,而是不論贊成或反對的論調,總只是廉價而輕率地在消費科學的形象。

以持「贊成解禁」立場的媒體名嘴論述為例,這陣子的發言大致可以歸納成幾個顯而易見的邏輯:首先,強調接受瘦肉精與否是一個「科學專業」的問題,國人應該要有「夠科學」的態度來面對(AIT也是這樣說);接著,援引科學研究、專家說法或研究數據,來說明微量瘦肉精無足輕重的影響。再輔以大家的生活經驗來強化印象,例如「林書豪也吃美國牛」、「其他食物或環境中的危害因子比瘦肉精嚴重許多」、「美國人自己的標準尚且比我們寬鬆」、「吃一顆檳榔的毒量,等於吃八十年的美牛」…等;最後,如果這樣推演下來,還有異議或是反對,那麼應該就是「非理性」、「義和團」,甚至是「民粹」。

名嘴們的這些論調並不特別,因為這不過是反應出國內二元對立並且泛政治化的輿論下,最平常與最廉價的觀點罷了。這種論述脈絡最重要的缺陷,在於對科學發展歷程的嚴重缺乏理解,因此無力區分「成熟科學」(science already made)及「發展中科學」(science in the making)間的差異。

「成熟科學」指的是眾多科學家,就某些議題在經過長時間追尋及檢證後,已然形成的共識。例如寫在教科書中的科學知識,或是像「尼古丁會危害人體健康」等顯而易見的知識;而「發展中科學」指的則是仍在演進中的科學論述或主張,由於該議題發展的時間不夠長、牽涉範圍的複雜度高、具跨領域的特質等,往往還需要更長的時間予以沉澱及累積。例如「手機電磁波是否傷害人體」的問題,牽涉手機、電磁波及人體,物理學家瞭解電磁波的原理、電機工程師瞭解如何讓手機產生電磁波、分子生物學家瞭解人體的基因組成,那麼誰是足以回答這複合性問題的真正「科學專家」呢?

在這種「發展中科學」所衍生的科技爭議下,嚴謹的「科學家們」尚且會出現:彼此也沒有共識、各自援用自己相信的數據來佐證自己的立論、對於同一組數據有不同的詮釋觀點…等狀況。就不難想像早已被藍綠綁架的媒體名嘴們,會如何將「一個科學數據各自表述」的精神發揮的淋漓盡致。其他包括禽流感病原性、核能廢料處理、電磁波輻射甚至全球暖化的議題,均具有這樣的特質。或許在數十年後,這些議題有可能會得到一個具共識性的見解,然而在現階段,它們都還存在著不確定性與無可避免的風險,人們宜更謙卑來面對,而非僅以淺薄的「科學之名」來遂行粗魯的意識形態。

瞭解「科學知識」的多寡並不意味著瞭解科學的效果及侷限,更不意味著具有科學精神。科學是人類文化的成果,她具有發展及累積的過程,並非僅是一個一翻兩瞪眼的真理。因此當科學這一個長故事,遇見只在乎快門一瞬間的媒體,就不免出現許多的失真,如果再加上名嘴們的推波助瀾,就讓台灣社會一直陷在淺碟科學思維的泥淖中。

當代的科技發展,夾帶著許多高密度的科學知識產出,也連帶地造成一般民眾在參與相關議題時的望之卻步。不論食衣住行,我們似乎都相信科學可以提供給我們一個專業及安心的保障,甚至相信「穿著白袍的科學家形象」就可以幫我們仲裁所有事情的真偽。這些迷思都有賴於在我們的公民教育及專業教育中,有機會教授科學背後的那套運行方式。否則我們無法想像這些以「科學之名」的媒體名嘴們,究竟還要把臺灣社會民粹到什麼程度?

(作者為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沈旭暉: 新特首的認受性危機﹕何以唐、梁令我們擔心?



〈萬言書﹕致港澳辦王光亞主任〉——

王主任﹕

新一屆香港特首快將產生,據說中央已有態度,這時候寫這文章,無疑不識時務。但是作為一個研究政治和國際關係的後輩,我衷心希望和你分享對這次選舉的強烈不安。誰當特首,我原來並無感覺,自從月前確認唐先生不能勝任,曾對梁先生的出現充滿欣喜,更希望香港出現改變。但經過選戰,朋輩都憂慮無論哪個勝出,新政府都會出現致命的認受性危機。投票給誰、投什麼票,是選委的責任;與社會分享一些想法,卻是知識分子的最後責任。

「認受性」等於「民調」的偷換概念

你說這次選舉做不到「君子之爭」,道盡港人心聲。但不少建制派朋友認為,選舉亂局「屬於迎接普選的必須預演」、「反正無論誰出選都有認受性問題」、「建制派自我撕裂總好過被反對派撕裂」、「哪裏選舉都有黑材料」;不少泛民朋友則認為「小圈子選舉就是這樣」、「利益集團操控的選舉自然醜陋」云云,潛台詞很簡單﹕選舉就是不君子的了,認命吧。真的嗎?不是的。我深信無論是小圈子選舉也好、普選也好,都不容易出現這次亂局;假如時光倒流,防微杜漸,今天唐、梁二人的認受性危機可以大幅減低,其他人日後若有機會參選,也不會面對相同危機。為什麼?

六大選舉道德規範被打破

半年前,你為新一任特首定下三個條件,第三點是有「認受性」,我十分贊同。然而,在過去半年,「認受性」這概念,卻被片面誤解為「民調支持度」,我相信這並非你的原意。就「認受性」的定義,綜合不同學者分析,既包括選舉制度和過程本身的認受,也包括不同階層對候選人的認受,內有多項基準,民調只是其一。「認受性」的概念,正是讓領袖低民望時也能管治﹕試問哪個政府可以長期不推行民望必挫的政策(例如加稅)?前美國總統布殊低民望時,也有認受,因為產生他的制度有認受。但即使同樣由公眾認受有限的選舉委員會(所謂「小圈子」)選出來,董建華、曾蔭權當選時,認受性均遠勝今天的唐、梁,因為第一,他們的認受除了民調,還有其他;第二,這次建制兩營打破了其他民主/小圈子選舉都有的「君子之爭」規範,令這屆選舉本身、及所有候選人的認受性大為下降,無論誰當選,都極難施政。這些被打破的規範,可分述六點如下﹕

1)打破規範一﹕選舉必須先對遊戲規則達成共識

這屆選舉以「擴大民主性」和「市民參與感」的口號開放建制派競爭,作為支持香港盡快民主化的人,我深信「開放競爭」的精神,必須肯定。但「開放」的背後,有兩個重點不為公眾注意﹕第一,「小圈子選舉」(制度A)、由中央欽點二人再讓二人「比民望」的「民調主導式小圈子選舉」(制度B)和「普選」(制度C),其實沒有層遞關係,而是三個完全不同制度,有完全不同的遊戲規則,分別適合完全不同類型的候選人。第二,建制派的唐營、梁營,為了這次選舉,都部署了五至十年,卻沒有對選舉採用哪個制度產生完全的共識。唐營一直相信、在以往五至十年也被長期告知,這次是行制度A,因此用了五至十年時間部署制度A遊戲;梁營則盡力把制度A變成B,到了唐營確認中央認同了對手建議的制度B,距離選舉只有數月,重新部署已來不及。假如我是唐梁各自的支持者,分別會怎樣想?

