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業率攀升﹑產業空洞化的嚴峻形勢下,日本中小企業所特有的國寶級「工匠技術」轉移海外,削弱本土製造業優勢,有損國家競爭力。但日本中小企業都清醒看到,放眼今後,向海外發展的抉擇絕對必須。
日本龍年迎來不吉祥的「開門紅」,三十一年來首次出現貿易逆差赤字。財務省公布最新數據顯示,去年出口額較前年減少百分之二點七,進口額則增加百分之十二,貿易收支由此出現了二萬四千九百多億日圓(約合二百億美元)赤字。這也是自一九八零年以來作為出口超級大國的日本首次顯現貿易逆差拐點,如果日圓持續保持升值強勢和全球需求疲軟,今後幾年日本貿易仍將持續逆差,令日本經濟復甦雪上添霜。
全球最強力的出口引擎之一出現了動力衰退。作為全球最強製造業大國的「日本製造」危機的進一步顯現,這不僅刺激了日本大企業加快向海外轉移生產的步伐,也催生了日本中小企業向海外尋求生機以圖擺脫困境。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和日圓升值的不堪重負中,日本有五分之一的中小企業開始打破固守本土的經營觀念,尋求產業外移,試圖在日圓急劇升值、銷售萎縮的痛苦中殺出一條新的生路,以確保自身特有的「工匠」技術不因企業破產而消失。
長期來一直為日本大企業提供半導體零部件的東京大田區井上製作所,是一家「老字號」的金屬品加工企業。面對大企業訂貨商生產外移而向其提出部品降價要求,井上製作所陷入了赤字經營的困境。經過苦澀的選擇,井上製作所的兩代經營者最終決定將其「生產老舖」外移海外。該公司專務井上健太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們雖然擁有比台灣、韓國的零部件廠商更好的質量與技術,但在國內生產成本上難以競爭。為了解決降低成本的問題,只能考慮把工廠移往海外。」
對製造立國的日本來說,中小企業是其經濟發展的基石之一,也是日本製造優質產品之根,而工匠技藝更是該製造王國的「國寶」。幾十年來,日本憑藉以中小企業為基礎的強大製造能力和出口導向貿易政策,向全球市場大量出口了汽車、消費電子產品、白色家電和半導體器件。在馳名海內外的豐田汽車、索尼電子、松下電器乃至日本自造的飛機、衛星火箭等優質品牌背後,都有日本中小企業不可或缺﹑特殊而獨特的貢獻。日本經濟產業省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有四成以上的日本大企業認為「中小企業對其生產體制的支持不可缺少」。
在日本製造業每年創造的附加價值中,中小企業所佔的比例高達百分之四十七,幾乎與大企業所創造的五十三萬億日圓平起平坐。去年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後,因一批中小企業受損停產,造成了零部件供應鏈的斷裂,結果僅以日本汽車業為例,就直接導致日本各大汽車廠商國內生產同月減產高達六成,歐美等海外工廠一度「無米之炊」而停產。
在日本大企業紛紛開足馬力向海外轉移高新技術中,又一波中小企業尋求外移的浪潮接踵而至,這令日本經濟產業界深感憂慮,疾呼這將令製造立國的日本產業更加「空洞化」,失業率惡化,特別是中小企業所特有的「工匠技術」更有可能因此而流失海外,削弱日本在製造業上所擁有的獨到技術或加工能力的優勢,因而更加難以與新興國家進行產品競爭、技術競爭和經濟競爭。
據日本中小企業廳統計,目前日本共有中小企業四百一十九萬八千多家,佔日本企業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九點七,其就業人數約佔企業從業人員總數的七成。雖然日本中小企業的員工數大多只有數十人,但卻各自擁有身懷絕技的技術工匠,善於以無法模擬的精密技術與獨特手工技術,把各類產品做精、做細、做專和做深,成為日本製造技術挑戰不可能的「國寶」,因而也被喻為這個製造大國的技術「底力」和原動力。日本中小企業不搞競爭,不搞小而全,強調各揚所長和技術分工,專注於「不求第一,但求唯一」,形成有序的垂直或水平分工,因而成為日本各大企業優質零部件的最強最好供應商,奠定了日本製造大國的基礎。
日本中小企業憑藉獨自的工匠技術成為日本優質品牌的「神髓」,確實名不虛傳。東京大田區集中了近五千家支萦著日本製造業的中小企業,其精密板金、切削研磨等機械五金加工也是由三菱重工、日立精機和佳能等大企業帶動發展起來的。日本自主研發的H2型運載火箭的尖端部分和日本新幹線流線型車輛的前端部品,就是該區名為北島絞製作所這家只有二十人的小企業生產出來的。全球齒垢清潔器的七成市場,也由大田區一家二十三人的小企業所壟斷。日本與歐美大企業在產品設計試製中遭遇到任何工藝上的難題,均可以在這個「工匠集落」中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日本中小企業專深精細的工匠之寶遍布全國。琦玉縣入間市的入曾精密是一家「街道小工廠」,但卻以超細微加工收到訂貨製作了賽車和人造衛星用的精密零件。東京的三鷹光器以可用於腦神經外科的手術顯微鏡發揮小企業最尖端的技術力量,並在美國擁有了百分之七十的市場佔有率。
在日圓持續升值和海外企業激烈競爭中,原來依託日本企業配套提供零部件的一大批中小企業在大企業生產外移後要求削減單價等成本價格大戰中日益陷入困境,為了生存和發展,這些中小企業不得不邁出向海外轉移的步子。坐落在神奈川縣的秦野精密雖然只有一百五十人,卻以擁有獨特的工匠技術,能確保千分之一產品精度而成為日本汽車特殊零部件的供應商。但為了應對消減成本,該廠於前年開始將部分生產轉移到了泰國,去年又在印度設立了新工廠。為確保產品質量,該廠一方面派出高級技師保駕護航,另一方面只好培養當地人才。面對企業特殊技術可能流失海外,該公司社長桠肋忠夫說,為了企業生存與競爭,這是必然選擇。雖然有些無可奈何、有些苦澀,但中小企業先得生存才有可能謀求發展。以自己執著努力研發出六軸重物複合機器人的株式會社Line works在日本訂單減少、成本高昂的困難中,選擇了在中國江蘇開設新工廠,實現了向海外發展。社長田村修二說:「看到國內需求每況愈下,為了今後,向海外發展絕對是必須的出路。」
主管中日經貿的中國駐日使館公使呂克儉在接受亞洲週刊採訪時說,在美國經濟低迷不穩,歐債危機席捲全球,給世界經濟帶來不確定因素中,日本除了遭到巨大災害外,還遇到電力不足、日圓大幅升值等困難,但就是在這樣嚴峻複雜的形勢下,去年日本企業對華實際投資仍達到了五十六億美元,同比增長百分之五十六。這說明中國經濟發展與改革開放繼續促進了市場需求,給中日帶來許多商機。
推進合作轉型升級
呂克儉認為,在新的一年裏,中日雙方如果能堅持「與時俱進」並「順勢而為」,就能不斷提高合作水平,發現並找到很多新的亮點。兩國可以在災後重建、節能環保等更高層次領域裏展開合作,推進兩國經濟合作的轉型與升級。呂克儉透露,今年五月,中國將在北京首次舉辦「中國北京服務貿易交易會」,內容涵蓋金融、旅遊、電子物流、醫療衛生、保險等十二大領域,這也是將中日經貿從貨物貿易推進提升拓展至服務貿易的重大舉措,對日本企業和經濟界來說,也是一個順勢而為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