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行政長官梁振英、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還是發展局局長陳茂波這三位主導香港發展和土地應用的「三巨頭」,兩周以來都指爭議甚大的新界東北發展只是「傳統新市鎮」,還一再聲言發展區和開放邊境無關。
然而,從諮詢文件圖則看,當局毫不忌諱直指發展區支援落馬洲河套區發展;而政府「御用智庫」智經中心五年前的報告,又直言河套發展是容許內地人自出自入,是建立深港同城化的試點。到官方的《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又刻意提香港須繼續國際化,背後理念原來和深圳規劃相呼應。而深圳規劃又露骨地表明深圳發展成「大深圳市」,「理想範圍不僅是深圳市」,似乎三大證據已表明新界東北發展,是深港同城化,建立特區中特區的第一步!而當梁特首未上任時,更表明容
許內地人自由進出的不只河套,而是比它大28倍的邊境禁區,看來港人還是及早面對深港一體、邊境模糊的「預製事實」吧。
老紀一連數天揭穿東北新發展區真面目,昨天已點出三大新發展區的前世今生,一是似乎計劃呼應董朝「規劃」,二則現時新發展區並非以往建設的新市鎮,只是如數碼港和科學園等新概念地區相類似。而今天老紀以正視聽,點出新發展區的「真身」──邊境開放區的「前哨站」。
上周日,新界東北發展諮詢論壇中,常常貌似正言厲色的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一如以往的斬釘截鐵指稱:「現在說的是『新界東北』,不是邊境,是兩個不同概念!」不過,正如由劏房事件,到最近論及原「區」安置一樣,陳局長所說的,和大家所想的,相差甚遠。在新界東北發展第三期的諮詢文件中,其中第八頁所示的城市設計框架圖,正正顯示古洞北發展區存在「支援落馬洲河套區發展的研究發展區」,如【圖1】所見,那些範圍一點不小,和區內「政府設施區」、「都會核心區」面積相若,比「社區設施區」還要大,可見這「支援河套區」是組成新發展區不可少的一部分。
所謂「落馬洲河套區」【圖2】,即是現時屬邊境區域,土地原屬深圳「華界」,但90年代末深港兩地政府進行治理河道工程,新舊河道形成曲流區域,撥歸當時港英政府管理。然而20年來,這片約100公頃的 土地都是禁區,地段雖在元朗和北區之間,但從來沒有劃歸予任何行政區域。直到07/08年度《施政報告》,前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宣布,港深兩地共同開發這片 土地,更劃為十大建設之一。
所以不難理解,新發展區為河套區而建,而河套區本來就是深圳土地,只是提早歸香港管理。但正如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老紀認為更沒有無緣無故的土地!而這幅100公頃的土地,就是「深港同城化」的試點,更是「特區中的特區」試點。老紀所言並非
無的放矢,更可找出三大證據以茲證明。
首先,被視為曾蔭權「御用智庫」(當然亦可理解為「放風」工具)的智經研究中心,早在2007年8月 就發表一份《建構港深都會研究報告》,當中第97頁就建議成立「河套發展管理局」,董事局內香港及深圳各佔50%股份,負責管理河套區。報告言明成立該局的總體思路(用詞相當內地化,香港人一般稱「主旨」):「充分發揮河套地區的特殊地理優勢和功能,建成『特區中的特區』,令河套地區成為『港深都會』的示
範區。」
而區內具體運作,就是「率先進行兩地人員自由流動的探索」,容許深圳或內地人員自由進出或「簡單進出」該地,而該地仍是以香港法律和制度管理。不過,切勿以為這區仍是以香港為主導,因為報告表明由於從深圳步行入河套區只需15分鐘,而由中環乘車到河套區需要50分鐘(如此比較,相當 不合),所以深圳人員進入的河套區是通道而非口岸,故只需身份證件即可。這種既非體現「一國」,也模糊了「兩制」的做法,報告卻毫不掩飾表示「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在於兩地探索和創新一種新的規劃和合作的模式,為建構『港深都會』破題。」
紐倫港「帶挈」深圳國際化
如果以為智經報告只是「說說」而已,恐怕低估了「御用智庫」的威力。因為兩個月後,即2007年10月,規劃署就公布《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這正正是老紀提出第二項證據。在這份文件中,對香港形勢分析,劈頭第一句就是指香港回歸,對香港長期發展「有潛在影響」。然後不過三段,已開始陳列中國加入世貿後經濟發展,其後再用四段闡釋中國對香港的經濟影響,最後指香港已納入「十一五規劃」,「為香港未來角色的前景帶來新思維」,似乎已為報告的論點留下注
腳。果然,報告在第五章已提及「國家層面」,當中提及深圳會加強和香港合作,建立「深港合作圈」,而在結語部分,更指「我們須要確保香港能保持『國際化』,即需要不斷求進──不只是宣傳口號,而是付諸實際行動,充當可持續發展的先驅」。各位讀者看到此,會否非常詫異?香港早已被國際知名雜誌《時代雜誌》評為和紐約、倫敦齊名的「紐倫港」,香港更辦過世貿部長級會議、財富論壇,甚至出了位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究竟香港哪一處不夠「國際化」?
答案原來在深圳尋!早於《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和智經《建構港深都會研究報告》發表前一年,即2006年中,深圳通過《深圳2030城市發展策略》,當中第二點就提及「與香港共建國際都會」。
所謂「共建國際都會」【圖3】,具體方法是在區域發展中「與香港形成同城化發展態勢」,包括「加強與香港在高端製造業、現代服務業以及其他領域的合作,形成『同城化』發展態勢。依託深圳與內地的聯繫優勢和香港的對外聯繫優勢,堅持不懈地走向國際市場,不斷提升深圳的國際影響力」。簡單而言,就是由香港這個
「國際化」的兄弟,扶深圳一把,提升到「國際城市」級數。
更值得留意的是,據中國市規劃研究院深圳分院的分析,提出2030年深圳中心應「可能西移到寶安」,負責的中國城市規劃院副院長李迅認為,從包括上海、東京、香港、新加坡、美國的曼哈頓等國際大城市經驗看,「都是在做海邊的文章」。
但深圳市政府不理這項分析,在諮詢文件堅持以鄰近香港的福田和羅湖為核心,「中心區的範圍還會繼續擴大,而且中心地位不斷強化,它的理想範圍不僅是深圳市」。只要閣下對香港地形稍為認識,相信不難想像從羅湖和福田擴大的「大深圳市」,範圍必然進佔包括河套區在內香港特區,以致今天所談及的新界東北新發展
區。
看到這裏,假如閣下對深港同城發展速度之迫在眉睫有所驚異,那恐怕回想特首所言,閣下更會懷疑他是否真的急港人所急。CY在尚未上任時 接受傳媒訪問,已直言要把現時達28平方公里,即2800公頃的邊境禁區地帶,變成「特區中特區」。他所指的地區更加遼闊,較智經《建構港深都會研究報告》中只提及開放「河套區」予內地人自出自入更加積極。他直言香港邊境地區是整個珠江三角洲中心,「我提的政策特色是什麼?就是內地居民進入這個邊境禁區免簽證……他們可以免簽證使用香港種種服務」。此時此刻,即使多麼不願意,港深同城化已是寫在牆上的議題,而政府口中的「傳統新市鎮發展」,恐怕只是這項對港人爭議甚大的計劃上的「遮羞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