唐營不挑選任志剛、黃仁龍的「被算計論」

唐英年等待欽點的態度,令人十分反感。但從另一角度看,為什麼唐營對他情有獨鍾?答案其實是規則問題﹕假如唐營五年前就知道這屆將使用「民調主導式小圈子選舉」(制度B),自然會一早建議推出在制度B最有優勢的同路人任志剛,他不會害怕在制度B競爭;假如五年前獲悉採用普選(制度C),則會一早建議推出在制度C最有優勢的黃仁龍,他也不會害怕在制度C競爭。「唐營」支持唐英年的最大原因,就是五年來、乃至數個月前,都一直被告知(或他們相信的被誤導)在2012年,還是使用制度A,而在制度BC毫無優勢的唐英年,卻是制度A最強勢的一人。於是,唐營認為破壞共識的,是偷偷單方面修改遊戲規則、製造既成事實、搞「突然襲擊」的對方。

第一屆特首選舉做到「君子之爭」,因為四名建制候選人都採用同一制度,當時楊鐵樑的民望其實高於董建華,但沒有以此變成「反董」公投,因為這是各方的君子協定。社會喜見梁振英挑戰欽點,而不明白這也是欽點的一部分,但過了數月,唐營、乃至泛民愈來愈相信,制度B是梁營度身訂做的──他們的論據包括,當梁振英要加入選戰時,強調的是「反欽點」、「民主化」,以爭取社會支持,但再有第三者要加入時,卻強調「已欽點」、「別亂來」;若說這是民主進步,論民主化政綱,以「民主化」為名改變制度A的梁營,比起唐卻毫不進步、乃至略有保留;梁營支持者在過去十年來如此重視「民意」,更是只此一次。唐營自信只要規則一早獲悉,在制度ABC都無懼,因而認定被「暗算」,不是輸在實力,而是輸在臨場被改規則,更難像一般輸家「願選服輸」,深信這不是公平的一仗。

但在梁營看來,制度B是他們努力爭取後獲中央首肯的,只是對手政治敏感度低,不及早換下唐英年,責任不在己方;對手不智地提出「撤資論」,更是輸打贏要的不君子行為,這是「陽謀」,不是「陰謀」。坦白說,若我是梁先生,也許也會這樣操作,因為這是廣義梁營的最大機會。但無論誰是誰非,社會何辜?假如有一場球賽,雙方連對賽規則也沒有共識,打架完場是必然的下場。現在結果正是無論誰勝出,落敗一方都認為對手「勝之不武」,不可能服氣。這教人想起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戈爾得到多數人支持、勝出的卻是布殊,民主黨也全體服輸,就是因為制度有毫無爭議的認受性。我們這次呢?恰好相反。

2)打破規範二﹕必須點名譴責非法手段獲取黑材料

在這次選舉,說的是「比政綱」,但政綱無人理會,而且二人政綱幾乎完全一樣,現在的民望差異,主要是靠對手犯錯的「負面認同」。當然,選舉從來充滿負面活動,揭黑材料也好、人身攻擊也好,不必少見多怪。但在外國民主,一切依然有其道德底線,目的正是確保當選人的認受性。不容許打擊對手的黑材料來自任何非法行為,可謂是最底的底線。越過了,無論誰人當選,整個制度都是輸家,勝者都不可能有「以德服人」的認受。

數月來,令我們憂慮的不是那些醜聞本身,而是揭發醜聞的方式。有評論說,問心無愧就不用害怕,但不是的﹕例如有候選人的私人電郵被公開,成為報章頭條,當事人時任特區政府二把手,那樣的保護,還能讓私人電郵外泄,只可能是高人所為,坊間相信涉及黑客,應是合理推論。如此行為明顯違法,但社會毫無回應、還繼續聚焦電郵內容,候選人還以上述電郵的關鍵內容「沙發」,在直播辯論公開質詢對手,這足以製造政圈的白色恐怖。另一候選人揭露閉門會議資訊,就算不一定有法律責任,則屬灰色地帶的「灰色恐怖」,令參與不少政府委員會的人(例如筆者)不安,日後開會再不敢暢所欲言,除非有證據證明事涉重大公眾利益,否則其破壞政治倫理令人遺憾。

至於各方分別同時披露的西九陳年密檔,以及高官收受禮物清單,都甚具針對性,打擊對象除了候選人,尚包括黃仁龍等具威信官員,此等信息愈是瑣碎、愈是觸及媒體不可能接觸的政府深處,介乎各式恐怖之間。再如「江湖拉票飯局」實情在警方調查公布前,各營均不應妄斷,但江湖人士掌握候選人黑材料、並因此被其中一方主動接觸的說法,已被這陣營中人公開承認,這已製造了政圈的黑色恐怖。香港從來不是這樣的。社會流傳的恐懼,難道是沒有原因的嗎?

不容非法手段原則應高於勝敗

無論這些行為與候選人本身有沒有關係、詳情是否為其所盡知、是否由其他人唆擺或協作,維持選舉認受性的應有做法,是所有候選人在這些挑戰規範的行為發生後,立刻作一致的、指名道姓的具體譴責,以示還有原則高於勝敗。執法機關或相關編制無論有沒有人投訴,也應主動調查,因為表面證據是這樣充分。

試想若《紐約時報》刊出麥凱恩的私人電郵,相信對手奧巴馬必會第一時間走出來,點名聲討這報紙,而不會嘲笑麥凱恩老而性無能;若奧巴馬透露麥凱恩的密室談話,若無證據,自己已選不下去。遺憾的是,兩名候選人除了作出空泛的「君子之爭」宣示,既沒有勇氣指證非法活動的細節,也沒有膽量對涉及相關行為的支持者(或媒體)具體譴責,與回應己方醜聞、哪怕只是學生聲明的極速,大相逕庭。

這教我想起昔日被要求「譴責」我的「激進」員工時,我也嘗試以「深信所有人都尊重世界和平」敷衍對方,只是道行不及兩名候選人多而已。結果,兩名候選人愈說「君子之爭」,公眾愈是犬儒,認定新政府有暗黑一面,只會令其認受危機惡化。人無信不立,日後誰相信政府?

3)打破規範三﹕競選團隊的「官方支持者」需由候選人問責

這次選舉出現一個怪現象,就是不少最活躍的兩營代表性人物,均不屬「狹義競選辦」,只是二人「支持者」;他們的爭議性言行,均可在必要時與候選人切割,無異輸打贏要。二人都曾辯解﹕我那麼多支持者,怎可能管得了那麼多?但這樣回應,似是混淆視聽。

在海外案例,就算一些著名支持者在競選辦沒有職司,但承擔了代表候選人的「官方」行為,其言行也就可向候選人問責。何謂「競選辦外的官方行為」,不能有具體定義,不必咬文嚼字,不必大辯論,只能按常識和良心。例如以我得悉,這次不少雙方的「競選辦外支持者」都積極為候選人向選委索取提名表,這就涉及了競選正式程序,無論是否在辦公室掛名,這些人已代表候選人無疑;若候選人不認可上述關係,則必須在發現「被代表」時,第一時間嚴正澄清,否則無異於確認關係。這樣的道德要求,不為過吧!又如不少與雙方候選人有多年僱傭關係的「競選辦外支持者」,對被稱為「頭馬/家臣」直認不諱,從無澄清這種「馬/臣」關係沒有延伸到競選,則他們的行為,也應向候選人問責。

普京的智慧﹕外判一切不君子行為,誰不是君子?

確認了上述原則,就能發現兩營都嚴重缺乏問責精神,都在不君子地鑽空子。例如唐營因為己方充滿「感情缺失」,其「官方支持者」就無中生有地製造對手與其競選辦副主任的「緋聞」,令這候選人說別人抹黑自己的緋聞時,顯得格外虛偽。梁營的著名「官方支持者」更多,從建制派朋友得知,有的在對手醜聞被媒體報道前,已喜形於色,與朋友分享;有的公開承認從江湖朋友蒐集黑材料,態度與候選人表白的「君子之爭」背道而馳;有的在第三者考慮參選時,背後千方百計將他勸退;這些「官方支持者」的行為,同樣令這候選人顯得虛偽。我曾問其競選辦,個別支持者是否參與其競選活動,他們強調絕不,但就在同一夜,競選辦的人和這位支持者,就一起在馬會為候選人向資深傳媒人吹風。既是這樣,兩辦何不開誠佈公?

