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8月6日星期一

林行止: 行事不了了之!放假一走了之?



一、剛被任命為發展局局長的陳茂波,甫上任便有如火如荼的「劏房事件」,陳局長雖然以太太為擋箭牌,但事態的發展,令人不由不想起近來(也許是從來)內地頗為流行的ding zui(頂罪)(見八月二日Slate.com及同日《華爾街日報》),在事實俱在輿情抨擊之下,梁振英政府難防不失。香港經颱風吹襲,殘枝斷木還未全面清理,天災導致港海膠粒漂浮帶來食物鏈中毒的恐懼又正浮現,可謂百事蝟結,亟待處理,可是,行政長官梁振英卻於七.二九近十萬人遊行的一周後亦是他上任後僅一個多月,便休假去也!

周日離港現身於泰國蘇梅島前,行政長官與勞工及福利局局長曾於當天早上渾汗落區,為剛開始實施的長者及殘疾人士兩元坐巴士計劃「拿」威吶喊,向坊眾宣揚這項在很多人看來是小恩小惠的「德政」。這個由上屆曾蔭權政府啟動的福利項目,新政府以提早一個多月推行而心滿意足,認為民生無小事!新聞處的公告,形容計劃很受受惠者歡迎,而行政長官因此「鼓勵」老人家外出,擴闊生活圈子,享受更充實的晚晴。然而,電視所見,道旁長者並非人人稱頌,不少且認為「兩元搭巴士」優惠並不實惠,因為他們行動不便,低票價難以成為「出街」的誘因;還有人埋怨政府沒有具體說明計劃詳情,使他們付車資時,不知所措,雙重付費,得不償失……。

二、國民教育爭論沸騰數周,口才便給的行政長官,一直三緘其口,直至七.二九大遊行後二日,才堆起燦爛卻有點異樣的笑容開腔,否認設立國民教育科有「洗腦」的意圖,強調那不是現屆政府「突然強加推行」的政治任務;而為了釋除公眾疑慮,他將督促教育局把科目中「當代國情」的參考教材上載教育局網頁,他有信心民眾看後,自當解開所謂「洗腦」的疑惑。梁氏沒有回應遊行群眾要求撤銷國民教育科的呼號,重申該科有三年「開展期」,各校可自行決定哪一年試行,不會硬性規定今年暑假後全面實施;亦不設置指定教材,讓學校老師及辦學團體有充分時間,以開放的態度授課。換句話說,全港中小學將按照原定計劃於二○一五至一六年度全面推行。

梁振英履新一個多月,是非不絕、醜聞不斷。人事任命與僭建及劏房之類的蜚短流長,聽之不屢。國民教育可說是新班子接手後所辦的第一樁「正事」,本應為顯露其管治才能的「第一炮」,可惜相關表現,令人非常失望,沒有丁點兒心到、口到、力到的誠意和承擔。若非形格勢禁,受制於「西環」或被迫不盡不實,那就只能說明其斷事不明、行事軟弱、毫無章法,極像一入「政」路便馬失前蹄。

令人嘖嘖稱奇的是,舊政府定下的「兩元優惠」,梁振英坦然受之且有得色;但同樣是舊朝遺物的國民教育,何以梁氏卻有劃清界線之意!幾位步出上周二行政會議的成員,對民間罷課呼聲的回應是膠板一塊的「無需要」、「無必要」,言不由衷之外,言詞敷衍亦極顯然。「梁營」大將挺梁尚如此乏力,遑論其他以插科打諢為登高望遠的「老左」了。新政府的所謂一心一德、迎難而上,若從國民教育事件訴諸人前的反應看,其能量與伎倆,適足以反映梁班子只是一個庸碌無能的小集團,不敢百般作孽,已算港人萬幸!

