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曾蔭權的七年特首生涯落幕,梁振英於「七一」正式成為香港新一任掌舵人,中央政府和七百萬港人都對特區第四屆政府領導班子有所期盼,希望他們能 夠銳進務實地解決香港面對的難題,紓緩社會的深層次矛盾,真正做到以民為本、急市民所急,使擺在港人眼前的貧富懸殊惡化、住屋困難及醫療教育失當等問題,
得以盡早改善。
香港回歸十五年,從董建華的「商人治港」、曾蔭權的「公務員治港」,到今天梁振英上台,被視為「專業人士治港」或「政治人物治港」,三位特首的背景、出身,乃至個性、風格,都有明顯的區別。「梁班子」與行會成員也減少了商賈的「成分」。
梁振英自參選特首之初,即提出「穩中求變」的口號,「變」儼然是他施政方略的主導思想;也正因市民對社會現況深存不滿,求變的期待,造就了梁振英在選舉過程
中支持度一直領先,成為他以「黑馬」姿態反勝的重要籌碼。新政府未來會推出新的政策、新的措施,已是理所當然的公眾預期,問題只在於這些新政是否合適,是 否有效,是否為市民所接受。
貧富懸殊嚴重是香港當前民怨積聚的癥結之一。回歸以來,本地人均生產總值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八點五,其中屬於社會 上層的一成住戶收入上升近百分之六十五,但最低層的一成住戶收入卻下降了百分之二十二,經濟發展沒有帶來同步的民生改善,反而使貧富差距的鴻溝擴大,去年
本港堅尼系數高達零點五三七,已臨爆發社會危機的邊緣,切實處理誠刻不容緩。
對此,梁振英已成立扶貧委員會籌備小組,相信其就任後亦會盡快 實現發放二千二百元生果金的競選承諾。然而,公眾心目中的扶貧政策,不僅是短期的、狹隘的、小恩小惠的,而是長遠的、全面的、從根本上改善問題的,其中包
括改進本港的產業結構以增加就業機會和僱員收入水平,提升教育投入以減少「隔代貧窮」,乃至通盤檢討現行的綜援制度等等,市民都期望新政府能夠交出合格的 成績單。
住屋短缺、置業艱難的現況,早致怨聲載道。當前困境的出現,一是超低息環境和外來資金參與,令本港樓價節節上升,但更主要的原因是 曾蔭權政府對當年樓價大跌導致「負資產」充斥的慘痛歷史,存有太大的戒心,形成包袱,於土地供應和復建居屋等問題上進退失據,未能適時地阻遏私人物業價格
急升,也沒有及時提供足夠的資助房屋紓解民困,終令「劏房」湧現,民怨沸騰。
梁振英在履新之前,已一直把房屋問題列於其施政重點之內,曾經大張旗鼓地視察可資開發的建屋土地,並就新居屋計劃、善用空置工廈等等,似有滿肚密圈的考量。
對於新政府將會主動積極處理房屋問題,公眾不會懷疑,問題僅在梁振英作為當年「八萬五」政策的始作俑者之一,他今番在房策上的作為,能否汲取教訓,於穩定樓市與解決市民住屋困難之間,取得適切的平衡,始為焦點所在,大家亦難免心存忐忑地拭目而觀。
至於醫療教育範疇,向為香港的「重災區」,過去幾歷改革,都不能取得理想效果,反令持份者和公眾無所適從,而近年鬧得滿城風雨的「雙非」孕婦問題,亦使醫療教育系統百上加斤。「梁班子」有何善策,備受關注。
總的說來,香港的難題日積月累,矛盾千絲萬縷,當非一時三刻可以紓解,市民只寄望梁振英政府能夠只爭朝夕,早日辦成一些濟民惠眾的實事,以擺脫批評者指他「講就天下無敵,做卻有心無力」的負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