誰都知道,支持者的行為,不代表候選人,但這不代表支持者的行為越過道德規範時,候選人也沒有責任。例如在本屆美國總統初選,共和黨候選人保羅的支持者推出涉及種族歧視的廣告,攻擊對手洪博培的華裔養女,飽受批評,保羅也許事先真的不知情,也公開批評其支持者「disgusting」,公開要其立刻撤掉所有相關行為。否則先例一開,所有負面競選都會無人認頭,而且永遠沒有人要負責任——也就是現在香港那樣。

這樣說不是吹毛求疵,而是涉及一個值得憂慮的現實問題﹕假如所有候選人都把真正的核心班子定性為「競選辦外支持者」,把不君子行為「外判」,「狹義競選辦」自然只須處理陽光行為,日後的選舉,就肯定充滿「君子」了,但這是否「君子之爭」?學會了這套操作,領袖哪裏還有可能犯錯?假如競選期間的問責不落實,當選特首的人,也可以重施故技,在正大光明的政府外,整合一批自己不用負責的「政府支持者」,處理其他事務——普京治下的俄羅斯,正是靠「政府外的政府支持者」維持局面。市民對政府的認受,包括相信它的陽光,但一旦新特首當選後,發生與其「支持者」相關的非君子事件、乃至罪行,無論真相如何,民眾先入為主,容易認定政府難辭其咎,個別事件就容易變成政府的認受性危機——這也是近十年俄羅斯政府的危機。這是否我們民主化應走的路?

4)打破規範四﹕內部矛盾不能為民調變成「敵我矛盾」

選戰風雲自然要有競爭,有競爭自然會對立。但通過製造二元對立來爭取支持,在民主選舉依然有其底線,因為「二元對立」與「社會和諧」,本身就是互相衝突的。假如有競選團隊不斷化「內部矛盾」為「敵我矛盾」,以製造二元對立來爭取支持、或同情,其實也是不斷削弱其未來的管治認受性,因為選民相信這通過「矛盾論」上台的人,不會有團結社會的誠意。在第三世界,選舉常變成族群對立,無論候選人質素如何,只要選民屬於某族,就會被標籤,這是內地學者批評民主化時最常舉的案例,並一直說中國人能避免之。那道德底線在哪裏?我想,在於是否以「敵我矛盾論」操控「標籤政治」。

當兩營等同「黑五類」、「新黑五類」,誰敢批評一句?

在正常的香港,沒有投票權的我們,若被指支持AB,有什麼所謂?但當「唐營」、「梁營」分別成為被污名化的大帽子,不只是建制派,連整個社會也不會邁向「大和諧」,卻邁向「大撕裂」。操作是這樣的﹕首先,梁營作為挑戰者,把唐英年及唐營的形象簡單臉譜化,代表「地產黨」、「官商勾結者及既得利益集團」、「曾蔭權腐敗路線」、「反中亂港勾結外國勢力反對派」、「反民主的欽點者」,教人想起昔日文革的「黑五類」地富反壞右,當事人則不斷強調自己的「弱小」和支持者的「勇敢」,以示「唱紅打黑」;由於支持梁被演繹為等同「打倒黑五類」、「批鬥地產黨」,民調就變成「反黑五類」的「變相公投」(諷刺的是根據政綱,梁營在「反黑五類」內容上,與對手完全相同,令不少支持者感到震驚)。當唐營終於掌握二元對立的遊戲後,雖然為時已晚,卻還是令梁振英及梁營的形象同樣臉譜化,代表了特務、黑金、地下組織、打手和輸家這「新黑五類」,當事人則強調自己的「清純」和支持者的「可愛」,作為「Anyone But CYABC)」的基礎(諷刺的是唐營也絕對不乏「新黑五類」)。昔日建制與泛民的競爭,何曾有這樣的敵我矛盾?

文革帽子文化﹕非梁即唐的恐怖

更甚者,在雙方支持者眼中,無視社會其實對二人都不滿的事實,刻意把社會弄成「非唐即梁」。由於唐已被「鬥倒鬥臭」,就沒有人敢對梁稍作批評,因為批評梁縱然可有一萬個原因,但在梁營眼中只有一個,就是「唐營X隊」、就是「黑五類」。唐營後期操作亦一模一樣,不贅。這樣下來,一切都是動機論、陰謀論、敵我矛盾、階級鬥爭,恍如回到文革,社會怎會和諧?而且這「運動」已接近失控,雙方為了證明候選人的「代表性」,都不惜一切壟斷相關形象,例如任何同樣批評地產霸權的人,甚至是傳統愛國人士,只要稍批梁,也會被標籤為「唐B」、「李嘉誠收買」,因為社會存在「既不滿地產霸權、又不滿梁振英」的人,是劇本不容許的。反之亦然,最荒誕的是批評《港大學生會批梁聲明》的港大學生會,也有人看作「梁B」。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沒有候選人默許,「鬥爭」怎可能有這樣發展?這樣說,不是無的放矢﹕雙方那些負責死扣「黑五類」和「新黑五類」帽子的旗手,近半年洋洋灑灑數萬字,鐵證如山,卻沒有受過候選人一句公開批評,若說候選人不希望從中受惠,乃自欺欺人。對刻意挑起敵我矛盾的政府,如何認受?這手法,是否真正的愛國者所為,是否與胡主席的「和諧社會」背道而馳?兩營都依靠悍將爭取某種支持,卻又說什麼「君子之爭」爭取公眾,這不是君子的行為不打緊,但為了勝利,而讓社會矛盾處處,化內部矛盾為敵我矛盾,值得嗎?

5)打破規範五﹕「欽點候選人」須在「認受性」各個範疇都合格

雖然你沒有為候選人的「個人認受性」提出定義,但我想,在以上談及的選舉制度認受以外,特首的個人認受包括以下條件,應沒有太大爭議﹕

第一,這人需要有民意支持,起碼不能讓不能入閘的人隨便比下去,但唐英年入閘那刻的民調表現,足以讓他在任何初選出局。

第二,因應社會道德標準,觸犯禁忌會降低認受性。香港自由開放,但唐英年的「感情缺失」及其「產品」,對部分港人而言也難以接受。

第三,假如這是宗教地區,候選人需要負責社會穩定的宗教認受。在香港,候選人則需要穩定社會的公務員團隊基本認受,這是不能反映在民調的。梁振英這方面的認受被強烈質疑,而且隨覑選戰,進一步惡化。

第四,通過爭取精英圈子支持穩定社會,是選舉委員會的原意。若有候選人始終不能得到為數不少的選委的真心認受,只憑民調上台,在當選後遇上危機,也難以得到精英圈子的幫助,這是梁振英面對的困局。

第五,候選人所屬政黨或團體,是其認受性的組成部分,因為這提供了可參考的往績。在這方面,其中一方的個別長期合作伙伴,特別缺乏社會認受;另一方的團隊有強烈現政府色彩,而現政府的民望卻接近破產,均不理想。

只有民調支持的認受性,比「綜合型認受」政府危險

同時在上述各範疇表現合格的建制派領袖,其實頗不乏人,他們都不像目前二人在欠缺認受性的範疇,均有硬傷。而且你定下的條件「認受性」應是長年累月累積的,民調則可以極速變化,所以在海外例子,一時取得高民調的人,斷不敢立刻說自己得到高認受,直到這民望經過沒有附設前提的長期考驗,否則屬誤導公眾——這是量度民情的基本道德。在第三世界,常有影星、球星憑形象參選,短期內民望極高,但持久的例子不多,除了列根。有如在香港,大學校長多年來有社會認受,但若選特首,不一定得到高民調;劉德華的民調支持可能很高,卻不代表擔任特首容易有社會認受。

