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0月17日星期三

陶傑: 中國文學之悲




不論多優美的文學,如果想奪諾貝爾文學獎,須有點Market Sense,即市場觸覺。一本小說,可否譯成諾貝爾評委看得懂而又有共鳴的文字,就是Market Sense

中國的詩聖杜甫,即使今日復生,憑杜詩全卷,也不會得諾貝爾文學獎,因為杜甫詩不可以翻譯(Not Translatable)。

譬如杜甫詠懷古蹟:「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杜甫乘船遊三峽,奔向荊門,看見王昭君從前的故居,因起感慨。

杜甫這首詩有典故:昭君出塞,嫁給匈奴人,那一點歷史的荒涼感,只有中國人或東方人讀來才明白。三峽是一片獨特的風景,有豐富的人文意義,這一點感覺,在字面以外,像「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一樣,故國悲愴,是時間的堆叠和漬染而來,屬於不可翻譯,瑞典的評委,再讀十個英譯本,也無法領略杜詩之偉大。

即使這第一句:「群山萬壑赴荊門」,有含蓄的中文修辭學。一般人都說「千山萬壑」,氣魄豈不更大?但杜甫不用「千山」,而用「群山」,千山萬壑,在字面上一座山,配領十座壑,山只像一個排長,體積和氣勢反而小了。但是「群山萬壑」,「群山」只是幾座,一座山,配幾千壑,「山」至少是師長一級,這樣的氣勢,就大了。

「群山萬壑」和「千山萬壑」的意境明顯有高下之分,杜甫詩怎樣譯?一譯成西洋文字,全部打了折扣,所以中國文學的精品,必得不到諾貝爾文學獎。

杜甫詩也有所謂「人文關懷」的「普世價值」,但杜詩裏這一部份,如「三吏三別」,反而是最平庸的,秋興八首,詠懷古蹟五首,境界高絕,貫透時空生死和陰陽宇宙,但不可以翻譯舉世共享。中國的文學家與什麼諾貝爾天生沒有緣份,而且,中國文學的精品味,漸漸連現代的中國人也不會欣賞了,又能怪西方只愛豐乳肥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