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6月13日星期三

許驥:另類統戰——從中國教改歷程探尋中國社會失序根源




編按:內地許多大學都在1952年成立,這現象源於當年的教育改革。本文回顧60年以來內地大學教育「輕人文、輕道德、輕法制」的方向,指出當今社會問題的源頭所在。

20年的中國領導人,大多有理工科背景:江澤民出身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朱鎔基出身清華大學電機系,胡錦濤出身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溫家寶北京地質學院地質構造專業,就連即將上任的習近平,也是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出身,中國在近30多年的歷史中,重建設、重發展、重利益,而輕人文、輕道德、輕法制,並非沒有原因的。

不要怕只要快

有人以為這是「實用主義」作祟,殊不知背後的根源,與1952年開始的一場全國教育改革運動相關。在這場運動中,為了仿效「蘇聯模式」,中國的大學將民國時文、法、商科在校生的比例,從1947年的47.6%,削減到1957年的9.6%。中國成為世界上綜合式大學和文科在校生比率最低的國家。1952年,遂可被稱為:中國大學之死。

2012年內地高考不久前結束,很快,考生即將進入選擇學校與專業程序。有內地考生發現,今年內地有多所大學都在慶祝自己的「60周年校慶」。例如:北京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回溯歷史,這些大學都成立於同一年:1952年。恰巧,內地雜誌《看歷史》本期做了關於1952年中國大學改革的專題,幫讀者回顧了改革的來龍去脈。

194910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一部分,很自然地把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視為「老大哥」。為了打破舊有的國家機器和意識形態,各方面全都引入所謂的「蘇聯模式」。於是,大量「蘇聯專家」來到中國,指導中國的國家建設。有資料顯示,1950年代有1萬多名蘇聯專家參加了中國的國家建設。而高等教育堪稱是蘇聯烙印最深刻的領域。1950年代初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部」內,就有高層的蘇聯顧問。從1949年到1959年,則共有861個蘇聯專家在中國的大學裏工作過。

這個社會沒有社會學

蘇聯模式體現在教育方面,一言以蔽之,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培養「建國人才」。蘇聯自1922年建國後,因急於躋身現代化國家,施行了教育改革,集中國家所有的資源,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才,以實現經濟迅速增長、鞏固國家政權。新中國成立後,這一模式被中國官方全盤接受。

有蘇聯專家認為,中國以前的大學體現的是半殖民地的依賴性,把知識分子的注意力集中於研究一般的自然、歷史、文學,以及所謂社會學,這對帝國主義有利;相反,帝國主義因反對中國工業化,所以不願意培養中國的技術幹部。

對文科的蔑視,是蘇聯模式的基本態度之一。比如心理學,當時被視為是「唯心主義」予以取締。而對社會學,當時有蘇聯專家公開聲稱:「什麼叫做社會學?在科學的領域內根本就沒有這一種科學。它如果是以社會為研究對象的一種科學,那應該是歷史唯物論的任務。社會學這一個名詞是不能成立的。在我們的大學裏不應該有兩種思想並存,我們在資產階級的所謂社會學或者是歷史唯物論之間,只能取其一。」所以,1952年改革之後全國只有中山大學和雲南大學有社會學系。第二年,僅存的兩個社會學系也被取消——內地的社會學全軍覆沒。

1952年到1953年,綜合式大學從55所減少至14所,工學院校由28所增至38所,師範院校從12所增至33所。到1957年,全國高等學校共設置專業323種,其中工科就有183種,工科學生人數由1947年佔大學生總數的17.8%上升到1957年的37%;而文科、政法、財經各專業比重急劇下降,1947年文法商科在校學生佔大學生總數中的47.6%1952年則降到22.5%1957年又降為9.6%。中國成為世界上綜合式大學和文科在校學生教育比重最少的國家。

曾經第一的學府

在這樣的教育改革大環境下,每間大學都遭遇了各自的不幸。簡言之,對付這些大學的基本方法是,將原有的院系設置打碎,然後重新洗牌,有的院系甚至直接被取消。其中最令人惋惜的,或許是被一分為八的國立中央大學。

位於中華民國首都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前身是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創立的三江師範學堂,曾經有過非常輝煌的時期。1948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世界大學排名中,中央大學已超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在的東京大學),位居亞洲第一,由蔣介石擔任終身名譽校長。

