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0月20日星期六

《近代中國史綱下》郭廷以: 第十五章 第二節 國民革命軍北伐




  一、進軍華中

廣東略定,廣西來歸之時,正是直奉軍閥聯合進攻國民軍之秋。蔣中正預測軍閥無三年命運,短期內即可完成統一。經過中山艦事變,蔣全局在握,蘇俄仍繼續支援,正可借此向外發展,消解內部矛盾,湖南內變復有可乘之機。駐湘南的師長唐生智思取湖南省長趙恆惕自代,分向廣東、廣西請兵。蔣所定初期戰略,一為聯絡馮玉祥的國民軍及山西閻錫山,以牽制張作霖的奉軍﹔二為聯絡川黔軍,以牽制湖北的吳佩孚、雲南的唐繼堯﹔三為中立江、浙的孫傳芳,使不為敵用﹔四為在國民軍未被消滅,吳佩孚的勢力未至十分充足之時,動員兵力八萬人,籌足兩個月軍餉五百萬元,於三個月內佔領武漢。



  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通過整理黨務案後四天(五月二十一日),復通過北伐案。六月五日,國民政府任命蔣中正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七月一日,頒布北伐動員令。九日,蔣正式誓師,聲言三事:第一,必與帝國主義及其工具軍閥決戰,絕無調和地﹔第二,求與全國軍人一致對外,共同革命,使三民主義早日實現﹔第三,必使革命軍與國民結合,以為人民的軍隊,使全國人民共負革命的責任。氣勢的雄壯,與意義的新穎,皆非辛亥革命可比。



  ----------



  廣西白崇禧、黃紹竑與唐生智為保定軍官學校同學,廣西地瘠兵多,久經兵燹,需別謀出路。



  蔣的兼職有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組織部長、軍人部長、政治委員會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



  北伐軍計分三路,第一、第四及第七軍各約半數,共三萬人,首先分由廣東、廣西進向湖南,會同新編的唐生智第八軍二萬人,採取主攻。第二、第三及第六軍約三萬人,進向江西,擔任助攻。第一軍的另一半由何應欽統率,警備粵東,伺機攻取福建。李濟深統第四軍部及第五軍留守廣州。攻取湖南、湖北為北伐軍的第一步目標。唐生智得第七、第四軍之助,一九二六年七月十一日,克復長沙,暫停前進,以待後續部隊。七月二十七日,蔣偕參謀長白崇禧、俄國顧問加倫離廣州北上。湘粵交界山路崎嶇,溽暑行軍尤為艱辛。香港罷工工人組織運輸隊隨軍服務,沿途農民踴躍協助。蔣曾謂,進入湖南"一路民眾歡迎……農民協會組織最為整齊,將來革命成功,湖南當推第一"。八月十一日行抵長沙,"惟感民氣之盛,革命精神之濃厚與緊張而已。未到其地,以為諸多困難,一臨其境,其難盡失"。這種現象,固以中共近年活動及政治部宣傳之功為多,亦由於人民久為軍閥所苦,對於革命軍如大旱之望雲霓,實為革命軍戰勝的重大因素。湖南如是,他省亦然。



  ----------



  第二、第六軍官兵大都為湖南人,唐生智欲獨有湖南,不願此兩軍入湘。



  各軍軍長及蘇俄顧問如下:



  第一軍(黃埔教導團擴編而成,轄四個師,每師三團,約四五千人,下同)軍長初為蔣中正,繼為何應欽,顧問為A. Z. Cherapanov(Zebrovsky)V. A. Stepanov



  第二軍(湘軍編成,轄三個師)軍長譚延闿,顧問Z. Y. Zenek



  第三軍(滇軍編成,轄三個師)軍長朱培德,顧問F. G. Matseylik



  第四軍(粵軍編成,轄四個師)軍長李濟深,顧問V. Gorev, M. G. Yefremov Abnald)。



  第五軍(福軍即粵軍編成,轄兩個師)軍長李福林,顧問Lunev



  第六軍(以湘軍為主,轄三個師)軍長程潛,顧問N.Z.Konchits



  第七軍(桂軍編成,轄六個旅,每旅兩團)軍長李宗仁,顧問Z. K. Mamaiv(馬邁也夫,一九二年曾隨吳廷康來華)。



  第八軍(北伐前由湘軍編成,轄四個師)軍長唐生智,顧問F. L. Olshevsky, V. Gorev



  七月初,蘇俄軍械至少兩批續到廣州,其中一批有步槍八千枝。



  圖十三:北伐(一九二六至一九二八)



