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0月14日星期日

南方朔: 謝長廷登陸,已引發一陣漣漪!




104日,民進黨的前行政院長,及2008年大選時的副總統候選人謝長廷到大陸的廈門及北京訪問。上個星期我們在談他的訪問時,由於行程仍在繼續,情尚不明朗,因此尚無法做出評價。而今他的行程已於108日(星期一)結束,全程已經明朗,民進黨內其他人物也都表明了他們的態度,我們已可對謝長廷此行作出評價與展望。

大體而言,謝長廷的此行是值得鼓勵的。因為長期以來,民進黨都是「逢中必反」,這使得台灣的主要政治勢力中,只有國共對話,而無民共對話,由於少了民共對話,使得兩岸關係自然穩定性不足。對民進黨而言,它必須面對即要和國民黨為敵,又要和共產黨為敵,可能被夾殺的風險,2012年台灣的大選,就是慘痛的教訓。民進黨的蔡英文到了後期已經勝券在握,但北京以它的影響力,大舉動員台灣的大老闆們支持國民黨,於是民進黨遂反勝為敗,這種國共合作夾殺民進黨之事將來必會重複上演。

缺少了民共對話,除了民進黨有風險之外,北京也同樣有風險。那就是當國共合作夾殺民進黨,台灣人民在反國民黨時,自然也更加反中。共產黨已必須概括承受國民黨的負面因素。若有一天民進黨有幸能執政,它對北京必不可能友善。就以目前的形勢而論,由於馬英九政府無能,台灣的反國民黨情緒已在升高,連帶的是反中情緒也在升高。這也就是說,國共合作雖有夾殺民進黨之利,但也有可能造成民進黨更加反中之害,因此對北京而言,既有國共對話管道,同時也有民共對話管道,共產黨在台灣的兩黨之間維持一定程度的等距,這或許才更符合北京的利益,也更有助於兩岸的穩定。

晤戴秉國 替民共對話走重要一步

正因為民進黨和北京都有共同的需要,才促成了謝長廷的這次訪問。由於民進黨現在是個在野黨,謝在民進黨內並無重要職位,只是個中常會的中常委,他前往大陸訪問,當然沒有任何具體問題可談,只是為往後的民共關係嘗試建立一定的感性基礎。在這點上,謝長廷的表現的確值得肯定,他以「祭祖」名義訪問廈門,到了廈門後,他表示「好像回到兄弟的家」,這都是感性語言,一下子就縮短了感情距離,這是民共對話的第一步。北京當然也禮尚往來的與他交往。他此行未失政治立場,但感性距離拉近了不少,因而能與大陸的涉台領導幹部如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國務院國台辦主任王毅,以及中國最高的對台小組秘書長戴秉國等會面晤談,由於北京現正為十八大忙碌,他並未見到更高層級的領導人,但戴秉國已相當於副總理級,他可說已受到相當的禮遇。他的確已替民共對話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其歷史地位已和2005年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的訪問北京可以並論。

大體上,謝長廷的登陸訪問,台灣各界都持正面肯定的態度,認為民共對話有利於兩岸的穩定。但他的第一步只是個開始,它的效果如何,則要看後續的發展。由謝的第一步,我們已可看到它已攪混了整個台灣政治的這一池水。

對國民黨而言,它表面上是說對謝的登陸訪問是「樂觀其成」,但它的真正態度則是危險感大增。國民黨擔心,如果民共溝通,國民黨在台灣壟斷兩岸發言權及意見的優勢就會失去。就以謝長廷會見戴秉國為例,戴為北京涉台最高單位的核心,國民黨對戴極為陌生,根本搭不上線,國民黨擔心,如果民進黨能和北京的涉台核心人物建立管道,北京對國民黨就可能會冷淡化,那就會對國民黨不利。因此在謝登陸後,國民黨方面也會派出要員至北京摸行情。謝的登陸,已開了兩岸三黨的互動競爭!

兩岸三黨互動競爭開始

而更重要的,乃是民進黨本身。民進黨內大約有20%30%的獨派,這些獨派逢中必反,這些獨派對謝的登陸極為反對。由於獨派的反對,民進黨內對兩岸政策的何去何從,已爭論再起,民進黨能不能整合出一套可長可久的兩岸策略及思維模式,已成了最大的考驗。

人們都知道,民進黨內由於有獨派存在,這些獨派等於已綁架了民進黨,民進黨的第一線領袖如果沒有獨派的支持,根本不可能成為領袖,更不可能成為大選的候選人。對於這種困境,民進黨的一線領袖都心知肚明。因此像蔡英文和蘇貞昌,他們其實是樂見謝長廷的登陸的。在蘇貞昌的計劃裏,他希望在民進黨內設立一個最高層的中國委員會,由謝長廷擔任主任委員,逐漸的來改變民進黨的政策。而民進黨的獨派也深知蘇貞昌的佈局,最近這幾天,他們就全力反對謝長廷出任民進黨中國委員會的主委一職。這也就是說,謝長廷的主委一職,已成了他的務實路線是否可以走下去的決戰點。如果民進黨真的能讓謝長廷出任該黨中國委員會的主委,即代表該黨尚能抗拒獨派壓力,試覑去探索務實的新方向,否則的話,民進黨就只好繼續蹉跎。謝長廷在登陸訪問後,已決定成立「新文化國政班」,動員他的派系人馬和民進黨人士,去宣揚他的路線選擇,由此可見,謝的登陸訪問只是個開始,民進黨的路線之爭及內部整合已在開始。民進黨的未來變化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