值得注意的是,梁振英的經歷和唐英年恰好相反﹕他十多年來持續民望偏低,在社會有其認受危機,9個月前的支持度只有5%,現在則茘升至45%,這努力,自然必須肯定,也極度值得欣賞,特別是與唐英年的慵懶相比,後者可算是自取其辱,因此都不認為他能管治。然而,若民調是唯一憑藉,未來的梁振英政府又會怎樣?誰當選都會面對民望下滑,但這對梁振英的影響最大,因為他的最大認受性就是(有預設前提的)民調,但打了這場選戰,卻進一步失去精英圈子和公務員的認受,也缺乏市民9個月前長年累月的認受,一旦民調數字下跌,卻難以像董建華、曾蔭權、乃至唐英年那樣,獲得小圈子精英和公務員支持,或獲得民眾基於長年累月感情的理解。若有單一的、讓其民調大幅下挫的醜聞或失政出現,新政府就沒有其他支撐。屆時怎麼辦?有王道、非霸道的解決辦法麼?我很擔心,因為我想不到。

6)打破規範六﹕「最終候選人」必須核實其「入閘認受性」

中央重視港人民意,令人鼓舞,因此量度民意的基準,極其重要。在民主選舉,終極候選人必然是已獲基本認受的人,因為他們經過民主初選產生。但在目前的選舉,一方面強調特首要有認受性,另一方面,產生這兩位建制派候選人的過程,卻無絲毫公眾參與的餘地,例如毫無競選工程的葉劉淑儀,宣布參選的民望,就與競選經年的梁振英不相伯仲,卻連閘也入不到。要合理化,指導思想自然可以找到很多理由,但真實的理由是中央欽點了唐、梁,對此連不能入閘的葉劉淑儀、曾鈺成,都承認。這容易出現一個情,就是無論現在二人的相對民望多高,都可能有不能彌補的先天認受問題。對此隱瞞而說「民調能代表大多數港人」,並不道德。

曾蔭權當選時,宣傳有「70%民望」,今天已下降至20%,這自然與他的種種失政有關,但根本問題是那個「70%」的起步數字,只是由二選一、而對手不可能當選的情下造出來的,不能自欺欺人,說曾蔭權眾望所歸。同一道理,梁振英在選戰表現出色,但他的45%民望,也是通過另一對手不濟、和又一名不可能當選的人襯托出來,然而他入選這個「初選」過程,卻是市民無可選擇的。不少「ABC」一口咬定其民望不真確,乃至認為有不少「五毛黨」,我討厭這樣的論調,這並不科學,對當事人的努力並不公平。但我們必須有辦法驗證這個45%是否「真民望」,還是「曾蔭權式70%」,才能讓中央放心。可以怎辦?

鍾庭耀民調的盲點﹕當「五區公投」當選人有「6792%支持」……

回答這問題前,我們不妨先重溫年前的「五區公投」事件。當時五名當選議員在沒有真正競爭下,數字上,一律有6792%的選票,但自然這不代表他們在社會有6792%的支持。社會相信「五區公投」認受性低,因為當時的投票率低,這關鍵,中聯辦的朋友最清楚。林瑞麟局長說(現在是司長了),那是一個「漏洞」,應該「堵塞」,若如是,現在我們面對的漏洞不是更大?那麼我們如何通過民調,真的知道特首選舉的認受性?須知道無論多少人受訪,都不能完全取代「投票率」,也不能取代全民初選。然而,有一些control variables,卻是可以考慮加入的。

香港大學鍾庭耀博士在選舉前夕將進行「323」民調,相信目前選「梁振英」的相對較多,至於打算選「白票」的人,大多數根本不會參加民調,正如不滿五區公投的人,不會專門走進票站投白票一樣。但假如在這問題前,先問第一題﹕「三位候選人當中,你認為有沒有任何理想特首選擇?」恐怕答「沒有」的,不一定比「有」少,這正正表達了「白票」的意思。當答「有」的遠超於「沒有」,得到最多支持的候選人,才相對有「真民望」(儘管與全民普選的結果依然大不同)。這其實並不困難,這問題若在內地發問,胡錦濤、溫家寶、習近平等國家領導人肯定輕易過關。這是其中一個例子,其他方法尚有很多,不贅,若沒有類似control variables323民調是毫無意義的,正如「五區公投」當選人的92%「支持」是毫無意義的。第一屆特首選舉也有民調,當時候選人比較誠實,沒有說是「代表幾百萬香港人支持」;若這樣的說法也被中央認可,其實就代表這制度可變相取代普選了。那香港人怎會相信下任特首有誠意解決普選問題?

結語﹕由認受性危機展開的五年﹕新特首上台的十三點不祥憂慮

新特首是由中央任命的,他的所有認受危機,也難免對中央威信有所影響。然而,從以上分析可見,這些危機絕非不能避免的;就是時光倒流使用同一制度、或未來普選,只要及早規範,當選人都不會像今天兩位那樣百孔千瘡。這次選戰大量破壞規範,導致其出現的建制兩營固然責無旁貸;另一位候選人何俊仁既不能完整表達泛民聲音、又不能為市民指出問題,同樣令人失望。請不要相信危言聳聽的小報告,香港人是很容易管治的,中央希望下周選出新特首,香港自然就會出現新特首。但對香港、對國家,這必須是唯一的選擇麼?若有人故意設局讓中央難堪,自屬不該,但假如真的無可選擇,難道不選擇也是罪人?

基於上述認受危機,新政府產生後,以下後遺症恐怕會陸續出現。關於唐英年當選的危機,社會耳熟能詳,基本上延續現在曾蔭權面對的危機、再惡化就是,這是不能接受的,篇幅所限,不必重複大家都明白的事。但梁振英當選後,基於上述認受性危機,也可能產生十三點深遠的後遺症。我對梁先生本人至今充滿期望,但不得不分享這些不安,但願都是我的過慮﹕

1一位以短期民調數字凌駕其他認受性當選的新特首,管治基礎其實比上兩任特首當選時更弱,民調數字下滑時,會缺乏代表精英階層的選委、公務員和市民支持,剛才已談及。落敗一方對此自然明白,就是表面接受失敗,怎會不暗中「繼續努力」?因為只需一宗打落民調的醜聞,就足以致命。

2落敗一方認定新政府上台有在規則取巧的「詭計」成分,政府作為利益集團仲裁者的身分,將先天不獲信任,明爭暗鬥更烈。為求自保,香港各大集團唯有進一步和內地集團互動,進一步捲入內地局勢,一切更複雜。

3新政府靠「民調取代認受性」上台,而缺乏其他範疇的認受性,施政容易由民調主導,乃至愈見民粹傾向。香港正面臨民主化關鍵階段,回顧國際案例,在過渡期若失控,民主化實驗往往讓劣質文化充斥。香港近年已充滿民粹氣氛,再配合有認受危機的政府,令人擔心核心價值不能回頭。

4一旦民粹主導施政,政府必須有其嫡系群眾,必然出現的後果,是有實力的建制團體,將被徵收成員作為政府群眾部隊,是為依靠個人魅力的「普京式團體」的雛形。這樣一來,舊政黨的內部上升階梯會被改變,「政府團」與「建制黨」的矛盾將逐步浮現,問題不比政黨政治少。

5要民調長期維持高位的另一方法,難免包括強勢主導輿論,或像新加坡那樣,以法律手段處理反對言論;以法家的「法、術、勢」治港,也可壓過在其他範疇缺乏認受的事實。港人極重視法治,但「法治」與「法家治港」只是一線之差,若「核心價值」只是後者,香港風氣會為之一變。

6新政府要取得精英圈子和公務員認同,王道自然是以政績說服之,或邀請具相關認受的人擔任政務司司長。但假如不奏效,施政步步維艱,唯一辦法只有通過「非王道」,慢慢切換精英、政府圈子的關鍵位置。我認為整頓是需要的,但希望整頓由被整頓者充分認受的領袖帶領,否則必然出現新取代舊、白取代黑的二元對立。

7個別新政府支持者長期主張敵我鬥爭,認為執政須由狹義的「愛國者」進行。若這路線為新政府採納,社會必會出現對前朝、「港英餘孽」的整肅;若不為採納,這力量也會鬥爭尚在位置的「敵人」,「以竟未完之功」。說這是「香港文革」或屬誇大,但更多的內部矛盾化為敵我矛盾,似無疑問。