  八月初,貴州、四川將領紛紛來歸。八月十九日,湖南境內的北伐軍開始總攻,三天後克復岳州,水陸兩路前進。吳佩孚部不下十餘萬人,惟戰斗力大遜於往昔,復忙於北方之戰,至南口攻下後,始趕回漢口。時北伐軍已入鄂南,八月二十六至三十日,破吳軍主力於汀洒橋、賀勝橋,直趨武漢。九月六日,佔領漢陽,七日佔領漢口,圍攻武昌,十月十日克復,吳佩孚一敗涂地,北走河南。



  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在直系中為後起,實力則大過吳佩孚。湖南問題初起,孫傳芳採蔣方震之策,將革命軍與唐生智分開,俟唐有湖南,再與聯和,另開局面,曾派人赴粵,主南北兩方均不干預湘事。蔣中正虛與委蛇,以便全力對吳佩孚。孫宣布保境安民,期坐收其利,及革命軍攻下長沙,孫始增兵江西,斥革命軍為"赤孽",如侵犯所轄五省之一,當全力抵御。八月二十三日,孫致書蔣中正,要求排去俄人及共產黨,否則將以討赤、御外相周旋,所部八萬人,分集贛西、贛北。蔣於擊破吳佩孚後,決進取江西,兵力約五萬人。九月十九日,革命軍襲據南昌,為孫軍擊退,損失頗重。蔣加調援軍二萬人,十月二十日,第二次攻入南昌,又為孫軍奪回。十一月二日,革命軍第三次進攻,四日,克九江,七日克南昌,孫軍大潰,精銳盡喪,為北伐以來規模最大的戰役。



  湘、鄂、贛為革命軍與北軍的重要戰場。十月上旬,福建總司令周蔭人進攻粵東,為革命軍第一軍軍長何應欽所敗。十二月,何部進入福州。



  計自北伐出師,半年內,擊潰了吳佩孚、孫傳芳兩大軍閥,國民政府的統治區域由兩廣擴大至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四省,名義上及於四川、貴州。



  ----------



  汀泗橋、賀勝橋之捷,以革命軍第四軍張發奎、陳銘樞二師、葉挺獨立團戰功為著。葉挺為中共黨員,中共為第四軍大事宣傳,號為"鐵軍"。守武昌者為吳佩孚的師長劉玉春。



  蔣方震曾留學日本、德國,一度任保定軍官學校校長。與留學英國的地質學家丁文江,留學日、德的政治學家張嘉森(君勱),屬梁啟超派,皆為孫傳芳的謀士,指國民黨赤化,章炳麟等反共亦力,有"討赤救國會"的組織。



  孫傳芳以苦戰力竭,知革命軍不可輕視。復以方不穩,浙江省長夏超獨立,南京駐軍抗命,雖均失敗,孫已窮於應付,向蔣中正謀和未成。

二、鮑羅廷的倒蔣反英活動與蔣之攻取華東


  經過中山艦事變,蔣中正與中共的分手,為遲早的問題。蔣之爭於北伐不無爭取時間之意。中共以新遭挫折,指北伐夾雜有投機軍人、政客個人的權位欲,不能代表民族革命的全部意義,縱令勝利,亦非革命的勝利,應先鞏固革命根據地廣東,不令反赤軍攻入湖南。及北伐順利推進,中共又說,這不是革命群眾的行動,而是幾個軍事領袖的作用,今後黨的權威,必須在軍事領袖之上,支配一切。現在國民政府有名無實,應請汪兆銘銷假視事,使政治有領導中心,民眾亦應發展自身的力量,盡可能建立自己的政治的地位,取得應得的一切政治權利。