三、在非人治的地方,政策的連貫性至為重要。當年董建華以 不提「八萬五」便算有關政策已不存在的「笑話」,曾令群眾(尤其是政務官)嘩然、訕笑,因為他把個人無常的意願與必須始終有序的公共政策混淆。香港向來不是領導人說了便能成事的人治社會,政策的啟動和改動,須由當局提請、議員議決投票通過,然後立法頒行;一旦實施,則不管誰人當權,都要奉行無誤,若圖改變,便要把不同主張,再經上述程序,或重來或刪改,卻萬萬不能在群眾流露不滿時,主政者為「俯順民情」,對相關政策予以惡評,推說此為舊任留下,與新班子無涉!一個有擔當的政府首長,具有承先啟後、一以貫之的責任,那是不可或缺的承擔。梁振英這回提到擬定國民教育是上任政府的決定,即使沒有諉過前人的意圖,亦不免流露了其對行政長官的本分和法治社會重視程序認識的「弱視」。這是不容小覷的謬誤,因為其背後隱含違背香港法治傳統的人治意識。

四、 當政者不僅要有接下「火棒」的肩膀,且要瞻前顧後,知所因應。體會到前任政府「所託非人」,「慷慨地」資助了教聯會國民教育服務中心編撰、出版《中國模式》手冊,由於內容有不少偏狹失實、「左、窄」堪悲,把眾多教師、家長和學生看得目瞪口呆,近十萬老、中、青、少、小的港人在有被「洗腦教育」的陰影下,走上街頭。以香港人的一般水平,不會輕易被一些罔顧事實、不求客觀的劣質歪理所誤;看看這類內容,筆者以為與其說是怕被「洗腦」,毋寧說港人擔心後代「被蠢化」而發出怒吼!

看來,受委託編撰《中國模式》國情教學的相關人等,其實是想在公民意識裏,滲進一點黨化教育,香港在一國兩制之下,是否需要黨化教育,本應慎重商榷、廣泛諮詢,不該鬼祟行事。退一步看,日趨強盛的中國由共產黨領導,回歸十五年後,權力來自北京的特區政府,向莘莘學子灌輸一 點歌頌中共的知識,並不為過(惟這樣做不合現代社會準則,將另文說之),但基本資料不能出錯更不可偏頗,可是,有傳媒人(如潘小濤)指出,這部教學手冊連中國政府系統架構圖中的從屬位置亦顛倒。如此一本政府出資、派給全港學校的教學手冊,怎能原封不動交到老師和學生手上!

貫徹自由開放信念,筆者連黨化教育亦可接受,不過,相關課程必須像宗教科目,不是必修而是選修;公開考試亦不在必須合格範疇。教育任務是增人知識、開人心智、拓人視野,把一些不盡不實、封閉愚昧的文宣廢料當作教材,其實才是此次令公眾氣不過來、令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蒙羞的底因。如果這手冊是坊間出版商的成品,家長、老師和學生可不加理會,不聞不問;但此手冊是政府資助派給全港學校參考的教材,真可以當作沒有這回事嗎?實際點說,學生考試若以事實卻不符教學手冊的內容作答,會否 被扣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豈不等於說政府在推行愚民政策?

港人難以容納未來德育課程缺德失實以偏概全的教材,行政長官梁振英一方面說他理解並認同市民對香港核心價值的高度關注,一方面卻不肯撤走那些罔顧教育尊嚴、絕非事實的黨私蠢見,反而要把它載上教育局網頁,美其名是以廣布周知可釋群疑,那是何其荒謬的邏輯—香港雖是小地方,到底是現代化城市,港人斷不會坐視一些足以侮辱港人心智、讓人拿來當笑柄的廢料進入學校!

