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梁振英今天在立法會信誓旦旦說,解決房屋問題決心不變。同日,發展局長陳茂波公佈政府土地儲備的數字,卻反映政府無力、無心、無法改善房屋問題。
現時住宅用地有70%為村屋主導的鄉村式發展,而住宅用地只僅餘三成(見圖一),只有953公頃,扣除非合適發展用途則餘下392公頃。波叔亦確認早前說 法,村屋用地達1200公頃,可用達933公頃,為住宅用地的2倍以上。現在的土地規劃,揭示梁振英只希望解決原居民的房屋問題,卻無視一般市民的住屋需 求,而不少丁權亦從原居民轉移到大地產手上,發成大型豪宅,間接助長地產霸權。村屋用地,亦大幅多於商業(不足1%)、休憩(20%)和政府用地 (16%),難道全港城市發展由村屋主導(圖二)。再者,鄉村式發展的發展土地,適合作發展有78%(圖四),相反,住宅用地只有41%不可作發展(圖 三),近六成為道路、人造斜坡等土地,為何土地質素有如此大的分別呢?
地產商主導市場
早前報導(5-7-2010, 經濟日報),五大地產的土地儲備達1279公頃,單是恆基已有392公頃,跟政府的土儲看齊,房屋政策難免受他們左右,政府只能仰其鼻息。政府一面向非原 居民村打主意,力主發展新界東北,而無視地產商坐擁巨大土儲,尤其是農地,地產在新界囤積農地問題良久,只是現時囤地風險太低,缺乏懲處基制。
陳茂波公佈的數字無疑重重打老闆梁振英的一巴掌,也揭示香港一個存在已久的不公平問題。開發新土地的計劃下,又會否只傾斜原居民,用新界東北村民的家園,換取一楝楝的村屋,或是發展商一個個新的低密度豪宅呢?
圖一
圖三
圖四
現時住宅用地有70%為村屋主導的鄉村式發展,而住宅用地只僅餘三成(見圖一),只有953公頃,扣除非合適發展用途則餘下392公頃。波叔亦確認早前說 法,村屋用地達1200公頃,可用達933公頃,為住宅用地的2倍以上。現在的土地規劃,揭示梁振英只希望解決原居民的房屋問題,卻無視一般市民的住屋需 求,而不少丁權亦從原居民轉移到大地產手上,發成大型豪宅,間接助長地產霸權。村屋用地,亦大幅多於商業(不足1%)、休憩(20%)和政府用地 (16%),難道全港城市發展由村屋主導(圖二)。再者,鄉村式發展的發展土地,適合作發展有78%(圖四),相反,住宅用地只有41%不可作發展(圖 三),近六成為道路、人造斜坡等土地,為何土地質素有如此大的分別呢?
地產商主導市場
早前報導(5-7-2010, 經濟日報),五大地產的土地儲備達1279公頃,單是恆基已有392公頃,跟政府的土儲看齊,房屋政策難免受他們左右,政府只能仰其鼻息。政府一面向非原 居民村打主意,力主發展新界東北,而無視地產商坐擁巨大土儲,尤其是農地,地產在新界囤積農地問題良久,只是現時囤地風險太低,缺乏懲處基制。
陳茂波公佈的數字無疑重重打老闆梁振英的一巴掌,也揭示香港一個存在已久的不公平問題。開發新土地的計劃下,又會否只傾斜原居民,用新界東北村民的家園,換取一楝楝的村屋,或是發展商一個個新的低密度豪宅呢?
圖一
圖三
圖四
信報社評:房屋對症下錯藥 貧窮認識仍不足
行政長官梁振英周三出席今屆立法會首次正式會議,不按牌理出牌,將答問大會變成變相施政報告,陳述他的施政理念。
梁振英的演說其實並無新意,全都是他多年來及宣布參政後的陳腔濫調,以及上任百日內為提升每下愈況的民望而宣布的「派糖」措施,但除了上任政府已經開始實行的長者和殘疾人士交通津貼計劃外,其餘至今仍未落實執行。
不過,對於香港社會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從梁振英的演說,卻可勾畫出四大重點:房屋、貧窮、人口老化和環境污染問題,其中又以被視為梁振英最擅長的房屋問題為核心,與貧窮和人口老化問題息息相關、互為因果,反而環境污染問題着墨不多,可以暫且按下不表。
其實,房屋問題正是本港深層次矛盾的關鍵,長期高地價、高樓價和高租金,較地產業壟斷社會資源,戕害百業,更是本港貧窮懸殊惡化的根源,因為面對全球量化寬
鬆造成的惡性通脹或貨幣貶值情況,社會已分化成為有樓和無樓階級。雖然根據社聯的最新報告,本港的貧窮人口已由一百二十萬的高峰下跌五萬,但反映相對貧窮 的堅尼系數卻持續惡化,證明財富和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是社會兩極化發展的根源。
可是,承認現時樓價和租金已脫離市民負擔能力的梁振英,房屋政策目標卻定為「協助基層上樓,協助中產置業」,明顯是對症下錯藥。原因很簡單,政府只有責任解決市民的住屋需要,卻無義務協助市民置業,後者無疑是「八萬五」思維借屍還魂,歷史已經證明是好心做壞事。
如 果政府確認要解決市民的住屋問題,大量興建公屋才是正途,甚至可以將政策目標對象惠及中等收入階層。政府大可興建不同面積的公屋單位,只要將租金水平訂於
不超逾家庭收入百分之二十五,任何不願置業的人士皆可安居樂業,而毋須一生充當「樓奴」。樓市的投資需求下降,樓價自然向下調整,與實際經濟情況相適應。
人口老化雖然是貧窮惡化的催化劑,卻不是貧窮的根源。政府將「特惠生果金」美其名為「長者生活津貼」,其實已有扶貧的意味,但又堅持資產審查,明顯是認定長者不一定是窮人。事實上,工作人口入不敷支,在職貧窮問題嚴重,亦是本港貧窮問題惡化的主因之一。
雖 然本港的失業率在金融海嘯後持續下跌,至今只有百分之三點三,但被迫自僱或半自僱賺取收入的勞工(income-earners)卻高達約五十萬,佔勞動 人口幾近七分之一。他們的收入大多與公司的營業額甚或利潤掛鈎,收入基本上以佣金為主,一旦經濟收縮,社會消費減弱,即首當其衝。由於香港沒有失業救濟
金,只有綜援,而自僱人士的就業情況往住很難界定為「失業」,因此完全沒有社會保障,不單窮人有苦自己知,更肯定是社會動盪不穩的因子。
奢言「民生無小事」的梁振英政府縱使有心解決貧窮問題,卻無視社會真實的現象,而房屋政策偏重協助市民置業,低估市民對實際住屋的需求,不單本末倒置,更肯定沒有對症下藥,試問深層次問題又豈能解決?
最荒謬的是,樓市在梁振英當選至今急升一成,連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也感「奇怪」,始作俑者實際卻是政府愚不可及、只增加需求而不解決供應的房屋措施;而所謂長遠房屋策略委員會,連土地供應是否屬於討論範疇也未確定,又豈能令人相信只要特首打幾個電話,本港房屋的「三高」問題便可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