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9月24日星期一

紀曉風: 新發展區「被纂改」新市鎮 林鄭變卦曾俊華拒支持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真面目」被愈揭愈醜,其真正的發展目的是為「深港融合」還是開拓土地,相信眉精眼企的香港人,自然一看就明,更遑論接連數月,無數港人早被密集式的語言「偽」術「訓練有素」,已不會再輕易上當「被說服」。
反對新發區計劃的聲音窮追猛打,主事的官員就繼續堆砌不同的說法來解畫,包括堅持該處為新市鎮,但同一個梁班子內,卻疑似有官員「幫理不幫親」。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天在啟程前往台北前,被問及東北計劃時,對「新市鎮」三字隻字不提,似未有對齊同一口徑;曾俊華又同時談及自己在十年前,曾負責有關方面的規劃,既然如此,要了解整個發展計劃,似乎要「回到最初的起點」。

老紀翻查資料,時為董建華在任特首的2000年,亦即梁振英獲委為行政會議召集人的翌年。這一年,屬港人夢魘的「八萬五建屋計劃」,首度以85710個住宅單位而達標;同年底,特區政府展開一項名為《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的研究,為發展新界東北拉開了序幕。

「香港2030研究」最後在2006年完成。翌年,前特首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宣布,會發展規模不及屯門、沙田等傳統新市鎮四分之一的「新發展區」,而有關發展自然順理成章交由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負責。

由此路進,似乎可得出兩大結論,第一,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實非前朝產物,實乃隔朝董氏年代的長遠大計,令計劃「復辟」味甚濃;其次,發展計劃從來並非建設新市鎮,充其量只是發展出如數碼港或科學園等新概念地區,而根據「香港2030研究」,新發區的存在更是跟邊境的開放,關係密不可分。

先說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他昨日現身有線財經資訊台的Money Cafe節目,為新界東北發展計劃解畫,雖然議題惹火又影響社會,但一眾主持的問題毫不尖銳,令陳茂波幾乎可以大安旨意變相「賣廣告」。

有趣的是,過去特區政府面對爭議議題,還會召來各傳媒高層開「吹風會」解釋政策,在官場「初經人道」的陳茂波,或許正是想打破慣例,故捨棄現身傳統新聞媒體平台作專訪解說,反以輕鬆方式,大談發展方向。老紀相信不日後,隨時可以見到陳局長以「師奶殺手」的姿態,亮相下午的婦女節目。

至於他在節目中的發言,可讀性實不高,但由於陳茂波引用的資料疑有失實,老紀為維護公眾知情權,故有代其澄清的必要。他指出在發展新界東北以外,其他增加住屋的方案,均要最少10年後才落成,而其實新界東北的發展計劃,預計要在2022年才有第一批遷入的居住人口,計劃更要在2031年才完成。屈指一數,又何嘗不是要10年之久?如此解畫,實令人更難明白發展新界東北何以可以更快提供住屋予港人,更遑論老紀說了多天的杯水車薪問題。

陳茂波昨天仍一直堅稱計劃是為發展新市鎮,老紀連日來,先後循計劃的人口容量及交通配套分析,力陳了所謂的新市鎮,根本只是一個包裝用字,反而種種證據顯示,三個「新發展區」實近似促進「深港融合」的邊境重鎮,但梁班子內,就疑似有官員持「不同聲音」,這個似乎「幫理不幫親」的官員為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他昨天啟程前往台北,臨行之時回答傳媒有關新發展區的提問時,竟隻字不提「新市鎮」三字,口徑也跟其他人略有不同,包括就是否堅持棄用公私營方式發展時,他就稱「一般推行傳統性的做法」(即收地),他同時再主動向記者提及多年前的「往事」,「我記得差不多十年前,當時我是負責規劃方面,我們已經開始計劃在這方面(開發新土地)做開拓 ……」

曾俊華的一句,一言驚醒夢中人,似乎要了解整個發展計劃是否為要發展新市鎮,得從計劃的源頭入手。究竟,香港為何會出現一個開發新界東北的計劃?

老紀翻查資料,原來上任特首曾蔭權,在200708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十大建設」其中第十項,率先確實地提出香港要有新發展區:「為紓緩已發展地區的壓力,以及應付人口增長帶來的土地需求,我們必須從速籌劃新發展區的工作。」

「新發展區」限基層人口

之後,他更特別再點出「新發展區」的「特色」,「新發展區計劃規模會較小,不及屯門、沙田等傳統新市鎮的四分之一大小。新發展區會提供土地作住屋、就業、高增值及無污染工業等不同用途,透過全面規劃,提供注重優質生活空間,以及為住戶和用者提供便利的另類居住選擇」,而當時建議的新發展區共有四個,除現時的古洞北、粉嶺北、坪輋和打鼓嶺外,更有位於西北的洪水橋。

研究這個新發展區計劃的工作,理所當然交由時任發展局局長的林鄭月娥處理,她當時就曾公開表示,隨着人口增長放緩,本港未來不需要有大型新市鎮落成,只需要建立新發展區,而新發展區將來也不一定是住宅區,不排除可以規劃為教育城或科技園,「唔一定係教育城,可以現成嘅大學搬入去都得」,既是「不一定」,由此可見,熟知計劃的林鄭月娥,似乎一直深知新發展區,首要目的並非要解決人口與住屋問題。

其實,林鄭月娥在今年6月卸任在即(亦其實是升官在即)接受傳媒專訪時,亦曾再就新發展區計劃再抒己見,而當時她就改稱有關地點為新市鎮,稱當中的公屋比例,未來絕不能超過五成,以免重蹈天水圍的規劃失誤。按她解釋,是避免有關社區充斥低收入人士,重現天水圍的社區問題。事實上,新發展區內擬訂的,本就屬高增值產業,本來就非公屋住戶人口從事的工作,由此可見,新發展區的規劃,從來都不是為香港一般人口而設計,來自專業界別的中、高產階層,似乎才是真正的受眾,故所謂解決港人的住屋需要的說法,似乎已不攻自破。

然而,新發展區計劃的源起恐怕更早,因為按曾俊華的說法,似乎可追本溯源至他出任規劃地政局局長之前,即2000年。

翻查時任特首董建華當時發表的《施政報告》,當時規劃地政局的主要工作方向,就是進行一名為《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的研究計劃,目的是在土地用途、運輸、基建發展及加強香港與珠江三角洲合作方面,訂立長遠策略,為香港日後的發展制定藍圖。曾俊華翌年出任該局局長,亦同時接手了有關的工作。

事實上,發展新界東北的建議,本身正是來自這個《香港2030研究》(亦由於研究在2006年時完成,翌年才成功上馬),而在完成的報告中,就點出了發展這些新發展區的好處,卻沒有指出有需要再發展它們成為新市鎮;此外,報告又回應了珠三角的發展規劃方向,認為未來地區將成為「一脊、三帶、三軸」體系,其中「一脊」,就是指「廣州—深圳/香港和廣州—珠海/澳門」,「深港融合」似乎早有伏線。

2000年時,共有85710個住宅單位落成,「八萬五建屋計劃」首度達標,港人惡夢開始;同年底,《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展開,特首梁振英就在199971日獲委為行政會議召集人,可以如願服務港人,以他勤奮的性格,這些香港未來藍圖大方向,又怎會沒他份來出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