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9月28日星期五

李怡: 公眾的信 是一個有效政府的基礎




本文標題,是美國前總統甘迺迪的名言。這句話從反面來說,就是得不到公眾信任的政府,實際上已失去了執政的基礎,而這正是當前梁政府的處境。梁特說甚麼政策「一項成熟推一項」根本是廢話,得不到公眾信任的政府,推任何政策都會受質疑,是不可能成熟的。

前幾天,林鄭月娥上京,她引述港澳辦主任王光亞的話,說注意到政府上任三個月來面對不少困難。開展國教委員會主席胡紅玉宣佈國教科的課程指引已「失效」,至於是否「撤回」則可以「各自表述」,但學民思潮和反國教家長關注組卻不「收貨」,認為政府不肯講「撤回」顯示態度閃縮,換句話說,儘管政府讓了一大步,公眾對政府仍然存疑。林鄭前天說,新政府上台以來,民望低迷,政府執行力備受質疑。她就新界東北發展規劃,說過去出席立法會相關會議,直至今年六月,「差不多沒有人投訴規劃」,對現在受這麼大的阻力感到不甘心。其實,從六月至今,民意在梁特上台後有這麼大的轉變,正顯示梁政府得不到公眾信任,因而推行同一項政策就變得困難重重。設想彭定康時代要發展一個新市鎮,會掀起這麼大的風波嗎?當然,那時也不會強推甚麼中港融合。

對政府不信任,是從梁振英被揭發僭建開始的,然後是梁振英、陳茂波、吳克儉、林鄭月娥等梁班子的主要角色的一連串的語言偽術,而且至今仍在不停演練。比如發展新界東北,過去政府的三個正式諮詢文件都提到有深港融合的目標,現在高官卻硬說這種說法是「無中生有」。梁振英的僭建說要找專業人士調查,已查了幾個月;陳茂波謊稱沒有經營劏房和其後關於板間房不是劏房的詭辯,仍欠公眾一個解釋。二人都像是要讓時間把謊言冲刷了事。林鄭的不斷護短和滅火也在消耗公眾對她的信任。

梁班子和北京都意識到施政的困難,但並沒有切實認清楚困難的原因何在。他們或以為可以像大陸社會那樣,只要推些利民措施,市民嚐到些甜頭,民望就會上升。事實上絕非如此。大陸是一個封閉社會,沒有獨立媒體和言論自由,也沒有法治的保障,老百姓處於無權狀態,政府得不到公眾信任仍然可以照樣施政。但香港是文明社會,有獨立輿論,有民選議員(儘管不是佔多數),有法律保障。因此政府嚴重缺乏公眾信任就失去有效執政的基礎。

甚麼是信任呢?德國社會學家Niklas Luhmann19271998)的定義是:「信任是為了簡化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係」。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互信,許多事情都要懷疑對方的動機,合作關係要設置重重防火牆,就複雜到難以運作了。至於公眾對一個政府的信任,則基於三個因素:誠實、能力和價值觀的相似性(value similarity)。其中,最重要的是誠實。如果梁振英一早站出來,誠懇地承認家有僭建,自己企圖隱瞞是犯有不可饒恕的過錯,如果陳茂波對待劏房也如此回應,只要真正有悔意,公眾是會原諒他們的。如果林鄭坦承政府過去確實有以發展東北促進深港融合之意,並且當時也確實認為這是香港的出路,現在在市民反對聲中願作調整,輿論和市民相信都會接受。但明顯的不誠實,讓整個班子變得不可信任了。

早前,梁班子有羅范等人把施政艱難歸咎於媒體的挑剔。梁振英就選舉呈請提出中央任命後香港法庭無權處理的訴訟。前天,林鄭將施政不暢諉過於申訴專員和廉政公署這些監察機構。這些動作,都顯示他們與市民的自由、法治的核心價值觀的相似性有了區隔,進一步削弱公眾對梁政府的信任。

至於能力,市民原來相信梁振英是有些能力的。現在連范太都公開質疑他的能力,可見公眾對梁班子的能力信任度也失去了。

公眾信任是執政的基礎,不僅是西方的政治哲學,而且是中國古已有之的說法。孔子說:「民無信不立」,意思是:不能取信於民,管治者是站不起來的。

在公眾中建立信任很難,但要毀掉信任就太容易了。梁班子不斷自毀公眾的信任,他們還怎麼能站起來呢?

左右大局 - 2012-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