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先生終於宣布長者生活津貼的申報詳情。長者生活津貼的受助對象是年滿65歲的長者,而它的入息及資產審查的標準是這樣的:單身長者月入少於6600元,資產總值不超過18.6萬元;長者夫婦兩人月入不超過10,520元,而資產總值少於28.1萬元。收入包括工資、退休金和收租獲得的淨收入,但子女或親友給予的零用錢則不包括在內,而且自住物業亦將不計算在資產總值中。根據張局長給予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的文件顯示,政府預計頭一年將有超過40萬名長者領取這個津貼,預計額外開支是62億元。未來的開支又怎麼樣呢?政府估計到2023年、即10年後,額外開支將達到96億元,但如果年滿70歲長者可以免資產審查而申領津貼,第一年的額外開支便會由原來的62億元增至約100億元。最後,假如長者生活津貼變成全民性的話(即沒有入息及資產審查),首年的額外開支便達136億元。有很多社會人士都質疑政府所提供的數字是否準確,有沒有誇大成分呢?筆者手頭有一些數據可以提供,讓大家參詳一下。
政府的數字是否準確?
第一個問題是究竟頭一年會有幾多人申領長者生活津貼呢?因為普通高齡津貼和長者生活津貼資產審查上限是相同的,所以我們可以參考的數字是普通高齡津貼(俗稱生果金)的申領人數。但是值得留意的是,普通高齡津貼的對象只是年齡介乎65至69歲的長者,現時申領普通高齡津貼的長者有7.5萬,佔年齡介乎65至69歲的長者約三成(28.4%)。那麼是否將來也只有三成年滿65歲的長者申領長者生活津貼呢?如果是這樣的話,頭一年申領人數便是28萬(年滿65歲的長者約有97.8萬)。香港人網風也蕭蕭的節目主持人蕭若元先生的推算便是根據這個邏輯。
那麼是否是政府又「報大數」呢?但我們忘記了普通高齡津貼是有資產審查的,不是每一個合資格的長者都會申領的。樂施會的研究便顯示有四成的長者有資格領取綜援但沒有這樣做。那麼我們知不知道有幾多年滿65歲的長者合資格申領長者生活津貼呢?筆者依靠非常有限的數據推測是五成,即是說假如這些長者都來申請津貼的話,頭一年的人數便會多達49萬人。當然實際情不會這樣極端的,即是說不會所有合資格的長者都會來申領,但是因為津貼金額由1090元倍增至2200元,比以前的生果金吸引,所以肯定超過三成的長者會來申領津貼,而且不排除已移居內地的長者回港長住,以令自己能合資格申領津貼。
另一方面,假如長者生活津貼取消所有資產審查而變成全民性的話,那麼又會有多少人申領呢?同樣因為現時的高額高齡津貼是全民性的,所以我們可以參考高額高齡津貼的申領人數。高額高齡津貼的申領資格是年滿70歲的人士,現時申領該津貼的人數是44.5萬,佔全港年滿70歲長者的六成二(62.3%;年滿70歲長者約有71.4萬),其餘約有兩成年滿70歲的長者正申領綜援,即是說有兩成的年滿70歲的長者有資格但沒有領取高額高齡津貼。筆者估計因為長者生活津貼的金額是高額高齡津貼的一倍,所以可能有七成至七成半的長者申請長者生活津貼,人數約70萬。筆者希望讀者明白,估計有多少人申領有資產審查的長者生活津貼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筆者所有的數據非常有限,所以推算準確程度不高。要能更準確推算新津貼的受惠人數及額外支出,必須有兩項數據——長者的收入和資產情,以及津貼金額如何影響申領人數。可以肯定政府在這兩方面的數據都非常缺乏,更遑論10年後的預測,更加複雜難料。試想想,一項在起動的一年已需要動用額外31億元的計劃,而10年後該計劃的額外開支將達近100億,政府就這項目進行了多少研究?花費了多少錢呢?筆者要批評的是:這個政策的推行又一次證明政府政策沒有政策研究的依據,令人難以釋疑。
請局長詳細預測政策的扶貧成效
第二,張局長常常悤調長者生活津貼是一項扶貧措施。請局長詳細預測這項政策的扶貧成效。政府剛好宣稱會用入息中位數的一半作為貧窮線,筆者想問的是──長者生活津貼會令幾多長者脫貧呢?會有幾多在貧窮線下生活的長者受惠於這項津貼呢?津貼的開支有多少會投放在貧窮長者的身上呢?這些答案都會有助張局長解釋為何有資產審查的長者生活津貼比全民性的優勝。而不同的資產上限又怎樣影響這些扶貧指標呢?但張局長有答案嗎?
作者是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