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9月23日星期日

許驥:內地人為何離不開水客?




編按:自從網民發起「光復上水站」運動後,香港執法者立即行動,打擊藉一簽多行而來的內地水貨客(簡稱「水客」)。這場由民粹運動所產生的、自下而上的動力,形成近日各界關注和討論的重要課題。今天,本文作者就水客現象,探討內地對香港貨品需求的由來。

「光復上水站」運動仍在持續,但上水真的「光復」了嗎?恐怕未必。能光復嗎?也很難說。過幾天,內地的「十.一黃金周」又要到了,和往年一樣,大批內地自由行遊客(顧客?)將再度橫掃各大商場──香港準備好了嗎?

水客這門生意,其實是由市場供求決定的。俗話說,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本的生意沒人做。亦即是說,是先有了內地人對水貨的需求,然後才有了水客的誕生。那麼,內地人究竟為何離不開水客呢?

1400萬張嗷嗷待哺的嘴巴

今年做爸爸的上海市民徐先生最近頗有些煩惱,因為寶寶從喝母乳開始轉喝奶粉,為了找到信得過的外國奶粉代購商,他四處奔波。「網上的代購商戶不少,但不能輕信,最好是找已經在買代購奶粉的朋友介紹比較可靠。」徐先生說。

自從2008年內地爆出毒奶粉事件後,骯髒的「奶新聞」層出不窮,13億人已對國產奶粉完全失去信心。有人或許會出於「愛國」抵制日貨,但是為人父母的,從來都是喜歡日本奶粉的。中國人向來喜歡貪便宜,但在奶粉上絕對不敢省錢。網上一罐(900克,下同)國產伊利奶粉售價150元(人民幣,下同)左右,貝因美則要230元左右;而水貨的惠氏奶粉每罐要350元左右,雅培則要380元左右。可國貨雖便宜卻無人問津,水貨雖貴而常常賣到斷貨。

有數據顯示,2012年內地新增人口將達1400萬(是香港總人口的2倍)。像徐先生這樣每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的中等收入城市居民,就要購買進口奶粉了,可想而知需求何其大。早在2008年,水客走私奶粉就是門好生意。在上水購入每罐100多港幣的奶粉,到深圳一轉手,就可獲得200元。多年過去,隨着人民幣不斷升值,這門生意的利潤愈來愈厚。位於銅鑼灣的人民公社書店,從2008年開始就不斷有客人主動來問「有沒有奶粉賣」,書店最終做了一個「痛苦的決定」:經營奶粉生意。於是,賣奶粉成了這家書店的「經濟支柱」。

內地青年:買水貨是為了反政府

水客搶購香港市場上的奶粉,導致港人買不到,民怨沸騰。各大商店早就採取限購措施,每人每日限購26罐。但是這根本無效。水客發揚毛澤東「人多好辦事」的「人海戰術」。商店甫開門,數十水客湧入,將奶粉搶購一空。並且,加入「人海」的甚至還有疑似香港人。香港的父母,在港買不到奶粉,只好再託人從外國代購──真是個奇怪的購物鏈!如今,梁振英政府推出「港人港地」,是否也需要有「港人港奶」,才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水客的問題愈來愈嚴重,內地個開始重拳打擊。20109月,深圳海關在一次打擊水客的行動中,發現涉案的金額近20億元的商品。去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通過後,水客一年內若被海關發現3次,就可被刑事拘留。今年3月開始,為了打擊奶粉走私,內地海關開始徵收10%的關稅。早前更有一名內地李姓空姐,用工作之便幫人代購化妝品,「涉嫌逃稅」被判刑11年。但是,對政府打擊水客的舉措,市民怎麼看呢?深圳「憤怒的青年」小王說:「內地政府這麼壞,只會剝削百姓,苛捐雜稅這麼多,誰要納稅給他們!」對小王來說,光顧水客就是一種「反政府」的行為。

但沒辦法,無論怎樣打擊,無論怎樣「光復」,水客就是清不乾淨。因為內地有需求,水客有錢賺。要解決香港的水客問題,除了在香港着力外,更重要的是要解決內地的問題。否則毒奶粉一日不除,香港就永遠是內地的奶粉「出產地」。而多年來媒體不斷報道水客新聞,香港政府不聞不問,一定要等到市民上街,才意識到嚴重性,實在太令人失望。看來以後凡事都要及時上街,才能盡早解決。

不如開闢「香港租借地」?

