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6月28日星期四

程翔﹕經濟融合日見緊密 政治融合遙遙無期 ——回歸15年



回歸15年,香港與大陸的融合,政經各異,經濟融合日見緊密,政治融合卻遙遙無期。這是源於香港特區和中央對「一國兩制」的不同側重。

15年來的實踐顯示,雙方的分歧主要圍繞覑「兩制」的側重點,這種矛盾可以用表一來表述。從表一可以看出,對中央來說,在政治問題上,中央是強調「一國」,只有在經濟問題上它才會考慮給予香港「兩制」的空間。中央經常強調,「一國」是「兩制」的前提、基礎、大原則等等,沒有「一國」,那來「兩制」等等。所以,特區在日常運作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一國」在特區中的憲制地位,從而自覺地尊重中央對特區事務的最終話語權。從中央角度看,只有在經濟領域香港才可以享有充分的自主權和獨立性。

對「一國兩制」的不同側重

相反,對香港來說,「一國兩制」的「立法原意」原是為了保障香港這一制不受主權回歸的影響,「一國兩制」的精髓在於保存香港的政治制度不受大陸另一制的影響。所以,中央在執行「一國兩制」的過程中,應充分優先考慮「兩制」中香港這一制的完整性,但是,在經濟領域,則香港是贊同「一國」的,因為「一國」對香港的經濟發展帶來很大的利益。

所以我們就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在經濟領域,香港不反對與大陸捆綁在一起的「一國」原則,而中央也不反對香港實行有別於內地的「兩制」。在經濟領域裏,雙方雖有不同的側重點,但利益卻是一致的。香港從「一國」取得很多好處(例如擴大香港的商品及服務市場、增強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發展成為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自由行帶動本地零售業),而中央也從「兩制」取得很多好處(例如在內地金融業尚未徹底開放的情下,能享受到香港開放市場的靈活性、通過香港開拓世界市場等)。

這種側重點不同但利益卻一致的特點,解釋了回歸以來兩地的經濟一體化發展迅速,人、財、物的雙向流動極之頻密。這方面數據多到不勝枚舉,筆者在此從略。最能說明這種融合乃至一體化的,是前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先生最近關於改變聯繫匯率的建議。任總30多年來一直強硬地守護覑這個聯繫匯率,直至最近提出改變,引起很多揣測。姑勿論他的建議是否會被接納,但這個建議本身就反映了一個事實:即中、港兩地的融合,已經達到了一個程度,乃至即使港元與美元脫鹇,也不會對香港經濟產生太大的負面影響。任總這個建議,很可能還反映到另一個事實:即兩地的融合與一體化,已經到了一個階段需要預先考慮港元與人民幣掛鹇的問題。

可是在政治融合方面,情就完全不同。北京堅持政治問題只有「一國」,所以它自從2003年以來就明顯地干預香港內部事務卻視之為天經地義、理所當然,但香港市民則堅持應有「兩制」才能保障我們的核心價值和高度自治,這就解釋了回歸以來,政治融合遙遙無期,兩地似乎還漸行漸遠。這種情可以從表二看到一些端倪。

兩地似乎漸行漸遠

從表二可以看到,15年來,香港市民對「一國兩制」信心、對中央政府信任、乃至對整個中國的信心度都出現了可觀的下滑(回答沒有信心和不信任都有可觀的上升)。相反,港人的身分認同,則大幅上升。

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其實十分簡單。

首先,我們身在香港,感受到「一國兩制」的政治空間愈來愈狹隘,而中央干預的力度卻愈來愈大。從「西環決策、中環執行」這句話已經可以看到中央對「一國兩制」有多少的尊重。我們擔心,「一國兩制」答允給我們的自治度,正逐步在「一國是前提」的藉口下被銷蝕掉。

其次,我們雖然身處香港,暫時還未受到大陸「一黨專政」制度的直接影響,但是,眼看到「一黨專政」制度不斷地在踐踏中國人民的人權,我們不可能熟視無睹,都感同身受。不斷出現的類似陳光誠、李旺陽等事件,在在都促使香港人產生離心力。

這兩個原因,解釋了兩地政治融合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