8假如選戰被破壞的規範不能在短期內被匡正,它們會變成香港政治的常態。由於候選人都沒有具體批評選舉涉及的不君子(或非法)行為、和推行敵我矛盾旗手,新政府將先天沒有「不在背後參與暗黑行為」的認受。當這類事情出現,社會難免先入為主,認定明亮背影有黑暗,不再信任政府,發生什麼事,民眾都會犬儒地想﹕至於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9當「競選辦」和「支持者」、君子與不君子的分工被默許,餘此類推,日後「政府外支持者」的「不君子行為」會再也沒有制約。此路一開,「地下政府」不難出現,就是不出現,民眾也杯弓蛇影。

10政黨得到擧發,其支持者也將不斷成立可切割的新組織,負責不君子行為,自己則君子下去。一些「力量」近年的冒起,已似是執行這模式的初階。

11面對懂得操作的對手,泛民的民生議題將被掏空,被邊緣化指日可待,澳門反對派的際遇即為殷鑑。優勝劣汰,原屬正常,泛民也是時候食夠老本,但若一併被淘汰的包括他們堅持的言論自由等香港核心價值,到了選民明白,或已不能回頭。

12在「舊社會」擔任核心價值捍衛者的學者、律師,隨覑民粹主義興起、政府以上述方式操作,公眾形象只會愈來愈差,成為「訟棍」、「學棍」,逐步在專業劃地為牢。

13當上述各點逐一出現,參與社會的人會開始人人自危,即如寫這類文章,也不知有何後果。幾位近日撰文的朋友,無論是批評唐、梁,都說有很多「信息」傳來壓力,經歷前所未有。慢慢下來,自我審查就會出現,面對政治險惡,有心人都會卻步。那時的香港,對國家還有什麼價值?

再說一遍,但願一切都是過慮。我不喜歡政治,曾有這三個陣營的朋友邀請參加不同界別的選委選舉,我都不希望摻和,此刻更無他意。我深知這類長文看的人不多,一切大局已定,只是在歷史轉折,應向自己交代而已。我曾承諾不評論本土事務,這次選戰是例外,因為目睹種種對所有規範的挑戰,令人神傷,如此無力,更教人知所進退。新特首就職後,我會離開公共空間一段時間,回到純粹國際關係研究的崗位,可能會在新的學術環境工作,Roundtable理事會主席一職將交卸下來,目前十多份報章、雜誌、電台專欄會停寫絕大部分,直到對人生有清晰反思為止。王主任,但願日後的香港,還是你我珍愛的香港。

沈旭暉



(作者為香港教育學院文理學院副教授,中央政策組前非全職顧問)

陶傑: 恭喜三號



特首「選戰」辯論,三號唐唐,表現勇猛,把對家二○○三年談論二十三條「要用防暴隊催淚彈」的立場,以及商業電台壓縮續牌的內情抖出來,對方否認,唐唐說:「我在場,聽到的還有許多人,你說謊。」

事已至此,誰說謊、誰捏造,信哪一個?只能由天真無邪的「民望」再來決定。唐唐這一引爆,到了「無欲則剛」的境界,看到這裏,我拍手:這位公子,大半生在怡紅院賞花、大觀園品蟹,到這一刻,唐唐成為一個戰士了。

至於什麼「中央震怒」的流言,管他那許多呢?「中央」?是哪一個中央?一年前,「中央」不是明明說屬意於唐先生的嗎?那時候,唐唐一再驗證,確認無誤,這才決定上陣。

哪知道本來支持唐唐的「中央」,自己出了撕裂,「瓦解」了,另一股「中央」,說「有競爭也好」。但新的中央支持的另一個,不「競爭」猶自可,情人、私生子、僭建地庫的私隱黑材料,炸彈一個個擲出來,把唐唐搞成身敗名裂,連同曾蔭權也陪葬了。

做人要講一點道理,二十一世紀,把秦始皇傳下來的中國主奴邏輯,可否先擱在一邊,用常識想一想:該「震怒」的,是唐先生,還是言而缺信、中而不央的不知哪一個「中央」呢?

中國人最講面子。面子重於生命。既然把你當了自己人,為什麼後來又把你往一條身敗名裂,歷史蒙污的死路上推?唐唐和曾曾,活了大半輩子,到今天,恐怕才明白了。

政治已經很黑暗,在各國之中,中國人的政治,我說過了:是黑暗中最恐怖的營生,從李斯趙高開始讀,看看林彪、彭德懷、胡耀邦之類是如何收場,就明白這個民族為什麼被指為一個醬缸,醬缸裏的生物,不分你我,是如何的壯觀。

有人說:其中一名候選人不可信,因為「深不可測」,不,他一點也不深,是你見識淺而已,是中國的醬缸政治黑而且深,這個國家的歷史觀血腥而深穢。看到了沒有?這才是最生動的通識課,在缸裏的生物,糾纏而喧叫,在外面看的,才會讚賞:三號,唐唐,你終於敢震怒了,恭喜你,你成熟了。

梁:佢揑造事實 人格謀殺 唐:我為公眾利益 承擔後果



《選戰風雲-特首選舉倒數7天》

唐英年在特首選舉論壇忽然大爆當年討論23條時,梁振英聲稱要以防暴隊對付示威者,又建議將商台牌照年期縮短,圖打壓言論自由。梁昨舉行記者會,堅稱指控全屬揑造,更找來教統局前局長李國章為他「消毒」,力證他從未發表相關言論,並指連串事件如「人格謀殺」,擬投訴唐違反選舉條例。唐英年則發表聲明,表示基於公眾利益揭露真相,願承擔一切後果。記者:鄭啟源、倪清江

梁振英前晚在論壇被唐英年爆料後急謀對策,事隔18小時,昨午聯同提名人李國章召開記者,並發表題為《戳破唐英年先生的謊言》聲明。梁稱自己未有參與行會以外的政府高層會議,在行會內從未提出只讓商台續牌三年以及「防暴隊」論。對商台續牌問題,03年時任工商及科技局局長唐英年當年也澄清行會未有討論,梁並以政府新聞公報以證清白。

開記者會時冒汗的梁又指047月底「大班」鄭經翰舊事重提,當時行會秘書處已發聲明反駁,自己也兩度發聲明澄清。他批評唐顛倒是非黑白,由西九事件及黑金政治飯局,全以「人格謀殺」為目標,圖拖低其民望,造成兩敗俱傷局面。

李國章昨力證梁從未發表相關言論,指行會文件屬機密資料,會議紀錄只有最後集體決定結果,沒紀錄各成員會上言論,梁根本無法提出證據平反,「會議內容係機密,家一係佢(唐英年)違反保密要求,一係佢作嘢」。他又指當年討論商台續牌時,曾討論因將有數碼廣播,應否一次過批出12年牌照,不涉及打壓言論自由。他又將公務員事務局前局長王永平「擺上枱」,直指王與時任保安局局長的葉劉淑儀也可挺身為梁作證。

「防暴隊論」政圈早流傳


唐英年在 facebook上的聲明

王永平接受本報查詢時卻劃清界線,指李國章言論「並不代表王永平」,強調從未與李討論過「防暴隊論」,外界不能扭曲其立場,「我嚴格遵守保密原則,四個字:無可奉告」。對於被李國章「擺上枱」,他笑稱,可能是李收聽其電台節目時「聽錯咗」。

雖然梁振英否認曾提出「防暴隊論」,不過有政界人士透露,該說法在0379日包圍立法會行動前,在政圈已廣泛流傳,「7.1後有官員向泛民放料,話若果仲有幾十萬人喺7.9包圍立法會,唔排除用武力驅散群眾」。

事實上,當時自由黨田北俊突然退出行會、反對23條如期立法,令政府收回草案後,李鵬飛於同年713日對傳媒表示,「若非田北俊辭去行會職務,7.9很可能血洗中環」。田北俊其後接受傳媒專訪時,也提及擔心政府不撒回草案會「血洗中環」。本報昨未聯絡上李鵬飛。

