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8月9日星期四

楊仰風: 一百年前的公民教育



一百年前,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有識之士編纂《共和國教科書》,憑藉普及教育,推廣公民意識。這套教科書風行一時,數度重印,透過簡單的定義,啟蒙學生何謂自由:「共和國之法律,凡屬個人之自由,即國家亦不得侵犯。」我們赫然發現,在恰恰一個世紀前的教科書中,國家並非神聖不可侵犯的上帝,而是服務公民的僕役;教育並非洗腦的工具,而是育人的使命。

百年後的今天,在國際大都會香港,號稱是全國享有最大自由的地區,竟要推行洗腦式的國民教育,怎不教人欷歔。高官紛紛護航,特首高調支持,連官報《人民日報》也發功聲援,顯示當局對反對聲音感到惴惴不安。然而,中共和特區政府既然以政治方式對待教育,便必須承受一切的政治後果。

先從政治說起。近年香港社運蓬勃,年輕人逐漸覺醒,積極參與政治。六四燭光集會近二十萬人,當中不乏莘莘學子;示威者當中不少八十後、九十後,他們的矛頭也由特首辦轉向中聯辦。當權者看在眼裏,心裏盤算,肯定是愛國教育的不足,引致年輕人對抗中央。特區政府或揣摸聖意,或密受機宜,須推行措施,遏止年輕人的所謂激進行為,國民教育科遂應運而生。

可是,自由開放的社會,消息不斷流通,觀點百花齊放,能容得下萬馬齊喑的一言堂悶局嗎?無疑,特區低估了公民社會的強大反彈力量,家長、教師和辦學團體(如天主教教會)只要聯成陣線,隨時會衝擊已所剩無幾的政府威信。退一萬步說,年輕人所以積極發聲,恰恰不是青年有問題,而是國家有問題。公義不彰,貪污猖獗,平反六四遙遙無期,國家痼疾昭然若揭,卻置若罔聞,香港的年輕人只是愛之深,責之切。當局不直面國家的缺失,反而硬銷國民教育,以為洗腦便可解決問題,無疑是捨本逐末,緣木求魚。

再說,從教育角度上看,國民教育科實在問題多多。首先,有關中國的科目已不計其數,有中國歷史科、通識教育科的「今日中國」單元、世界歷史科的中國史部份,全部涵蓋中國現代發展。加上一科國民教育,可謂架床叠屋,學生接收重複內容,肯定十分煩厭,當然達不到當局的洗腦效果。其次,真正的國民教育,不在於對一個科目自上而下的推行,而在於對一大文化由心而發的尊重。

舉例說,前數年,政府為了增加會考中國語文科的「實用性」,取消了從前的必讀文章,學子再不必讀李、杜的詩歌,蘇、辛的詞賦,魯迅的小說,換成更符合商家胃口的「讀」、「聽」、「講」、「寫」考核模式,課程空泛,考核應用,拔了傳統文化的根。沒有根,怎固本?沒有傳統,何來國家?

重看民國教科書,不禁汗顏,今日當權者對教育的認知,比一百年前還不如。



楊仰風 中學通識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