  列寧卒後,斯大林與托洛斯基相爭,中國問題為其一。托洛斯基主張中共退出國民黨,獨行其是,自建蘇維埃政權。斯大林堅持中共與國民黨聯合。一九二八年十一至十二月,共產國際執行委員第七次會議,通過中國問題決議案,包含兩個要義:一為現階段的中國革命運動將是無產階級、農民及城市小資產階級的結合,領導權將落到無產階級身上,中國將成為無產階級、農民以及其他被剝削階級的民主獨裁制的國家。中共不僅要留在國民黨內,且應加入國民政府,以全力實現革命的反帝國主義的政府,堅決反對國民黨右派,與左派親密合作,徹底批評搖動的中派,加強無產階級的組織與訓練及軍中政治工作,並武裝農工。二為必須打擊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不只是要取消不平等條約、收回租界,尚須從經濟上打擊帝國主義勢力的基礎。



  左派黨人之外,尚須利用軍人。第八軍長兼前敵總指揮唐生智野心甚大,不甘居蔣下。武漢克復後,欲假蘇俄之力以排蔣,獨據兩湖,再東結孫傳芳,分有長江上下,蔣於唐亦不放心,當進兵江西之時,決將中央黨部及國民政府自廣州遷往武漢,以便就近監督。十二月九日,鮑羅廷抵武漢,十三日,糾合部分中央人員,成立中央聯席會議,行使最高權力,以馮玉祥的代表、甫自莫斯科歸來的徐謙為主席,用以制蔣。



  馮玉祥系於一九二六年五月自綏遠經蒙古前往莫斯科,停留約三月餘,獲得蘇俄軍火援助後返國。九月十六日,在綏遠五原就任國民聯軍總司令,兵力約五萬人。十月,取道寧夏、甘肅南進,十二月擊走圍攻西安七個月的吳佩孚系的劉鎮華軍,奄有西北,鮑羅廷增加了一支新力量。



  香港罷工為對英國的政治斗爭,廣州、香港在經濟上同蒙損失。北伐前夕,蔣中正謀緩和對英關係,香港當局亦欲與廣州政府言好。七月,雙方開始談判。八月蔣在長沙發表對外宣言,申明無論何國,凡不妨害國民革命者,一切生命財產,皆負責保護。九月,廣州停止排英,十月,協議達成,長達一年四個月的省港罷工結束。



  一九二六年十一月,革命軍在長江地位穩固,英國不得不與直接接觸。十二月,新任駐華公使藍浦生(Miles Lampson)訪問武漢,與國民政府代理外交部長陳友仁會談。陳友仁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承認國民政府。藍浦生允俟中國統一再議。同月十八日,英國發表對華新政策十六條,同情中國的民族運動,准備修訂條約。在中國統一政府尚未成立期間,各國應採取與華盛頓會議精神相符,而適合於現勢的積極政策,立即施行法權調查書的部分建議,批准海關附加稅。國民政府對於此項表示,並不感興趣,海關附加稅如果實施,有利於北方者多於南方。



  蘇俄最忌國民黨與英國妥協。藍浦生與陳友仁會晤的第二天(十二月十一日),武漢反英運動開始。英國新政策發表第二天,鮑羅廷講演反英。又二日,中央聯席會議正式議決發動。一九二七年一月三日,民眾在漢口英租界附近宣傳,與英水兵沖突,第二天,強入租界,英水兵及巡捕被迫撤退,租界由中國接管。一月六日,九江英租界亦以相同方式收回,時稱為革命外交。藍浦生主以武力重佔漢口租界,英政府以在華海軍力量不足,決一面增兵上海,一面與陳友仁談判。



  ----------



  一九二六年八月十五日,馮玉祥與蘇俄成立軍械借款協定,總額一千零九十萬盧布,先給予步槍三萬一千五百枝,子彈五千一百萬發,機關槍二百七十二挺,大炮六十尊,炮彈五萬八千發,飛機十架。



  一九二六年八月二十九日,英輪船在四川境內撞沉中國船隻,中國官兵溺斃數十人,萬縣駐軍將另二隻英船扣留。九月五日,英炮艦轟擊萬縣,軍民死傷慘重。十一月二十三日,天津英租界當局將國民黨員移交張作霖,鮑羅廷據以為反英口實。



