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5月7日星期二

王永平: 忌空唱「家是香港」 宜辦妥幾件急務




「家是香港」運動肯定是特首梁振英的個人構思,所以他在網誌上大玩「Home」與「Family」的文字遊戲。此舉令我想起他當選特首後接受《時代》雜誌訪問中的一段回答問。記者問:「假如你做不成特首,你會做什麼?」(What would you be doing ifyou werent Chief Executive?)梁振英答:「我現在應該會在英國某處,與孩子一起。……..太太現在英國,她經常去,因為孩子在哪裏,家便在哪裡。」(I'd probably be somewhere in England now, where my children are……..Mywifes in England, she goes there a lot because home is where the children are.)(TimeMagazine 28 June 2012

梁振英:「我們或許沒有共同的過去,但我們肯定有共同的未來」(特首網誌23/4/2013)。假如唐英年當上特首,梁振英與大部份香港人可能不會有共同的未來,因為他應該是家在英國。

請讀者不要誤會我是諷刺梁振英前言不對後言,或他對什麼人什麼話。梁表英當不上特首,便選擇去英國,就像當年不少港人對香港回歸感到疑慮,為自己與下一代移民外國一樣。個人和家庭的福祉比任何一個地方、社會、甚至國家重要,是大部份人的基本取態。

國難當前,個人可以捨身忘家。但在太平盛世,聽到有權有勢的領導「一家人只要齊心一意,無分彼此,香港的各種問題必定可以解決。」這類話(特首網誌,同上),民智甚高的港人難免失笑。

在上世妃70年代,港英政府舉辦清潔香港、香港節、青年舞會等活動,主要目的是提高港人,特別是戰後出生的一代對香港的歸屬感,拉近政府與市民的距離,減少階級矛盾,締造社會和諧。但令不少港人懷念殖民統治的不是那些活動,或「香港是我家等」宣傳口號,而是種種實實在在把香港變成一個文明、現代社會的德政,例如與建公共房屋、設立郊野公園、推行免費教育、提供社會保障、成立廉政公署等。

英國在全球殖民幾百年,豈是憑幾句口號建成日不落國?今天,香港回歸中國十多年,殖民時代的基業,例如法治、廉政、卻有退的跡象。特區政府有很多大事、急事不去辦,反而照搬40年前港英政府的雕蟲小技。我想,除了要看政府臉色的人和拿政府資助的機構與委蛇外,一般市民大眾對「家是香港」運動不會有什麼感覺。

疑中留情,既然「家是香港」運動的官式目的是「為香港注入正能量,加強社會凝聚力,推廣關愛、互助和團結精神」,讓我履行「公眾參與」責任,建議政府儘快辦妥幾件符合運動目的的實事。

第一件大事當然是2016年的立法會選舉和2017年的特首普選。梁振英被記者質疑是否要問過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才能開展政改諮詢,不忿之下,出「Rubbish」這個冒犯語。但他因為要處理種種民生問題,例如房屋、老人等,所以現在不是適當時候作諮詢,卻是個很難令人接受的理由。民生問題永遠都有,也不會在短期徹底解決,但立法會和特首的選舉安排一早已定下時間表。與其與政府糾纏什麼的是適當時候,不如讓我引述一名的士司機的話:

「出面已經嘈喧巴閉,有人話佔領中環,陳太又做研究,阿爺又出口,反而政府郁都唔郁,真係爭唔落!」很明顯,這名不會寫文章批評政府、不會搞事、無能力移民、視香港為家的港人不覺得政府是在當家作主!所以我希望政府最遲在今年10月的施政報告發表一份政改諮詢文件,以及提出一個落實建議的具體時間表。

上次2012年的政改方案,前特首曾蔭權淪為中央與民主黨之間的信差。今次政改,特首梁振英是否與港人一起共建未來,或是在家國兩難存之下,改唱「國是中國」?如何處理政改一事,對梁特首的誠信、能力和香港能否避免家嘈屋閉是個重大考驗。

第二件實事是全面檢討政府在處理今次貨櫃碼頭工潮的不足之處,以及研究有什麼新政策應對貧富懸殊下愈來愈尖的勞資關係,避免社會矛盾激化。1967年暴動過後,港英政府沒有把它簡化為文化大革命的餘波,反而認真研究社會上,包括勞工階層存在的不公平及不穩定的因素,然後致力加以改善。今次貨櫃碼頭工人罷工,由身兼支聯會主席的職工盟領袖李卓人帶頭,一開始便被標簽為政治化,加上工會採取針對性的示威抗議行動,企圖把工運變成社運。政府在斡旋過程予人畏首(有政治能量可能高過特首的大老闆)畏尾(政治立場不正確的工會)的感覺。例如,儘管工潮陷入僵局幾個星期,政府只是繼續擔當安排勞資會面的基本角色,而不採取法例容許的主動介入行動,例如委任獨立調解員,就勞資各執一詞的糾紛提出解決方案。在以往,勞資雙方都會在互不相讓下,尊重政府的和解方案。今次工潮,政府一直明哲保身,像「家在香港」運動般,動口不動手。即使工潮最終結束,我相信沒有人會多謝政府。所以,我希望政府在總結教訓後,向公眾交待,並就某些範疇,例如集體談判、外判制度下的責任問題,提出看法或建議。

第三件實事是,既然梁特首強調香港一家包括不同背景的港人,例如少數族裔,為什麼他依然忽略不同性傾向的港人?我希望他可以儘快同意就同性平權立法展開諮詢,體現「無分彼此」的願景。

辦妥上述三件實事,比空唱「家是香港」實際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