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0月20日星期六

明報社評: 痛擊中國 兩黨競選口響 利益至上 中美終歸友好




今年美國總統選舉,在朝的民主黨及在野的共和黨都把矛頭指向中國。一個與美國隔着太平洋的國家,竟然成為美國大選的主要外交議題,極為罕見。誠然,過往也有政黨在大選以中國為批判對象,但像這次兩黨同時攻擊,而且把「痛擊中國」放在政治議程最前部分,在美國近代選舉,涉及外國事務獲得如此「青睞」,恐怕是越戰方酣的1968年大選,以及伊拉克戰爭時的2004年大選才能比擬。

羅姆尼在競選時說過,只要他上台,入主白宮第一天就把中國列為貨幣操控國;上周二晚的第二次總統候選人辯論,他四次用上「打擊中國」字眼。奧巴馬雖然為自己的人民幣政策辯護,說任內人民幣已升值11%,不過,早前奧巴馬也批評羅姆尼把美國的工作職位送給中國。奧巴馬及羅姆尼不約而同在選戰裏消費中國,是因為這是無本生利的政治操作,他們批評中國以至破口大罵中國,帶來的效果,是美國選民把焦點從他們轉到中國身上,渾忘美國內政上的種種缺失。

90年代以來,美國總統把矛頭朝向中國轉趨明顯,老布殊1992年大選前賣F16戰機給台灣,引起北京不滿;克林頓把最惠國待遇與中國人權掛鹇;喬治布殊甫上台即明言與中國的關係是「戰略競爭對手」,並在北京最敏感的台灣問題上,表示美國願意「協防台灣」。之後,中美軍機相撞,兩國關係更形惡化。可是,到了喬治布殊2009年初卸任離開白宮時,他形容當時的美中關係,是兩國建交以來最好的時刻。

對華態度先惡後善  多任總統俱係如此

這一反覆不但在共和黨年代出現,民主黨克林頓當家的年代也有,中美關係在同一美國總統任內如此180度大轉彎,過往在相當程度上說明,中美關係任憑如何崎嶇,到最後都會取得積極成果。這是兩個因素構成的,其一,美國此刻沒必要與中國全面對抗,兩國之間無邊境連接,不存領土糾紛,翻臉的可能就少了。其二是兩國間互相依傍程度甚大,中美貿易額巨大,中國要買入美國的高科技產品,例如客機及醫療器材,而美國也要靠入口中國產品令本土消費者得利——中國製的衣履鞋襪在美國已成必需品,美國消費者靠中國貨樽節支出,把省下來錢用在其他方面。

美國政黨的背景框限了一些政客的活動空間,喬治布殊上台時準備在中美關係上蠻幹一場,結果到後來繼父親老布殊成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核心原因,是共和黨的支持者包括美國的跨國巨企,眼睛都盯着中國的13億人巿場,這些政治影響力無遠弗屆的財閥,會讓共和黨總統把中國巿場砸了麼?當然不會。從80年代的列根、老布殊,到21世紀的喬治布殊都是如此。民主黨的支持者雖有工會,但也有商人,他們與共和黨支持者一樣,都從自身的經濟利益出發,「中國巿場」成為美國政客雖喊叫反華口號,但始終無法全面推倒美中關係的主因。

中國方面,前總理朱鎔基的說法最見精髓,中美關係「好也好不到哪裏,壞也壞不到哪裏」,北京在中美關係上長期扮演靜默的一方,當美國總統候選人大吵大鬧說要制裁中國,又說到要在軍事上抗衡中國,北京都採取極為低調的姿態。根據過往經驗,這些政客大吵之後,最終都要回到美中友好交流的軌道,屢試不爽。

當然,今天的中美關係,與列根或喬治布殊時代不同,正面衝突的範疇增多,比如在南海問題上的針鋒相對,比如在人權問題上的各持立場,是中美建交以來對立比較明顯的時期。然而話得說回來,中美在另外一些方面卻採取克制甚至默契合作,最鮮明的例子是朝鮮核問題,美國倚仗中國多於中國倚仗美國,中國成為美國在這議題所說的「負責任大國」。北京韜光養晦,一隻手掌打不響,美國激進政客有力也使不上。

北京韜光養晦  美國難掀濁浪

奧巴馬在第二次辯論的針對中國言論已見收斂,羅姆尼作為挑戰者,言辭必須激越,否則難以向選民樹立自己「比奧巴馬優勝」。但事實是羅姆尼後面的企業巨擘隔三差五就去中國,支持羅姆尼的前國務卿基辛格更是美資巨企去中國的指路燈,凡此種種,羅姆尼看來也無法避免走上喬治布殊的老路——先是強硬一陣,之後再圖籌謀。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羅姆尼說上台後第一天便要把中國列為貨幣操控國,語氣強硬,一旦入主白宮,極可能便來此一着,短暫的顛簸要有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