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4月13日星期五

周保松:為平等辯護



平等是現代政治的基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憲法保障的平等的公民權利,一人一票的民主參與,社會生活中的性別平等種族平等及經濟生活中的機會平等,以及在最廣泛意義上的平等尊重,是現代政治努力追求的目標,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誌。

但我們都知道,平等尊重的政治,仍然離我們很遠。我們活著的世界,充滿形形色色既深且闊的不平等。在政治決策上,我們無權置喙;在公民權利上,我們限制重重;在財富分配上,貧富懸殊已到危險邊緣;在教育機會上,農村和城市的孩子一出生就註定相差萬里;在工作競爭上,有關係有家境的人占盡優勢;在社會地位上,有財有勢的人擁有無數特權;在生活態度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日漸成為共識。我們都是人,活在同一國度,卻彼此愈來愈陌生,鴻溝愈來愈大,因為權力金錢和地位,將人分成不同等級,幷由此帶來無數宰製壓迫屈從。任何稍有正義感的人都會同意,這樣的社會極不公正。中國要有明天,就必須求變。

但怎麼變呢?回到前三十年公有制和全盤計劃經濟的道路,既不可行也不可取。歷史已證明,那樣的模式不僅沒有帶來經濟發展,同時導致極大的專制。今天的中國,早已成為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重要成員,過程中雖然付出不少代價,包括環境破壞、分配不公及官員腐敗等,但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確實普遍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幷為市場經濟取得相當大的正當性。但我們也知道,如果任由目前的權貴資本主義發展下去而不加約束,社會不平等必然日益加劇。更糟糕的是,政治權力壟斷和經濟財富壟斷一旦結盟,以平等為理念的社會改革就會難上加難。

平等曾經是社會主義最大的許諾。但面對今天殘酷的現實,這個許諾早已煙消雲散。更教人擔憂的,是許多人以為平等只是依附在社會主義身上的價值,既然後者不再值得追求,前者也就失去它的道德吸引力。於是大家漸漸相信,社會達爾文主義不僅是實然,也是應然。在一個不平等的世界追求平等,是違反“自然”,是政治不成熟,是弱者妒忌強者的藉口。但我們要知道,“人生而平等”絕對不是某種意識形態的專利,而是法國大革命以降植根於人類社會最深的道德信念。任何政治理論如果不能以某種方式體現和實踐這個信念,都很難有說服力。

但為什麼人生而平等?它的道德基礎和政治意涵是什麼?在我們對正義社會的想像中,平等具有怎樣的位置?這是今天中國思想界必須思考的問題。

平等的辯護

所有對平等的辯護,都必須論證人在某種道德意義上,具有平等價值,幷因此應該受到某種平等對待。

這裡要先厘清兩個概念。一,平等是個比較性的概念。只有當兩個或以上的人,相應於某個標準,彼此相同或等價,我們才會用“平等”一詞來形容。例如相應於智商此一標準,甲和乙同樣地聰明,但這幷不表示他們在其他方面也是一樣。二,平等對待不是指在所有方面所有人得到同樣的物品,而總是指在某個特定領域,公民享有相同待遇,例如在民主選舉中享有平等投票權,在工作中享有平等機會等。也就是說,平等幷不要求將所有人變成千篇一律,而是保證在某些重要領域,公民不會因為某些道德上不相干的差異而受到差別對待。

有人說,“人生而平等”是個不證自明的命題。其實幷非如此。在我們的生活世界,人生而不平等,往往更接近常態。這從幾方面可見。第一,每個人一生下來,稟賦能力性格樣貌就不一樣,這些不同從一開始就影響我們的人生前景。第二,每個人的家庭出身不一樣。有的生於富貴之室,擁有最好的成長環境;有的生於貧窮之家,往往三餐不繼。第三,或許是出於對名利的渴求,或許是期望得到他人的認同,或許是盼望展現自己的獨特性,人總有很強的欲望,努力在社會生活中活出差異。第四,在正常情況下,只要給人自由,人們自然會作出不同選擇,而不同選擇則自然導致不一樣的結果。這些因素一旦結合起來,必然會形成龐大力量,加劇社會的種種不平等。而不平等會不斷累積──無論那是權力金錢還是地位。所以,平等待人是一種需要很努力才能培養的德性,尤其對於那些已經擁有許多先天和後天優勢的人──因為平等往往要求他們和別人分享或讓渡一些既有的好處。