在上海、杭州等長三角經濟發達城市,近年悄然興起婚前來香港血拼(shopping)的新時尚。也就是說,新婚男女自己來港充當「水客」。長三角地區小資情調濃厚,市民喜歡追求名牌,鍾情於炫富,所以奢侈品成為這些人來港的主要購物對象。上海《新聞晨報》就報道過鮑先生一家2天灑金100萬的「壯舉」。

去年5月,鮑先生的兒子和未來兒媳於婚前來港血拼,購置結婚用品。2天內頻繁出入商場,走到腿軟,甚至顧不上吃飯。小夫妻主要購買奢侈品,包括大量手袋、名表和珠寶等,鮑先生則完全充當「提款機」角色。在廣東道的一家名牌店,他們花10萬元買了3個手袋。鮑先生說:「很划算!」

據說,現在這樣的「婚前香港血拼族」愈來愈多,結婚鑽戒是他們來港不可缺少的對象。然後,他們就把這些商品穿戴在身上,堂而皇之地以「偽裝水客」身分回到國內。這樣「自由行」的內地遊客(顧客?),十.一期間會大量湧現。

現在梁振英政府要強推的新界東北規劃項目,政府首階段諮詢報告中明確地說,該規劃的「服務範圍包括深圳以至整個珠江三角洲」。「服務」什麼呢?深圳市民劉先生建議,與其開發新界東北,不如在深圳開闢「香港租借地」,完全交給香港政府管理,專賣免稅港貨,收益由港深雙方協商分配,讓只購物不旅行的內地遊客,在深圳完成他們的「自由行」。不知這個建議是否可行?

外國也有跨境購物?

其實,跨境購物一點都不新鮮。早年的香港人,也經常到深圳去購物。外國有跨境購物嗎?在加拿大和美國的邊境上,由於美國的物價便宜,加拿大人常常在周末驅車去購物。並且,美國當地政府非常鼓勵加人前來消費。從今年6月開始,前往美國的加人,過境停留超過24小時,免稅購物額度從50美元增至200美元;停留超過48小時,從400美元增至800美元。另外,新加坡人周末常到馬來西亞購物。中國和越南,中國和俄羅斯邊境的居民,也常常跨境購物。在電影世界中,《隔着圍牆說愛你》(Beloved Berlin Wall)講述1989年的東德與西德,女主角是西德留學生,電影開首描述她打算到東德買日用品和食物,她形容東德的貨物是西德的半價,也因為這次跨境購物而與男主角邂逅。

但問題是,美加、中越、中俄,都是面積龐大的國家;新加坡在獨立前,只是馬來西亞聯邦中的一個城市──他們都不怕有太多人前去購物。而香港,面對的則是陸地面積比我們大8700餘倍,人口是我們185倍多的內地,真的承受不了。就像去年香港抵制內地汽車來港自駕遊一樣。為什麼要抵制?香港所有的汽車都開到內地,內地交通毫無壓力;但內地若有萬分之一汽車開到香港,恐怕香港的交通就要癱瘓。中港之間,是完全沒可能談「對等」的。

香港回歸15年,真的「回歸」了嗎?中港矛盾頻頻出現,問題愈來愈多。前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陳佐洱早前訪港時稱,本港推行國民教育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政府有政府的「國民教育」,民間則有民間自己的「國民教育」,專門「教育」政府,也是天經地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