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5月13日星期日

李怡: 生活在無根的城市




《浮城》的意思是我們的城市沒有根,像浮在水面,又像浮在空中。在殖民地時代,一些媚洋現象使我們有時會覺得自己是二等公民;回歸後,扭曲的政制,在北大人的壓力和干預下,我們仍不能做自己的主人。由真人真事改編的《浮城》,講的是一個不知父母是誰的無根的人,又在無根的香港社會掙扎,這過程中掠過香港五十年的變遷,殖民地時代,67年暴動,中英談判,香港回歸。嚴浩有點貪心地既寫一個人又寫一個時代,而在非左即右、非親英即親中的二分法僵化觀念中,寫歷史,即使只作為背景也是會引起爭議的事。據說有大陸人看了《浮城》說是一部親共電影,當然是因為看到電影中的一些批評英國人的意象和回歸日五星旗的升起。但從另一角度看,主角阿泉受英人栽培也可以說是親英。社會上一個小人物怎管什麼政治?他們不就只是追求安居樂業嗎?

對於生活在這裏的一個小人物來說,回歸前後香港的最大變化,是從一個流動的社會變成停滯的社會。不管是洋人給他機會也罷,是自己奮鬥取得成功也罷,社會基本提供了機會的平等,人們經過努力總可以積累一點保障生活的資產。人有向上流動的機會,也有向下沉淪的誘惑。回歸後的發展,使人對向上流動不斷有挫折感。如果在政治特權之下,富二代、富三代和窮二代、窮三代永續延綿,處身這社會的人也就沒有了指望。

無根的阿泉,經歷一切變故最後的選擇是:不要做一個為家人製造地獄的人,他回歸到尋求家庭親情的心靈平靜。但更根本的,不是應找回我們有權決定自己命運的根嗎?





黃艷: 《浮城》導演嚴浩:可以做的,我都做了

香港新浪潮導演之一的嚴浩,執導作品不算多,但齣齣經典。1985年憑《似水流年》摘下金像獎最佳影片、導演等6項大獎,之後又憑《滾滾紅塵》橫掃台灣金馬獎8項大獎。上一齣作品是04年的《抹茶之戀味》,今年挾《浮城》回歸,嚴浩說:「拍電影,題材不容易找,又因為我是一個創作人,不是運作人,所以事情運作起來很慢。」

郭富城和楊采妮在新戲中扮演漁民夫妻,後來城城事業有成,但和劉心悠關係曖昧,失聰的采妮飽受煎熬。


《浮城》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擁有中英血統的漁民布華泉在殖民時期的奮鬥故事。嚴浩找來郭富城演布華泉,楊采妮飾演其妻子。「我要找一些明白生活的演員,他們在做人方面比較成熟,也很有生活經驗,非常適合角色。」

上次《抹茶之戀味》叫好不叫座,今次有城城護航,嚴浩一點也不擔心票房。「票房的壓力是永遠存在的,但我遇到的壓力,所有電影工作者都會遇到,這樣看來,就沒有壓力了。就好像,有一天起床,你發現沒有了空氣,不知道該怎麼辦,但沒有空氣大家都不行了,有甚麼辦法?我能做的已經做到了最好,可以做的也都做了,其他的,只能坦然面對。」

愛國,沒有選擇

票房,嚴浩可以坦然面對,並置諸度外,但愛國情懷,他要在電影裏一再凸顯。從《似水流年》到《滾滾紅塵》,再到今天的《浮城》,時代在變,那種情懷卻一直沒變。「愛國是沒有選擇的,一個人應該愛他的國家。自古以來,沒有一個國家、一個制度是完美的,但人要學會站在國家的立場去理解問題。我們那個年代,愛國是很危險的,因為愛國就是左派,左派就是共產黨,就會被抓。現在不同了,現在你說愛國可以很發達。」他呵呵地笑了。

嚴浩愛國,跟他的家庭背景有很大關係。「爸爸參加過抗日戰爭,來到香港後,他在《新晚報》做總編輯,我則在香島中學讀書。」受父親影響,嚴浩從小就喜歡寫文章,中學已開始發表小說及雜文。1975年,他從英國留學歸來後加入無線做編劇及編導,之後轉投電影圈。


養生,為了自救

編劇出身,導演成名,不過,嚴浩近年為人熟知的不是影視作品,而是他的養生偏方。「我從小很多病,加上爸爸很早就因為疲勞過度去世,這些讓我對養生產生了興趣。後來看《黃帝內經》,我覺得它完全不像醫書,反而像是在講人體的故事,慢慢地,我對養生愈來愈感興趣。」多年來,嚴浩搜集民間食療偏方自救,效果斐然,今年60歲的他面色紅潤,皺紋不多,精神奕奕。

幾年前,因忙於撰寫《浮城》劇本,他無暇尋找素材寫專欄,遂決定在專欄中公開自己最熟悉的偏方。去年,他將專欄文章結集成書,該書至今都雄踞香港的暢銷書榜。「我所做的事情既不是中醫,也不是西醫,而是填補了兩者的空白。這些偏方民間本來就有,只 是大家不重視,我收集起來可以幫到人,你說多好。」自救又能救人當然好,不過,嚴浩說,他最喜歡做的事情還是拍戲。


嚴浩:《浮城》電影書出版

18號電影《浮城》就上映了,但是全香港還是看不到多少宣傳,到底有多少人知道這個消息都不知道,大陸也是18號上映,據說全國已經有一百多家媒體報道了這個消息,但我還是甚麼都看不到……

導演的神經質看出來了嗎?沒有劇本的時候緊張想不到劇本,有劇本的時候緊張找不到資金,有資金的時候緊張找不到演員,有演員的時候緊張找不到好的工作人員,終於開工了,又緊張超支、超時,拍完了,又緊張不夠錢做後期,到成片了,又緊張上畫的檔期不好,檔期有了,又緊張宣傳不夠。現在,我就在這個階段中,擔心宣傳不夠。電影的好我反而不懷疑,這是從影以來第一次充滿信心面對觀眾。



電影沒有上畫,但《浮城》電影書已經由「明窗」出版社出版了!如果大家還記得,我在拍戲的時候堅持每天寫一篇文章,把拍戲現場發生的插曲,導演與演員、與工作人員之間的溝通細節,我自己對電影語言的理解都第一時間記錄在文章中,現在重溫當日的境況,還能聞到字裏行間中的現場火藥味。鮑起靜接到這本書的時候愛不釋手,她說,很少電影在拍完以後能出一本書,這是真的,《桃姐》出過一本,再往上就好像記不清了。《浮城》電影還有劇照。美中不足的,是我的文字太毛糙了,寫的時候太趕,出書以前也沒有時間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