田北俊變相證實指控

身在日本的田北俊在 facebook留言,指對唐梁辯論不擇手段、互相攻擊感「冇眼睇」,但他指「有人更加連行政會議的機密內容都爆埋出來」,變相證實唐對梁的指控確是行會內容。當時同任行會非官守成員的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拒評論事件。

唐英年昨晚在競選辦 facebook專頁回應指事件關乎未來特首的政治立場及處事作風,取捨後認為公眾利益凌駕保密要求,故選擇公開所知,並願承擔責任。他指官方新聞稿不會交代行會內部討論過程,梁在商台續牌問題以官方新聞稿作反駁是混淆視聽。他又說「防暴隊論」實令他感受強烈,對於梁指控其揑造事實的誹謗性言論深表遺憾,不評論李國章為梁助選而發表的言論。

事件真相未明,泛民認為事件涉公眾利益,擬於立會引用特權法徹查。民主黨李永達要求唐英年披露更多指控內容,包括與會人士和議程等資料。

工黨李卓人指唐的指控令人震驚,除顯示唐「狗急跳牆」,政府也需交代真相。行會秘書處昨稱按一貫保密制原則,不評論任何有關行會議程和討論。


03年危城 7

日子: 7.1
事件: 50萬人上街反 23條、高喊董建華下台;政府堅持如期表決 23條立法

日子: 7.3
事件:董建華中午召開行會;行會成員、自由黨主席田北俊即晚上北京陳情

日子: 7.4
事件:在立法會手握八票的自由黨要求押後半年表決

日子: 7.5
事件:董早上召開行會後宣佈三項修訂,但拒押後表決

日子: 7.6
事件:田北俊深夜宣佈即時辭任行會,董即召開深夜行會會議

日子: 7.7
事件:會後董在凌晨宣佈無限期押後表決 23

日子: 7.9
事件:五萬人包圍立法會,要求擱置 23條,爭取普選

日子: 7.13
事件:二萬人參加民主大會,爭取普選

日子: 7.16
事件: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和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先後辭職

日子: 7.19
事件:董急上京述職,未獲國家主席胡錦濤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公開力挺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商台節目倒董 阻續牌懲罰  局中人力指梁振英是黑手

特首候選人梁振英(右)昨日由前教統局長李國章(左)陪同召開記者會,澄清被指要求縮短商台牌期及以防暴隊對付反23條立法示威者。他批評唐英年無根據難造事實,是不擇手段作出「人格謀殺」的行為。

特首候選人梁振英的假面具逐步撕破。多名有份參與 03年商業電台續牌風波的局中人,昨日紛紛證實另一位特首候選人唐英年對梁振英的指控,指梁當年要求只給予商台續牌三年,懲罰商台多個節目「倒董」。在商台獲續牌後一年被迫封咪的兩大名嘴鄭經翰與黃毓民,均相信當年幕後黑手就是梁振英。記者:黃偉駿、譚靜雯

唐英年前晚在特首選舉論壇,指控梁振英是 03年企圖以行政手段打壓商台的幕後黑手。 02 04年擔任商台營運總裁的蔡東豪,昨在他主持的港台節目《 LTV Cafe》中,親述 03年商台續牌內幕。他指當年從商台主席何佐芝及副主席俞琤口中,得知梁振英因不滿《風波裡的茶杯》主持人鄭經翰言論,而阻撓續牌,「如果佢(梁)回應係抹黑,就係錯,呢件事千真萬確發生過」。

蔡東豪說,商台在 03年前每次續牌也是例行公事,因此管理層最初沒有當 03年續牌是一回事,但「當時突然爆咗件事出嚟,話『喂,(今次)唔係自動喎、唔係老馮喎。』當時傳出(續牌)兩年、三年或者更短,甚至釘牌。」

蔡憶述消息令全台震驚,因為若要每年續牌,經營會很困難,「真係得人驚……當時我係高層,收到消息係壓力好大」。他與何佐芝及俞琤急謀對策,「當時唔識梁振英,唔通走去求佢咩?」最後決定爭取其他傳媒支持商台續牌,引起社會關注;時任香港電台廣播處長朱培慶,也表態會揭力維護言論自由。政府最終予商台續牌 12年,但增加在第六年進行中期檢討條件。

鄭經翰封咪避風頭

蔡形容經歷刻骨銘心,指當年社會和傳媒矛頭清晰地指向梁振英,「清晰到佢要以行會成員身份出嚟否認」。他認為事件涉及梁振英對言論自由取態,但在選舉期間仿似被遺忘,因此他在上周三於《蘋果日報》專欄訪問唐英年的文章中舊事重提;至於唐向他提及的內情則因對方不允許而未有披露。

在商台於 03 8月續牌前夕突然封咪兩個月的鄭經翰昨表示,當時封咪兩個月安排,是與商台高層商量後的決定,「要避吓風頭」。他指已停播的《風波裡的茶杯》當年幾乎每天批評董建華,因此引起與董關係密切的梁振英不滿,「大家知佢係強硬左派,一定唔會鍾意我」。至於一年後鄭與黃毓民被迫離開商台,他說無法證實是否商台獲續牌的秘密條件。黃毓民昨接受電視台訪問時稱,相信唐英年對梁振英的指控,「我哋信,因為我哋一早就知」。

文化人梁文道於 03 7月加盟商台擔任總監,他說當年有人想透過續牌條件來箝制商台言論,主席何佐芝雖然十分緊張,但仍鼓勵商台高層「本來點做就繼續點做」。他指在續牌後,收到很多消息指梁振英是作梗的幕後黑手。

一位有份跟進商台 03年續牌事件的政界人士,引述政府極高層消息指,當年政務司司長曾蔭權極力反對梁振英只續牌三年的建議。商台昨晚發表聲明,指 03年曾聽過傳聞指政府只續牌三年,但不知是否屬實,也沒揣測建議來自何人,重申過去 52年沒因壓力作出妥協及犧牲。

03年商台續牌風波

日期: 03 4月底
事件:鄭經翰在節目《風波裡的茶杯》,指房屋署副署長劉啟雄是「狗官」,又怒罵醫管局署理行政總監高永文

日期: 5月初至 5月中
事件:逾 200名醫護聯署去信廣管局主席馮華健投訴鄭經翰,廣管局另接獲百多宗聽眾投訴

日期: 6 14
事件:廣管局向商台發警告信,鄭經翰批評是政治施壓

日期: 6 16
事件:鄭經翰突然宣佈封咪兩個月,商台邀請李鵬飛暫代主持《風波裡的茶杯》

日期: 6 18
事件:商台牌照 8月到期,工商及科技局局長唐英年稱仍在考慮商台續牌事宜

日期: 6 19
事件:政界傳出行會召集人梁振英向特首董建華獻計,只讓商台續牌 3

日期: 6月底
事件:大批聽眾聲援鄭經翰,廣管局收到逾 1,800宗反對廣管局的投訴

日期: 7 22
事件:政府宣佈有條件續牌給商台 12年,要進行續牌中期檢討

日期: 8 15
事件:鄭經翰重新開咪

日期: 04 5 2日及 13
事件:商台兩大名嘴鄭經翰與黃毓民,分別以「政治壓力」及「身心俱疲」為由,突宣佈封咪,事件引起聯合國人權機構關注

註:高永文、馮華健有份提名梁振英角逐特首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特稿: 挺梁兩選委 牽涉續牌風波

商台 03年的續牌風波,導火線源於當年兩大王牌節目,由鄭經翰主持的《風波裡的茶杯》與黃毓民主持的《政事有心人》。兩個節目經常批評政府,鼓動市民 7.1大遊行上街倒董,結果兩大名嘴遭秋後算賬,被迫封咪。涉及事件的,包括最少兩名有提名梁振英的選委。