  一九二七年一月十二日,英國使館參贊歐瑪利(Owen 0'Malley)與陳友仁商談漢口、九江租界事件,原則上允許交還。陳友仁以英軍正向上海集中,在威脅情勢之下拒絕交涉。英國外相允命英軍改開香港。二月十九及二十日,收回漢口及九江租界協定簽字。



  武漢中央聯席會議成立之後,鮑羅廷跋扈囂張,獨斷獨行。蔣中正擬將中央黨部及國民政府暫駐南昌,要求停止中央聯席會議,等待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簡稱三中全會)解決﹔武漢拒絕,高呼"提高黨權""反對軍事獨裁" "打倒新軍閥",公開反蔣,一九二七年二月,經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闿調停,中央黨部及國民政府終於遷鄂,反蔣運動益為激烈,革命軍總政治部主席鄧演達為主要領導人。三月,三中全會在漢口舉行,重要決議,一為統一黨的領導機構,廢除中央執行委員會黨務委員會、政治委員會、軍事委員會主席,更換組織部長,奪去了蔣在黨內的職務,並削減革命軍總司令的權力。二為統一革命勢力,由國共兩黨聯席會議討論合作辦法,共同指導民眾運動,共同負擔政治責任,國民黨派代表參加共產國際會議,推翻了去年整理黨務案,正式承認中共的對等地位與共產國際的領導。從此黨政要津悉為左派與中共人士所據,一切聽命於鮑羅廷。



  蔣在這幕斗爭中,處於劣勢,原因是武漢有蘇俄為奧援,因而蔣亦不得不覓尋外力支持,日本為其主要目標。一九二七年一月,由通曉日本情形,與蔣私誼至篤的黃郛、戴傳賢分別進行。黃郛代蔣向漢口日本總領事致意,盼彼此避免沖突,戴傳賢在東京盤桓月餘,屢晤外務省官員,使命似尤重要。日本首相若(左木右規)、外相幣原表示對華貫徹不干涉政策,尊重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促進中日邦交鞏固與經濟合作,同情並協助中國人民達到正大願望,對於中國現局,抱忍耐態度。



  ----------



  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九人,包括左派汪兆銘、顧孟余、陳公博、徐謙,中共譚平山、吳玉章。吳玉章兼代組織部長,顧孟余兼宣傳部長,陳公博兼工人部長,鄧演達兼農民部長。政治委員會委員十五人,左派佔八人,中共佔三人。軍事委員會主席團七人,左派佔五人。國民政府主席團為汪兆銘、譚延闿、徐謙等,中共譚平山長農政部,蘇兆征長勞工部。



  財政更是成敗所繫。出師之時,軍餉至為艱難,曾發行公債一千萬元,而認購者寥寥。克復江西後,得上海中國銀行張嘉璈之助,借得五十萬元,始克進兵長江下游,白崇禧、何應欽分自江西、福建攻取浙江、上海,程潛、李宗仁沿江東下,攻取南京。



  時北方實力最強的軍閥為據有北京,號稱安國軍總司令的張作霖,附之者為盤據山東、直隸的張宗昌及兵敗來歸的孫傳芳。吳佩孚雖不肯低頭,然已無足輕重。張作霖命張宗昌軍防守安徽、江蘇,孫傳芳軍防守浙江。二月十八日,革命軍佔領杭州,直趨上海,工人起而響應,張宗昌軍敗走。三月二十二日,白崇禧佔領上海,二十三日,程潛佔領南京。