問題是如果人事實在這些方面幷不平等,為什麼我們要如此重視平等,幷將它當作規範社會最根本的政治原則?人們又如何能有足夠的道德動力,在一個不平等的世界努力踐行平等?這是一個大難題。它要求這樣的論證:必須為人人平等找到合理的道德基礎,同時這個基礎要有足夠的道德吸引力,令人們願意成為該種意義下的平等主義者。這是雙重的道德要求。下面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平等辯護的論證

在眾多為平等辯護的論證中,最普遍的一種,是指出人作為人,都擁有一些共用的能力。例如自主規劃人生的能力,理性計算和後設反思的能力,使用語言及製造工具的能力,當然還有價值判斷和道德實踐的能力。這些能力都很重要,而且也彰顯了人的獨特性,但馬上會有人質疑,實際上不同人擁有這些能力的程度是不同的。人是理性的動物,但有效使用理性的能力卻可以千差萬別,憑什麼說大家因此具有平等的價值呢?

另一個問題,是當我們平常說“人作為人,因此理應具有平等價值,幷受到平等對待”時,背後似乎隱含了一種整體觀:每一個體是因為“人”這一身份而獲得某種道德肯定,而不是因為某種特定能力。這些能力或許都重要,但其重要性必須放在一個“完整的活著的人”身上才得以彰顯。這似乎是個對的思考方向。

讓我們試試先從第一身的“我”來想:我是人;我活著;這個完整的生命是我的,不是別人的;我只能活一次;我在乎自己,在乎自己活得好不好。所以,我的生命對於我,十分重要。別人可能不在乎我的生命,但我不可能不在乎自己的生命。

現在讓我們繼續想下去:當我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對我十分重要時,我望向周圍,我見到其他人,一個個具體的人,或男或女,或老或幼,或貧或富。我進一步意識到,這些人都有自己的生命,都在各自的生命軌跡中,努力活出屬於他們的完整的人生。他們的生命,對於他們自己,和我的生命對於我一樣,同樣無比重要。也就是說,當我完成這個反思過程時,我明白:如果我的生命對我重要,我就必須同意別人的生命對他們也同樣重要。而既然我們都是人,從一客觀普遍的觀點來看,我們的生命遂同樣重要。

換種更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如果我珍惜自己的生命,渴望自己的生命得到別人尊重,推己及人,別人的生命也同樣值得珍惜和尊重。當然,推己及人幷沒有邏輯上的必然性。我們完全可以想像有人會說:我的生命較其他人重要,因為我較其他人更理性更能能幹對社會貢獻更大。但這裡得小心,當我們一旦以這樣的方式來評價人時,就已經改為從一種“外在的”觀點來看人,而不是從一種內在於每個個體生命的角度來看。

我相信,當我們平時說人生而平等時,幷非在描述一個自然事實,而是隱含了上述的道德觀點:當我們放下種種用以間隔人疏離人的外在標準時,我們將見到每個生命本身,都有不可量化的內在價值。這個“放下”,絕不容易,所以平等待人是很難很難才能培養的德性,裡面有很深很深的對人的關愛。

尊重每個公民生而平等

如果接受了這樣的平等觀,那麼會有什麼政治含意?我想我們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既然我們都是政治社群中的平等成員,政府就有責任給予每個公民平等的尊重。尊重人的什麼呢?尊重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都有自己的目的,都渴望活好自己的人生。真正重視平等的政治,必須在社會每個重要環節,充份保障公民平等的權利,確保每個人都有機會活得好和活得有尊嚴。

但怎樣才叫活得好?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回到對人的生存狀態的理解:人會受苦;人有基本需要;人渴望自由規劃自己的人生幷賦予一己人生意義;人希望肯定自己同時得到他人認同;人期望有權參與公共生活幷有份決定社群的未來。有了這些理解,我們才能知道實實在在的人是怎樣,然後就可以思考,到底怎樣的制度,才能好好實現這些價值。這就回到我在文初提及的那一系列的平等的政治。

最後,或許有人會問,我的這種對平等的辯護,真的有道德上的吸引力嗎?在一個充斥著弱肉強食、爾虞我詐及人宰人的社會,還會有人相信平等是個值得追求同時有機會實現的理想嗎?我相信,在理念上,沒有人可以為今天這樣極度的不平等辯護。我也相信,活在一個平等尊重的社會,對我們每個人的福祉至關重要。但在實踐上,要改變今天的狀態,首要的一步,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在生活中,穿過人世間無數的差異,認識到感受到,每個人都有同樣的價值。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