商台當年牌照於 03 8月到期,但之前已開始遭打壓。事緣鄭經翰於 4月底兩集《風波裡的茶杯》節目中,先後罵房屋署副署長劉啟雄是「狗官」,又狠批當時忙於應付沙士疫情的醫管局署理行政總監高永文,結果廣管局推翻原先投訴委員會建議只向商台發出「強烈勸喻」的決定,改為在 6月向商台發出警告信,批評《風波裡的茶杯》言論過激,以及沒有給予受訪者足夠回應時間,加重商台高層不獲續牌的憂慮,與鄭經翰商討短暫封咪兩個月以免續牌節外生枝。翻查資料,當時的新任廣管局主席馮華健,與高永文在今屆特首選舉中,均有提名梁振英參選。

03年擔任商台一台總監的文化人梁文道指,由於商台多個節目倒董, 03年續牌前後被左派輿論攻擊。梁稱獲續牌後並無收到指示要改動節目方針,但翌年 5月,鄭經翰與黃毓民先後以受到政治壓力及身心俱疲為由宣佈封咪,而梁與營運總裁蔡東豪,也因為對此不滿,於同年離開商台。 《蘋果》記者

拆局: 梁指控洩密 即唐沒有說謊

唐英年指梁振英說出動防暴隊及催淚彈對付示威者言論,遭梁振英、葉劉淑儀、建制派人士口諸筆伐,指摘他洩露行政會議機密,但有心水清政界人士分析,梁及建制派陣營對唐洩密的指控,其實正是對梁最佳「指控」,「佢哋越係話唐英年洩密,即係越證明梁振英有講過,唔係又點叫洩露行會機密?」

前任保安局長葉劉淑儀昨日高調批唐做法有違行會保密守則,說話沒有分寸,有政界人士指出,葉劉及梁振英指唐英年洩露行政會議機密,等於變相證實,唐英年引述梁的說話內容,其實是來自行政會議討論,「佢哋越係話唐英年洩密,咁咪即係話,梁振英當年真係有喺行會講過,要出動防暴隊及催淚彈對付示威者,若梁振英冇講過,咁就唔係洩密!」



該政界人士又稱,梁一邊指唐揑造事實,一邊又說唐洩露行政會議機密,兩個指控本身互相矛盾,他認為有關指控對梁打擊很大,所以梁營才會方寸大亂,連反擊策略及立場也未想得完備就「出招」,才會出現互相矛盾的指控。《蘋果》記者

競選工程沒鬆懈  梁四出演親民騷

特首候選人電視辯論上被爆大鑊的梁振英,競選工程沒有鬆懈,昨日行程緊密落區上演親民騷,其間更有市民將梁振英當作「候任特首」,紛紛和他拍照留念。
市民當正候任特首

梁振英昨日下午召開記者會反駁唐英年的指控後,似要顯示競選工程未受影響,繼續四出拉票,先乘座駕往灣仔新民黨總部,梁振英下車後竟走錯路進了一幢舊樓,之後才匆匆出來,走到附近新民黨所在的大廈。

街上不少市民認出梁振英,紛紛和他拍照。其中一名市民更以為是與「候任特首」拍照:「趁佢未做特首好快啲影,第日佢上任之後,身邊大把保鑣就影唔到!」
梁振英和新民黨成員閉門談了個多小時,之後與該黨副主席田北辰合照,至於會否委任該黨主席葉劉淑儀加入管治團隊,梁表示選舉後才考慮。

梁振英一行之後到筲箕灣,在民建聯東區議會主席鍾樹根陪同下,到愛東邨及逸濤灣家訪,在愛東邨探訪了王氏一家,聽取對房屋及福利政策的意見,在逸濤灣則與從事測量的戶主交換了房屋政策的意見。

「八萬五」卸責港英  李國章:無關董班子

【本報訊】「八萬五」政策推出後九七年樓市大跌,挺梁選委、前教統局局長李國章昨再為當年向董建華出謀獻計的梁振英辯護,指「八萬五」由港英政府提出,「既不關梁振英事,亦不關董建華事」,企圖將責任推卸落港英政府身上。

反咬唐英年

梁振英(中)在記者會上雖為主人翁,但曾經兩度離座,留下前教統局長李國章(左)單獨回應提問;李對答如流表達對事件的看法。



李國章昨批評唐英年披露行政會議內容做法不公道,應保持機密,但他突然重提董建華年代的「八萬五」政策,試圖為梁振英辯護,指該政策早於港英時代已提出,「當年政府每個人都知道『八萬五』政策由港英政府提出,責任個個都有,絕對唔喺董建華班子提出」。他又稱,當年樓價高企,提出該措施只是協助市民,是一件好事。梁振英就反咬曾批評八萬五的唐英年,指唐英年早於 2000 7月,曾向傳媒提到樓價下跌,非「八萬五」政策所致。

其實本報翻查資料,每年八萬五建屋量雖然在 97 1月,由當時布政司署房屋科發表的「長遠房屋策略評議諮詢文件」首次提出,但回歸後,時任特首董建華在 97年的施政報告,用白紙黑字訂下年建屋八萬五目標;十年內全港七成家庭可自置居所等政策,當年身為行政會議成員的梁振英有份獻計及決策,絕無可能置身事外。

選戰日誌:政治局常委本周開會 選戰添變數

總理溫家寶指特區政府只要依照法律程序辦事,一定能選出一個為多數港人擁護的特首,溫總言論隨即被西環及挺梁人士奉為「聖旨」,指當中傳達兩大訊息:特首選舉一定不能流選,以及支持民望較高的 CY做下屆特首。不過事情發展至今,部份親北京人士對不能流選,似乎有不同解讀,這個時候卻有消息傳出,政治局常委會在本周開會討論特首選舉,令 3.25選情更加複雜。

西環下達指示,務求令 3.25特首選舉絕不能流選,否則會追究相關人士政治責任,已是建制派內公開秘密。可是至今除唐營支持者外,連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及人大常委范徐麗泰均認為,既然法例容許有流選機制,萬一真的出現流選,有人要投白票,要在 5 6日再選特首,也非甚麼天大危機,似乎他們對溫總「聖旨」的理解,與西環有一定出入。

有非唐非梁的建制派選委對筆者說,現時左派陣營內也有一股力量,認為唐固然不能撐,挺梁也不是好選擇,因為事實已證明梁也是「周身炸彈」,若建制派義無反顧押注 CY身上,萬一 CY上任後民望急瀉,凡挺過梁的人也要「上身」,若是不用在 9月出來選立會的人大、政協還好一點,其他要面對選舉的選委,真的願意冒險,不惜押上自己選情及議席,為 CY做下屆特首背書?

政治局常委江系佔優

所以建制派內有一個說法,左派陣營內也有一派人認為,若中央接受「依法流選」, 5.6洗牌再選特首,未嘗不是好事,但他們也相信機會不大,因為主管港澳事務的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相信已接受主席胡錦濤建議挺梁,不過這時有人收到消息,政治局常委會在本周開會討論特首選舉,政治局常委內江系人數有優勢,再加上最新選情越搞越亂,會否在 3.25前中央又有新「聖旨」,恐怕誰也說不上。
另外,早前由挺唐大將胡定旭牽頭,由會計界星級人馬組成的 A16選委團隊,原本在提名時已忽然隱形,未有如外界預計全部提名唐英年,之後也沒有公開挺唐,據筆者所知,原來 A16成員夾在西環及唐營大商家支持者中間,左右做人難,不論公開挺唐挺梁均是「死路一條」,所以不如低調為上算,甚至有說 A16己「散散地」,當日構思中的 A16,日後會成為永久業界組織想法,也早已不再存在。

最新戰況

•唐英年
發表聲明稱基於公眾利益而披露機密,願承擔洩密的一切後果。

•梁振英
與提名人李國章一起舉行記者會,指唐英年揑造事實、人格謀殺。

•何俊仁
繼續接受特訓,與黨友備戰明晚的選委選舉論壇。

團體3.25遊行籲絕足投票

特首小圈子選舉倒數一星期,候選人進入作戰狀態,把握最後機會打擊對手,選情越趨緊張,可是普羅大眾無票在手,特首選舉對700萬市民來說只是鬧劇一場。民陣及多個民間團體促請選委杯葛爛攤子選舉,又呼籲市民於3.23港大民研計劃發起的全民選特首活動中投白票,以表達全民爭取雙普選的決心。

