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釣魚島爭端中日劍拔弩張之際,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昨天交接入列。由於「遼寧」號主要任務是進行訓練與科研,對中國來說,首艘航母服役的意義,更多在於標誌中國海軍邁向遠洋發展一個新階段;在海洋發展戰略上,增強維護海洋權益的能力。
隨着《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一九九四年正式生效,協議所建構包含領海、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和國際海底等一系列制度,形成一個通過國際制度對海洋權益進行正當分配的框架。海洋資源作為人類生存、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持系統,戰略重要性也日益突出。
中國是一個海陸大國,如何通過國際制度和海軍力量維護海洋權益,並應對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戰略重要性與日俱增。
很明顯,中國的海洋戰略從「近海防禦」,調整為捍衞海洋權益、發展海洋經濟、強化海洋科技等「邊緣海策略」,突破陸界束縛,由近海而遠海,戰略轉變的軌迹也相當清晰。可以說,「遼寧」號服役,理論上意味中國軍隊海上作戰半徑可從近海推進遠洋。
據內地軍事專家指出,「遼寧」號主要擔當訓練和科研任務,以填補作戰體系的空缺。基於一般需要三艘航母才能形成完備的作戰群,包括執勤、訓練和維修,可以看到,「遼寧」號交付,顯然只是中國海軍部署航母作戰的階段性起點。
再 從目前亞太地緣政治看,美國重返亞太撬動了東亞區的戰略再平衡;另一方面,中國經濟不斷發展,國力提升,加強軍事力量保護領地和領海的利益無可非議。早於
二○○八年美軍聯合作戰司令部(U.S.
Joint Forces Command, USJFCOM)出版一份報告,深入分析中國的「珍珠鏈戰略」,對中國串連起由南中國海到中東這條石油海運線高度關注。
事實上,中國經濟進 一步向外擴張,海運能力提高,海運安全保障的需求也相應加大。隨着綜合國力增強,經貿活動範圍擴大,發展遠洋海軍力量,積極參與國際安全事務行動(包括遠
赴亞丁灣護航,打擊海盜),已然成為近年中國最突出的戰略性行動。昨天「遼寧」號交接入列;同日,日本外務事務次官河相周夫與中國副外長張志軍在北京會 面,就釣魚島問題舉行了會談,但沒有具體成果,反映釣魚島爭端,中日迄今仍在進行明爭暗鬥。
英國經濟學家安吉爾(N. Angell)一九一三年錯誤估計,大國之間的經濟相互依賴會阻止戰爭,但結果歐洲國家最終還是兵戎相見,只不過英國在一九一四年大舉拋售了德國的股票,避開了巨大損失。
目 前中日兩國經貿聯繫相互依賴的程度深邃得多,「經濟威懾」風險大大提高,應該有助加強兩國政治精英作出理性決策。很明顯,兩國盡快回到《中日聯合聲明》和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原則基礎,雙方對釣魚島不作具體處理,才是化解當前危機之道,而非各自「亮劍」,顯示武力威懾。
自古兵凶戰危,生靈塗炭,非不得已而用兵。中國成為聯合國五名常任理事國中,最後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確實具有歷史性意義。但中國如今只得一艘航母,嚴格來說並不滿足作戰的需求;執行海戰,更需要考量戰耗、後勤支援、人員及載具補給等一系列重大安排,不輕言戰鬥。
如今在中日釣魚島爭端激烈摩擦之際,中國宣布「遼寧」號交付海軍,準備投入服役,此舉亦不足以顯示出中國大大增強了戰鬥威懾力量,反而更多在於反映中國加快自行發展第二及第三艘航母的決心,以形成具作戰能力的航母戰鬥群,為強化遠洋海軍力量的戰略部署踏出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