  漢口、九江英租界事件發生後,駛集長江及中國沿海的外國軍艦多達一百七十餘艘,半數屬於英國。沿江各地外僑紛向上海撤退,集中上海的英國陸軍約一萬餘人,形勢十分緊張。革命軍佔有南京的次日(三月二十四日),英、美、日領事館及外國教堂、學校、醫院、商店、住宅被劫,金陵大學副校長美人文懷恩(John E. Williams),及英人二名,法、意傳教士各一人被殺,英國領事受傷,長江英、美軍艦向城內發炮,中國兵民死傷三十餘人,是為南京事件。據雲,發縱指使者為鮑羅廷及首先進入南京的第六軍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中共黨員林祖涵,目的在擴大各國與革命軍的沖突,破壞蔣中正的聲譽,使其窮於應付。証以莫斯科事前對蘇俄駐北京武官的訓令,似屬可能。訓令說﹔"現時應全力注意增長中國革命的民族性質……擴大利用漢口各種事件及英國對於各該事件的態度,設定一切方法,激動國民群眾排斥外人。…… 為引起各國之干涉,應貫徹到底,不惜任何方法,甚至搶掠及慘殺,亦可實行。遇有與歐洲軍隊沖突時,更應利用此種機會,實行激動。"又說:"實行此種之排外運動時,保持各國間的不調協,頗為重要。日本能於最短期間派多量軍隊來華,故令日本與各國隔離,尤為特別重要。為達到此種目的起見,於一切運動之中必須嚴加監視,務使日本僑民無被害之人。……本件抄本迅速分送各分部及指導人員。" 所以南京的日本人受害最輕。



  ----------



  四個月來,上海工人有過三次暴動,第一次在一九二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即浙江省長夏超對孫傳芳獨立之時。第二次在一九二七年二月十九日,即革命軍佔領杭州之時。第三次在三月二十一日,即革命軍進至上海近郊之時。工人奪取警察武器,襲擊張宗昌軍。國民黨鈕永建、中共周恩來、李立三、趙世炎、陳延年等為策劃人。

三、清黨與南京、武漢的對立


  爭奪上海的控制權,為蔣與鮑羅廷、中共決裂的近因。蔣於三月二十六日抵上海,以白崇禧為衛戍司令。中共自行組織上海市民政府,武漢不准蔣過問上海外交財政。盛傳工人糾察隊准備強行進人租界,第一軍復有不穩消息,武漢聲言如有任意解散工人糾察隊看,以反革命論。蔣向新聞記者聲明,對於南京事件,願負責任,徹查處理,保証不以任何武力或群眾暴動改變租界地位。國民政府將以和平協商方法,獲致國際上的平等地位。凡以友好對中國的國家,皆願與之合作。國際間對於蔣的表示,反應頗為良好,日本外相幣原面告美國駐日大使,相信蔣堅決反對排外行動,南京事件為激烈分子煽動所致。上海金融界的協助,關係尤大,先後借款及發行國庫券、公債一億三千餘萬元,中心人物為中國銀行的張嘉璈、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陳輝德、四行聯合儲備庫的錢永銘、浙江實業銀行的李銘。張、陳均江蘇籍,錢、李均浙江籍,人稱為江浙財閥。

  三月二十八日,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吳敬恆、蔡元培、張人杰、李煜瀛在上海提出護黨救國案。四月二日,正式議決對中共首要採取非常緊急處理,實行清除黨內的中共分子。去年九月起,中共及國民黨左派已展開了"迎汪(兆銘)復職"運動。四月一日,汪由法國經莫斯科抵滬,三日,與蔣會晤,五日,與陳獨秀聯名發表告國共黨員書,勸立即拋棄相互懷疑,事事開誠協商進行。復與蔣商定,於四月十五日在南京召開中央執行委員、監察委員會議。先由汪通知陳獨秀,停止中共活動,暫不承認武漢命令,上海工人糾察隊須服從蔣的指揮。武漢則命蔣尅日前往南京,未得政府命令前,不得發表外交意見,改任為第一集團軍總司令,以馮玉祥為第二集團軍總司令,解除了他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務。汪欲乘機制蔣,當日秘密前往武漢。四月九日,中央監察委員會通電斥詆武漢中央聯席會議的種種謬舉,蔣亦責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破壞革命陣線,即日入駐南京,開始逮捕江蘇省黨部的中共委員。

  四月十二日,上海駐軍強制收繳工人糾察隊武器,工人死傷三百餘,幫會出力不少。其他各地亦採相同行動,而以廣州最為嚴厲。十八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胡漢民任主席,通緝鮑羅廷及中共首要一百九十餘人,但始終未處分武漢的國民黨人,對於蘇俄仍然表示友好,對於西山會議派仍然抵制,處處留有餘地。蘇俄及武漢的態度,至為決絕,共產國際詆蔣為叛徒、帝國主義匪幫的同盟、革命國民黨的敵人、工人階級的敵人。武漢開除蔣的黨籍,免去本兼各職,下令討伐。

