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諷刺:據1997年之前的想法,香港特區的政治設計藍圖的一大特點,應該是它的政府能維持高度的政策穩定性,令施政貫徹始終;避免政府政策出現搖擺多變,不會令市民無所適從,是當時想像中的行政主導模式的優點。可是,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卻是現任特區政府事先張揚的、大動作的要將「前朝」各大施政改正過來;在現任特首眼中,他的主要工作在於收拾殘局(至於市民是否同意他的看法,又是另一個問題)。今時今日,政策的穩定性與連貫性竟是特區政府的詛咒。但更諷刺的是,當特區政府嘗試放棄政策的穩定性與連貫性,想有所改變時,卻又在政府的行政機關之內、議會的內與外都遇上龐大的阻力。以前是假設沒有改變的必要,而今天則是想變而又無法改變。
想變而又無法改變
同樣諷刺的,相信在原來的構思之中,北京從來沒有認真想過政治發展、管治質素等政治議題,會成為香港社會於回歸後鬧得熱烘烘的公眾關注點。以公務員為骨幹的行政系統,應該運作如一部機器,自有它的一套邏輯與程序,一切問題均可適當處理,而矛盾亦會隨之而化解。民主發展步伐可能會出現爭議,但管治的質素及政策能否有效推行等方面,則理應不會成為大問題。但現實的情卻剛好相反。從董建華當特首開始,政治領導與公務員團隊為基礎的行政管理架構之間的矛盾陸續浮現。認真檢視公務員團隊(作為政治領導班底)的弱點,是一個政府內部自我引爆的議題。於是,特區政府決定引入政治委任制。而曾蔭權在委任副局長、政治助理的過程中,引起社會頗為強烈的反應,自此聲望及民意支持一直下滑,在相當勉強的情之下,捱完任期。至於梁振英政府,則連提出改組政府架構亦遇上反對,無法說服市民大眾對他所提議的架構改動實屬必要。現時特區政府管治的質素如何,能否做到有效管治等技術問題,都成為了一個問號。
最為諷刺的是,以建制派內兩個陣營進行窩裏鬥的特首選舉,竟然(除互揭醜聞之外)成為了一個批評前朝表現與政績的平台;在競選過程中,候選人跟之前的特區政府保持距離(甚至劃清界線)。過去一直得到北京領導人(至少在公開場合及表面上)認許及支持的特區政府領導層,成為了批判對象。到了梁振英上台,曾蔭權政府的施政更是被視為給下一任特首添煩添亂,遺留下來的一盤殘局。現在的情是,每一屆新政府為了保住民望,爭取市民支持,領導層所要做的首要任務不是繼承過去已累積的成績,而從過去的失敗中糾正過來,要開一個新局。我敢肯定,北京領導人從來沒有想過,回歸之後會出現上述情——就算是建制派中人,事後亦一樣要向特區政府投石。在這樣的情下,特區政府實在難以建立一個相對正面的形象。
假如香港是實行全面開放的民主政治,那上述情不會成為一個問題(反而執政者進行輪替,並隨之而改變施政方向,乃預期中的事情)。但香港偏偏就是尚未完全民主化,以至新上任的領導層在沒有足夠的政治授權和民意支持之下,難以大手改變舊的政策。而更有趣的是,北京領導人需要通過建制渠道(例如行政會議)來栽培他們所屬意的未來政治領導。於是,所謂新的政府 / 領導,嚴格來說也是舊班底的一部分。
傳承連貫穩定 統統欠奉
如果「前朝」如此不濟,那麼為何當時已置身建制高層而後來成為新政府領導層的人物,未有嘗試將錯誤改變過來(除了表達異議、提出批評之外,最後一覑還可以是離開那通過委任而晉身的建制,改為投入普選,成為市民民選代表)。原先那在北京領導人眼中是循序漸進、內部培養、強調傳承的栽培領導班子的程序,回歸以來一直無法如預期中的操作。現在的情是:傳承、連貫、穩定統統欠奉。但由於新的領導由舊的建制內醞釀、培養而成,他又很難忽然對特區政府過去施政差不多全盤否定,並說服市民「前朝」的錯誤跟他沾不上半點關係,所以新政府必須撥亂反正。
香港特區的政治設計就是以這樣充滿自相矛盾的狀態見稱。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主席、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