但是,或許正因為位於「廢都」,又由「前朝」領導人擔任名譽校長的緣故。194957日,中共南京市軍管會接管國立中央大學後,不到3個月就將校名改為「國立南京大學」。不久,「國立」二字也被抹去,易名「南京大學」。

蘇聯模式開始在南京大學內部發酵。在1952年切割大學的手術刀來到之前,當時的學生事後回憶說:「生物系教授對蚯蚓的研究,園藝系教授對《紅樓夢》中大觀園園林藝術的研究等,都被戴上『資產階級』的帽子。」

終於,一份將南京大學一分為八的方案出台了:工學院、農學院的農業工程系及金陵大學的電機、化工系合併,成為今東南大學的前身南京工學院;醫學院被劃入軍醫學院;工學院水利系與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等校的水利系或土木系水利組合併,成今河海大學的前身華東水利學院;農學院森林系與禁令大學農學院森林系合併,成今南京林業大學的前身南京林學院;工學院航空工程系與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的航空系合併,成今西北工業大學的前身華東航空學院……就這樣,昔日亞洲第一的中央大學支離破碎。

但是,今年南京有6所大學都在慶祝他們的110周年校慶: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和南京工業大學。這些大學並不承認1952年的建校史,不約而同地以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為其濫觴。似乎在用這種諷刺的方式,否定了當年中央推出的教育改革。

位於北京的燕京大學和位於上海的東吳大學,是民國時期中國最著名的教會大學和私立大學。1949年中共得權時,已經有人預感到教會學校會遭殃。因為共產黨成立之初,共產黨人就認為教會教育是一種「文化侵略」。

燕京大學鼎盛之時,曾吸引大批知名學者在校任教。比如史學家錢穆、顧頡剛,文學家周作人、朱自清、鄭振鐸、冰心,哲學家張東蓀、馮友蘭……解放軍進入北平後,周恩來還發表過「盜泉之水,可以養田」的著名觀點,認為只要美國不干涉燕京的事情,中國還是可以接受美國的資助來辦教育的。

然而,隨着19506月韓戰的爆發,中國教會的命運急轉直下。1951111日,中國教育部發布文件,強調新中國不允許外國人在中國辦學校的方針。包括燕京大學在內的11所教會大學改為公辦;東吳大學等私立大學則改為中國人自辦,仍維持私立,政府給予補貼。

自食惡果

1952年秋新學期,燕京大學被「肢解」:文、理、法各系併入北京大學,工科併入清華大學,新聞及一些社會學科併入中國人民大學。而以培養法學精英著稱的東吳大學,則在195210月得到了自己的結局:撤銷,與華東地區的南大、安大、滬江、聖約翰、復旦、上大等大學的法律系、政治系合併為華東政法學院。到1953年,中國僅剩下6所大學還保有法律系,中國法學從此凋零。

1952年不可思議的教育改革,造成中國教育的斷層,遺害萬年。今日之中國,在「山寨」方面可以有無數「人才」,而在原創方面卻乏善可陳,其因昭然。有個傳聞說,鄧小平1979年第一次訪美時,外交團14人中,有7人是燕京大學的畢業生。中國人今日法制觀念如此淡薄,或許也與1952年教育改革對法學的破壞有關。教育改革40年後,中國具有國際水準的法學人才鳳毛麟角,以致代表中國出任聯合國大法官的人選,只能從當年的東吳人中尋覓:首任倪征燠教授,1928年東吳大學法學院畢業生;次任李浩培教授,1928年東吳大學法學院畢業生……當時,他們都已是年逾八旬的老人。而1997年香港回歸之前,國家需要審查香港原有的英國成文法,竟然無人勝任,救駕的仍是「東吳遺老」。而中國人今日傳統觀念、道德修養的淪喪,當年那場教育改革更難辭其咎。

中國欲重建教育,談何容易?但欲重建,亦非完全不可能。既然民國的現代教育是在白紙上建設起來的,今天我們或許就可以循着當年的路徑重建教育。所以,早就有內地學者提出,現在應該恢復公立學校、私立學校、教會學校三足鼎立的傳統。這會是今後中國教育改革之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