綜觀梁振英就任行政長官一個多月的施政,其政治能量實在令人擔憂(北京再次選錯人!?),在競選中出現的誠懇和力度,經他在僭建問題上遮掩拖拉,經林鄭月娥對僭建的態度親疏有別以至連累被其視為最可信任的正直同事陰溝翻船,再經公民教育處理失當以至陳局長的劏房有道,在在可能為梁政府帶來更多變數。筆者對梁振英政府的管治能力愈來愈戒懼。

 
信報社評:膠粒事故通報閉塞 重建威望政府失機

聚丙烯膠粒污染海域意外發生十三天後,政府昨天舉行跨部門會議後會見傳媒,交代事故。原本是一宗颱風襲港引起的意外,卻因政府行政處理不善,沒有把 信息及時向外發放,釋除公眾疑慮,令市民對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和效率感到失望;政府也錯失了通過有效處理突發性事故,重建市民對政府管治信心的良機。

由於膠粒散落海域的數量龐大,污染範圍廣,市民對聚丙烯膠粒是否有毒害、海產食品會否受污染而進入了食物鏈、對海洋和沿岸環境會造成什麼禍害,問題連串,政府理應就事故迅速向公眾解釋,避免失實信息形成「流瀑」,引發不必要的恐慌。

然而,政府官員對這宗颱風意外的處理手法,的確難脫「後知後覺」之譏。反而多個環保團體在事發後,相繼在網上發布有關膠粒事故,並呼籲市民協助清理,事件擴大及曝光後,政策局官員才到受污染現場巡察。環境局局長承認通報工夫做得不足;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否認政府有意隱瞞。

政務司司長昨天強調,膠粒並無毒性;對水質、海洋生態和漁業的風險不高,可謂「遲來的釋疑」;政府在事件擴大並在外界質疑的壓力下才向公眾彙報,顯得相當被動。

可以看到,政府不及時向外通報,多日來對事件反應遲緩,對公眾反應估計不足,使原來一宗颱風意外竟發酵到涉嫌「隱瞞」,惹來公眾滿腹疑團,反映新管治班子的政治熟練程度和公共管理能力,迄今也未能取得公眾信心。

自新管治團隊宣誓就職後,特首梁振英因僭建醜聞纏身,誠信飽受質疑,特區政府威望低沉,管治開局更因發展局局長涉嫌房津欺詐,黯然呈辭,政府與市民的信任關 係,裂痕也進一步加深。如今繼任的發展局局長同樣捲入誠信危機,再令市民接受新政府施政的程度打折扣。可以說,特區新政府上台個多月內,幾乎完全失陷於 「政治漩渦」之中。

今次「膠粒事件」無疑是新一屆政府上台後處理突發事故的第一次考驗。從公共行政角度看,問責官員所領導的政府部門,當運用專業知識和應變能力,吸納民意民情並具體化為政策措施,以回應和滿足市民的需求。

可惜,膠粒事件反映新政府在行政過程中,對事故的反應既落後於形勢,也缺乏向社會和市民問責的成熟意識,及時向公眾通報,以致無法通過緊急事故或危機的有效 處理,贏得市民的信心,特首梁振英更在此時此刻休假,離開工作崗位,新政府錯失與市民積累重建合作和信任關係的良機,彌合裂縫。可以說,特區新政府處理突 發事故的第一次考驗,行政運行與政策產出的效果明顯令人失望。

政府昨天透露,部門已清理了七十公噸膠粒,但還有一半飄流到本港各處海域的膠粒有待清理。如今監察事態進展,化驗魚類樣本和海產食物安全不在話下。原來的一宗颱風意外事故,因行政失效,竟大有滑向公共管理失當危機之勢,並隱隱然變成失去民心的政治事件,值得政府反思。

政 府強調汲取事故教訓,改善向公眾的通報機制。但問題的核心並不在於把化驗魚類樣本等信息上載到政府網頁,而在於一個公民權益受到尊重的社會,公共政策滿足 市民不同層次的需求,政府必須真正聽取民意,把握社會脈搏,採取一種合作的治理方式。可惜,與市民的合作關係恰恰是當前政府所最缺。

可以說,政府所強調的「幹實事」,只能通過有效行政運行和政策產出的結合,積極回應來自民意的需求,而非泛泛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