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中共十八大的日益臨近,內地官學民各界關於政改的激辯之聲愈來愈大。
從網絡流傳的所謂溫總關於政改表述的「自辯」,到國防大學教授公方彬在中共官媒撰文稱「遲遲未政改因理論準備不足」,在政改似乎已成為社會共識的當下,有着不同政治訴求的各式利益集團都在積極發聲,力圖使中國政改之道更加符合自己的利益。
「左派」仍有市場
隨覑中共對薄熙來處置的逐步推進,內地的「左派」言論不再如往昔受追捧,但依舊保持相當的活躍度和影響力。前有堅稱「信仰高於法律」的韓德強掌摑老人至今未受懲處,後有司馬南當場被扔鞋的海南大學演講。
事實證明,「左派」言論在內地依然有市場,從好的方面固然可以說是政治風氣更加開放,社會包容思想多元,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則相當複雜。
內地至今尚有不少民眾懷念毛澤東時代,對開國元勳的緬懷敬仰亦無可厚非,但「文革」餘毒未完全掃清這也是中共官方所承認的。從現實原因來看,改革轉型期不成熟的市場經濟帶來的社會分配不公現象日益加劇,貪腐橫行、貧富懸殊導致的仇官、仇富使得社會戾氣累積。
在此種社會環境下,打覑公平正義旗號反對改革開放的新「左派」言論自有其滋生的溫脇,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增長乏力期各種社會矛盾更加突顯,更容易引導人們懷念毛澤東時代。
關於民主和政改,新「左派」也有其自身訴求。「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雖然自鄧小平起中共領導層對此就有清醒認識,一再強調改革是中國不變的方向,但新「左派」所謀求的不僅僅是十八大換屆帶來的大小人事變動,對於普通民眾乃至中低層官員的影響,以所謂民意倒逼中央決策等皆是現今和未來中共領導層應該警醒的。
「中國所有的問題都是政治問題,而不是經濟問題」、「社會經濟問題只能靠政改解決」……此類言論經常見諸內地報端,民眾對於政改的呼聲似乎已經演變成「政改是個筐,什麼都往裏裝」。
但有些明明很單純的事件也要扯上政改往往讓人啼笑皆非。這類「泛政治化」的現象表現在:任何有新聞效應的事件,都要竭盡全力地尋找政治原因,而且政治原因一定要追尋到政治體制這一根本上來。前有李娜贏得法網女單冠軍被說成是「因為她離開體制單幹」,近有新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宣稱「文學獎不是政治獎」,要與「共產黨中國」撇開關係。
政治改革滯後於經濟改革確實帶來了中國社會的諸多問題和矛盾,但將政改看成包治百病的靈藥則會走向另一個極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身在其位、盡謀其政,方能保證平衡與安定。不過這並不妨礙中國的改革者「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以回應民眾不可忽視的政治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