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5月10日星期五

梁文道: 為誰競爭




歷史性的碼頭工人罷工已然告終,正是回頭檢討的時候。翻閱罷工期間的各種言論,最好玩的莫過於警告工人和「政 客」不要玩得過火,「香港的貨櫃行業已經失去競爭力」之類的說法。因為這些意見讓我想起香港其中一種最叫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怪現象。那便是從大老闆到一般打 工仔,大家居然都能用同一套語言去描述自己的處境,以同一種世界觀去理解自己和經濟活動的關係,絲毫不感到矛盾,和諧得要命。

就說「競爭力」這個常用詞好了,我們老是聽見高官鉅富暢談「如何如何便會損及香港在某個領域上的競爭力」,「如何如何又能加強香港在某個行業的競爭力」。 說的人說得理直氣壯,聽的人也好像很清楚這些話的意思,時時鸚鵡學舌般地把同一番話複誦得朗朗上口。似乎上上下下都覺得競爭力是個對自己頂重要的事;好像 行業競爭力強了,老闆就能賺錢,工人便有工開,人人都有着數。

於是碼頭工人罷工,照樣又有人用數字告訴大家,香港的貨櫃行業已經鬥不過深圳了,內河船泊港的船次已經逐年下降了。結論是「大局為重」、「視野要宏觀」, 工人切不可再開天索價下去,要保住自己的飯碗,保住「我們的」競爭力。他們說得沒錯,香港的物流業的確受到大陸衝擊,香港的碼頭也很難鬥得過深圳。但問題 在於難道工人們就不知道這種趨勢嗎?

為什麼提出這種說法的論者不看看另一方提出的數字和疑問呢?香港碼頭有危機了,可和黃碼頭和HIT的利潤為什麼卻一年比一年多?香港貨櫃業的競爭力下降 了,但為什麼要(實質上)減薪的是工人,而不是和黃與HIT的高管呢?似乎在他們看來,為了提高這個行業的競爭力,工人就該替老闆埋單;為了鼓勵這個行業 的競爭力,公司的營利就該多分一點給股東和高層。簡單地講,就是你們繼續去以「大局為重」,去替香港增加競爭力;我們才能繼續享受競爭的果實。這是個現代 版的「一將功成萬骨枯」,工人要在吊機裏假想自己是月入十幾二十萬的飛機機師,加班忍尿;嚴磊輝方可在辦公室中實實在在地獲薪百萬,同時還得到老闆的嘉 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