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0月20日星期六

庫斯克: 通識導賞 - 歐盟 和平獎當之無愧?




本屆諾貝爾和平獎由歐盟獲得,全球輿論讚彈不一,不過肯定的是,這個結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根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頒發和平獎予歐盟的原因是因為其

「在過去六十年中為促進歐洲的和平與和解、民主與人權作出了貢獻」。

和平的最大貢獻?

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評選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宗旨是「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後來,符合這個準則的組織也包括在內。

依照這個準則,歐盟是否實至名歸?

促進民族團結友好 歐盟之內不同民族經濟、文化、人口流動頻繁,民族之間的衝突減少,兩次世界大戰陰影消除。

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 歐盟各國關係不再緊張,能夠減少國防開支。

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 歐盟在中東和非洲多個地區進行維持和平行動。歐盟在多個和平會議中扮演不同程度的角色,例如南斯拉夫、利比亞等國家的和平會議。(歐盟維和任務簡介﹕www.consilium.europa.eu

反對的意見認為,自金融海嘯之後,希臘、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出現債務危機,這些國家極端主義抬頭,矛頭指向主導歐盟的法德兩國,而法德兩國國民亦開始認為出現危機的國家金融紀律鬆弛,才導致債務危機,成了他們的負累。如此民族矛盾重燃,歐盟難辭其咎。

潛台詞﹕給成員國支持?

有論指諾貝爾獎委員會把和平獎授予歐盟,除了肯定歐盟維護歐洲和平、民主和人權的角色,也是給予近年飽受經濟問題及成員國離心問題困擾的歐盟支持。始終諾貝爾獎有其國際認受性,把和平獎頒予歐盟,提醒歐洲人民歐盟過去幾十年在促進和平、民主、人權等核心價值上的角色,在政治公關上或多或少會有正面效果。

歐洲怎麼說?

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Herman Van Rompuy)﹕

「由於歐盟的努力,我們創造了和平,所以歐盟是歷史上最大的和平締造者。」

德國總理默克爾﹕

「諾貝爾獎委員會給歐盟這一榮譽,既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責任。對我個人而言也是如此。我們必須不辭辛苦、毫不懈怠,繼續為和平、民主和自由而奮鬥。」

法國總統奧朗德﹕

「每個歐洲人都能從這個獎項中感受到作為歐盟一員的自豪之情。這個獎項同時也意味着,歐洲的責任較之以往更大了。」

一名駐布魯塞爾的記者的twitter

「請注意,歐盟沒有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英國獨立黨國會議員法拉吉(Nigel Farage)﹕

「挪威人表現出幽默感。歐盟可能帶來了和平,但肯定沒創造繁榮。歐盟讓數百萬人捱餓和失業,還導致南北歐之間出現巨大敵意。」

英國保守黨國會議員、歐洲議會議員卡拉南(Martin Callanan)﹕

「如果在20年前歐盟獲頒和平獎,雖然有點阿諛奉承的味道,但應該比現在更說得過去……在頒獎給歐盟之後,諾貝爾委員會已經貶低了其他應該得獎者的傑出貢獻。」

諾貝爾獎委員會﹕

「自1945年起,德法兩國建立了互信關係,由歷史上的敵人變成緊密伙伴。

1980年代末,柏林圍牆倒下,歐盟讓中歐和東歐國家加入,令東西分隔結束、民主制度得以在這些國家鞏固,國與國之間可能的衝突問題解決。

1990年代,讓克羅地亞加入,到後來容許塞爾維亞得到加入的候選資格,促進巴爾幹地區的和解。

在過去十年,土耳其有可能加入歐盟,促進了當地的民主及人權發展。

歐盟處於經濟困難時期,社會不穩問題嚴重。不過,委員會希望集中於歐盟的主要成果﹕爭取和平與和解,以及民主與人權。歐盟把歐洲由戰爭的大陸轉化為和平的大陸。

歐盟的工作代表了『國家之間的友愛』,也符合了諾貝爾遺囑上和平獎的『和平會議』標準。」(#節錄自諾貝爾獎官方網站:www.nobelprize.org

歐盟是?

歐盟全名是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縮寫為EU),成立於1993年,現有27個會員國。歐盟是世界上第一大經濟實體,在貿易、農業、金融等方面趨近於一個統一的聯邦國家,而在內政、國防、外交等其他方面則類似一個獨立國家所組成的同盟。整體而言,歐盟的政治體制可被視為一個邦聯(confederation)。

歐盟簡史

1952年﹕西歐六國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縮寫為ECSC)。

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縮寫為EEC)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uropean Atomic Energy Community,簡稱EAEC)成立。

1967年﹕《布魯塞爾條約》生效,歐洲部長理事會和歐洲委員會成立。

1993年﹕《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又稱《馬城條約》)生效,歐盟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改名為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ies,縮寫為EC)。

1999年﹕歐元開始使用。

2009年﹕《里斯本條約》生效,取代以往歐盟憲法條約,並確立歐盟的國際法人地位。

其他組織得獎者

1963年﹕國際紅十字會

1977年﹕國際特赦組織

1988年﹕聯合國維和部隊

1999年﹕無國界醫生

2001年﹕聯合國

2005年﹕國際原子能機構

2006年﹕孟加拉鄉村銀行

2007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最具爭議和平獎得主

美國總統奧巴馬上任不久便獲頒2009年的和平獎,這是多年來最受非議的和平獎結果,因為當時他上任時間不長,沒有明顯促進和平的功績。相對而言,歐盟得獎的爭議較小。

另外,聯合國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也曾受到類似對歐盟的非議。畢竟作為一個國與國之間的機構,其往績不會像一般非政府組織般無可攻擊。

延伸問題﹕

歐盟自成立至今有什麼建樹?

歐盟及其成員國之間如何分配國家權力?

歐洲各國支持及反對歐盟的陣營分別持什麼理據?

近年歐元區多個國家出現經濟危機,其背景原因是什麼?歐元區各國如何處理?

歐盟模式有沒有可能在其他地區出現?為什麼?

歐盟促進成員國之間的了解,抑或加劇了種族、宗教、文化和政治實體之間的衝突?

通識相關議題關鍵詞﹕

全球化、金融海嘯、歐盟、北約、歐債危機、歐豬五國(PIGS)、國際組織、市場一體化、公投、邦聯

讚好

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在歐洲爆發,歐盟及其前身把曾經多次交戰的歐洲國家(尤其是德、法)的經濟利益連繫在一起,促進了歐洲大陸的和平。

鐵幕崩潰,東歐國家紛紛加入歐盟,令冷戰時期東西歐對峙局面不再。

歐洲共同市場帶來了更多貿易活動,在金融海嘯之前,一直為成員國帶來了繁榮。

批評

歐洲多國出現債務危機、受影響國家人民生活水平倒退、歐元區團結岌岌可危之際,頒發和平獎給歐盟帶來更大的反感。

歐洲經濟危機令歐洲多國極端主義再次抬頭、接連發生暴動,歐盟獲得和平獎的處境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