教界選委不入場投票

民陣將在3月25日特首選舉當天舉行集會,抗議小圈子選舉,並呼籲1200名選委當日不進場或投白票,又期望市民3月23日民間投票時投「棄權票」


民陣及逾30個民間團體組成「全民運動」,於3.25特首選舉當日早上10時半由灣仔盧押道及軒尼詩道交界遊行到灣仔區域法院外集會,表達民間對本港政治、經濟、社會的期望及訴求,預計有數百至一千人參加。高等教育界選委韓連山,及兩名社福界選委歐陽達初及邵家臻,已公開表示不會入場投票。

民陣發言人黎恩灝表示,建制派特首候選人醜態百出,但仍繼續互相攻擊無恥地爭取北京支持,盡顯小圈子選舉的醜陋,故呼籲1,200名選委於3.25當日杯葛選舉,拒絕入場投票,「由電視辯論就睇得到,建制派候選人對民生、政治訴求冇堅定承擔,佢哋任何嘅民生政綱都係唔會落實」。

全民投白票表達憤怒

工黨主席李卓人直斥小圈子選舉「爛無可爛」,是全港市民的悲哀,「如果梁振英真係講過香港始終有一次要出動防暴隊同埋催淚彈,佢做咗特首,同胞就會淚流成河!」他又說歡迎唐英年及梁振英繼續「爆大鑊」,讓市民認清官商勾結、公安治港的真相。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於3.23發起全民選特首的民間投票,民陣、公民黨青年公民籲市民積極參與,投白票以示對小圈子選舉的憤怒。

立會西九首次研訊  曾俊華確證梁沒申報利益

【本報訊】梁振英否認曾在西九比賽漏報利益,立法會調查梁振英西九漏報利益專責委員會(下稱委員會)昨日召開首次研訊,被傳召的時任規劃地政局局長曾俊華和西九比賽小組主管莊誠指出,梁振英事發時的確涉及未經申報的利益衝突。莊誠表示,梁振英漏報利益,令當時西九評審委員「感到驚訝」。記者:林俊謙

揭出漏報利益後,評委之一周梁淑怡即提出取消與梁振英相關的楊經文參賽作品資格了事。委員會決定周二傳召梁振英到立法會作供四小時,梁已答應出席並提交陳述書。


時任規劃地政局長曾俊華承認,當時並沒向上級匯報事件,他表示事發後曾致電梁振英,要求對方向評審解釋事件,但因時間緊迫,所以無致電其他委員


周梁提出取消楊經文作品

立法會調查梁振英西九漏報利益小組昨進行首次研訊,傳召時任規劃地政局局長曾俊華、西九規劃比賽統籌小組主管莊誠、前規劃署署長馮志強和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楊立門作供。莊誠和曾俊華均表明,「呢個係一個事實,佢(梁振英)係無報到利益關係」。曾俊華又與梁漏報利益一事劃清界線,指事件最終由評審委員會獨立妥善處理,「無就事情向上級作任何滙報」。

莊誠表示,當年覺得梁振英漏報利益是嚴重問題,所以率先通知上司曾俊華。曾俊華說知悉事件後,第一時間致電將出席西九評審委員會會議的梁振英,「等佢(梁振英)有幾分鐘搵到原由,作出妥善處理」。問到當時梁振英作何回應時,曾俊華稱,「 11年前嘅事,我唔記得佢講過乜」。

莊誠又指,把梁振英漏報消息告知西九評審委員會討論時,每個委員「也感到驚訝」,最終由委員周梁淑怡提出,取消梁振英相關的楊經文參賽作品資格了事,全程約 10分鐘。

梁振英周二將作供四小時

莊誠和梁振英會議期間,被評審委員會主席 Lord Rothschild叫到一邊傾談,「當時梁振英只係話,唔太明白點解出現咁情況,要進一步調查呢件事,會再進一步提供資料」。莊誠又坦言,是收到廉署建議後,才決定要求評委提交利益申報。
雖然梁振英多次否認事件涉及任何利益,馮志強昨日作供時指出,入圍的最後五強作品,可以進一步參與西九制訂發展藍圖。委員何秀蘭認為,這反映如非發現梁振英漏報利益,令楊經文參賽作品被取消資格,相關參賽者將有機會參與西九規劃,獲取利益。

委員會主席葉國謙表示,周二會如期傳召梁振英到立法會作供四小時,梁振英已答應出席並提交陳述書,稍後亦會傳召由馬來西亞來港的楊經文作供。葉國謙又稱, 4月前不會再傳召梁振英作供,但不排除有需要時會再傳召。

梁振英西九事件研訊重點

•時任規劃地政局局長曾俊華、西九規劃小組主管莊誠,確認梁振英漏報利益
•楊經文參賽作品若非被發現與梁振英有利益衝突,將有機會參與西九發展藍圖
•曾俊華無向上級滙報事件,只事先知會梁振英
•莊誠在收到廉署建議後,才決定去信要求西九評審委員會申報利益

資料來源:調查梁振英西九事件專責委員會首次研訊

懶理中聯辦施壓  曾鈺成亮劍揚言流選合法

【本報訊】雖然中聯辦與挺梁陣營向建制派全力施壓,禁止建制派選委於 3.25特首選舉中投白票引致流選,立法會主席曾鈺成認為,就算總理溫家寶公開表示希望依法順利選出特首,並不等於特首選舉一定不能流選,因為法例容許流選出現。有政界及學者分析,左派內部對流選有分歧,不排除有更多左派選委不理中聯辦壓力,照投白票。記者:莫劍弦、袁慧妍、袁樂婷


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昨日出席電台節目後表示,個人不贊成流選或動員選委投白票,但沒有正面回應一旦流選後他會否參選


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昨日接受電台訪問時,強調他個人不會投白票,亦不希望特首選舉流選,但他分析總理溫家寶日前對特首選舉言論,認為總理希望選舉必須符合「公開、公正、公平」,以及「嚴格依照法律程序辦事」兩大原則。其中「公開、公正、公平」指不要搞陰謀詭計,要用光明正大的手法進行選舉,也不能以個人利益去選擇特首候選人。

至於「嚴格依照法律程序辦事」的要求,曾認為不等於不可以流選,因為現時的特首選舉條例已經修訂,容許有流選情況出現,中央領導人是知道有這個規定,就算流選也是依據法律程序進行,所以溫說法不代表不可以流選。

部份左派選委不撐梁

有政界人士分析,曾昨日有關流選合法的言論,再加上早前人大常委范徐麗泰指選委有權投白票的立場,顯示左派內部對流選有意見分歧,部份左派選委明顯不想投梁振英,「唔想因為唔可以流選,夾硬畀中聯辦逼投梁振英。」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認為,曾鈺成的言論反映建制派內部對流選有不同看法,「曾鈺成睇到特首選舉發展落去,流選未常唔係一條出路」,事實上特首選舉論壇後,調查反映支持流選的市民越來越多,相信仍然會增加。

三成幾民望怎當特首

蔡子強說,梁振英被揭連串醜聞後,民望隨時跌至只有三成多,若然梁上台,建制派內部將繼續激烈內鬥,「曾蔭權上任時都有六、七成民望支持,一個得三成幾民望嘅人做特首,後遺症好大,不但管治欠缺認受性,仲有大把手尾跟。」

另外,一直挺梁的工聯會副會長陳婉嫻,對兩名建制派候選人於特首選舉論壇表現不願置評,只表示對醜聞已不感興趣,對於整場本應辯論政綱的論壇感到失望,「睇唔到任何政綱,醫療、福利、教育全部都冇講,冇任何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