  就轄區言,南京有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六省,四川、貴州、雲南亦奉號令。武漢僅有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為南京勢力所包圍。以兵力言,擁護南京的有長江下游的第一、第七軍,及廣東的第四(半數)、第五軍,廣西的第十五軍,合新附各軍,約十五萬人,川、黔、滇軍尚不在內。擁護武漢的為第二、第三、第四(半數)、第六、第八軍,合擴編各軍,約十二萬人。物力方面,武漢亦不及南京,江、浙、廣東為富庶之區,上海、廣州為國際商埠,武漢位於內地,易受封鎖。加以蔣的聲望已著,有其號召力量,一般心理認為蔣之所在,即國民政府所在,多視南京政府為正統。

  國際形勢於武漢亦殊為不利。陳友仁對日本雖加意聯絡,四月三日,漢口日本水兵忽與華人沖突,華人死十名,傷八十名,日人死二名,日本水兵登陸,僑民撤退,情勢險惡。十一日,英、美、日、法、意五國為南京事件,要求處罰負責指揮官及所有關係人,由總司令書面道歉,賠償損失,如無滿意答覆,將採適當手段。汪兆銘大感恐慌,說是反帝國運動太過,列強已結為聯合陣線。十四日,陳友仁照覆,允共同調查,並盼日本勿參加各國行動。二十二日,日本新首相田中義一聲稱,對中共引起的影響不能不問。五月九日,英國外務大臣張伯倫演說,謂造成南京事件的共產黨已受到中國自己的處罰(指清黨),武漢政府已失去統治地位,英國對南京政府決採取緩和政策。十七日,英國駐武漢代表責武漢政府未能實踐緩和反英運動諾言,離漢口返北京。二十日,田中令駐華日使對南京政府的反共行動予以道義支持,相信蔣中正為收拾中國的唯一人物。

  ----------

  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在上海下級社會勢力頗大,組織工人聯合會與中共領導的總工會對抗。四月十一日,杜月笙誘殺工會委員長汪壽華,十二日凌晨,反共工人先向糾察隊進攻,軍隊繼之。此上海警備司令楊虎及陳群之逮捕中共首要,多得黃等之力。


  四月十四日,陳友仁分別駁覆,並要求取消不平等條約。日、美不贊成聯合行動,英國一時無能為力,惟有觀望等待。


  自西山會議以來,國民黨已分為二,清黨後再分為三。同時中國全局亦成鼎立之勢,南京、武漢之外,有張作霖控制的北京政府。一九二七年三月,張為阻止革命軍北進,乘吳佩孚之危,派兵入豫,佔領開封、鄭州,吳落荒南走,遁入四川。對於蘇俄,張作霖恨之入骨,一九二六年九月,已將蘇俄大使加拉罕逼走。一九二七年四月六日,得公使團默許,搜查蘇俄大使館,獲得蘇俄與國民軍、國民黨、中共有關的大批文書,拘捕匿避於蘇俄大使館內的中共國民黨黨員李大釗等六十餘人。 蘇俄指英國為主要教唆者,北京政府為帝國主義者的工具,武漢亦同聲斥責。


  武漢為沖破包圍,防御張作霖進攻,及與西北的馮玉祥取得聯繫,以便接近蘇俄,進而攻奪北京,對南京施以反包圍,決繼續北伐,進兵河南。南京似窺悉武漢方面的意圖,為對抗防范,並肅清長江北岸之敵,亦分路北進。五月,武漢北伐軍唐生智、張發奎部屢破奉軍。奉軍因受山西閻錫山的威脅,退往黃河以北。六月初,武漢北伐軍與馮玉祥會師鄭州。同時南京北伐軍擊敗張宗昌、孫傳芳,佔領徐州。



  ----------


  四月二十八日,李大釗等男女二十人被處絞刑,十四人判徒刑。


  共產國際加派的駐武漢代表魯易(M. N. Roy)主張南下,奪回廣州,鮑羅廷主張北上,以聯馮玉祥。斯大林批准了鮑羅廷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