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梁振英當特首的人士必須承認,他上任後,市民對他的支持度持續下降。〔根據港大民調,梁振英的評分由7月初的53.8下跌至9月初的46.5(50代表合格),而支持他出任特首的淨值(即支持率與反對率的相差)由6月底的+5%下跌至9月初的-12%(即支持率為36%,反對率為48%)〕。9月的調查顯示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度跌至2004年4月以來的新低。
對梁振英的表現不滿意的人士也須承認,在短短兩個月內,政府推出或宣布多項利民措施,包括長者生活津貼、興建青年宿舍、交通津貼,以至港人港地先導計劃等,令不少階層受惠或有所期盼。
一方面,我們看到一個標榜民主無小事、工作非常忙碌的特首和他的團隊。另一方面,特首和政府的民望不斷破紀錄地尋底。民望低的部分原因與特首和個別官員的誠信疑點有關;部分是因為特首在重組建議上急於求成,製造不必要的矛盾;還有是特首或政府在國民教育爭議上錯判形勢,企圖蒙混過關。結果是原來支持新政府
或疑中留情的市民有部分走向反對或對政府疑中更疑的另一方。
最近選舉產生的新一屆立法會,不會令政府施政比前暢順(或少些阻力)(見《立法會選舉後的政治亂局》19.9.2012)。與只懂全面為梁政府護航的《香港營》諸君不同,我想在此文提出一些批判性的意見,以及就政府面對愈來愈亂的局面提出一些建議。
首先,讓我解讀政府呈現市民眼前的施政理念,就是重視民生、穩住基層、漠視價值、厭惡政治。透過解決市民,特別是基層的種種實際生活問題,政府以為可以產生一股支持它的穩定力量,並以此抗衡相對不切實際或影響施政效率的民主、公義等高層次訴求。這可能是新加坡治國成功之道(但上次大選後已出現變化),卻是
不少愛國愛港人士倡議的「正道」。
今屆特首梁振英憑著本身的口才、計謀和利用民心思變的形勢,成功擊敗原本是「儲君」的唐英年。信心爆棚的梁振英於是乘勢追擊,上任前已叫停雙非孕婦,贏得掌聲,然後迫上屆政府配合,企圖藉建制派擁大多數票壓立法會通過重組方案,重新樹立回歸後兩屆特首都做不到的行政主導。結果首先差一票之微打尖不成,然後
遭議員拉布,無功而還,成為與反對派議員交手的首場敗仗。
立法會選舉結束後,梁特首口說期望與立法會合作。政務司長林鄭月娥亦致函各當選議員,介紹政府已經宣布的民生措施,及強調政府會尊重和維護立法會的審議程序。我希望政府真的汲取強推重組建議的教訓,最好是把整個方案擱置,或起碼抽起兩個副司長職位那部分。假如政府在不作公眾諮詢下重提建議,激進派議員會以
拉布歡迎,結果是挑戰政府對立法會審議程序的忍耐力。即使方案最終通過,立法會議員(包括部分建制派)會更加對政府步步為營,寸步不讓,合作一詞會成為另一個沒意義的偽言。
在立法會復會後,我建議特首與各黨派開心見誠地傾談,了解它們最關注的議題和盡量找出雙方可以達成最大共識的地方,作為日後施政的基礎。梁特首必須接受一項他可能感到自尊受損的事實:在今天的政治形勢下,政府沒有實力行政主導,而政府民望愈低,政黨(包括建制派)愈會乘機抽水。依靠一國的直接或間接影響力
協助政府施政,不是長治久安、維護兩制的正道,亦會令政府的民望長期不振。
雖然梁特首每天掛在嘴邊的「民生無小事」是百分百政治正確,但其實民生大小事充滿政治元素。例如擴大自由行,誰不會說這有助經濟、就業、零售、旅遊等,但區內居民日常生活受到影響,以致內地豪客和水客與港人的衝突,難道不是政治?另一個例子,由政府派錢照顧弱勢社群(例如增加醫療券金額)只是治標,要治本
便需要改革整個醫療制度,包括處理有政治爭議的工作(例如增聘外來醫生會衝擊既得利益)。所以,一方面是民生不離政治,另一方面是當政府要處理政治問題時,市民有多信任領導官員往往是政府方案能否被市民(及立法會)接受的關鍵。
上屆政府長期派錢,但民望沒有因此改善。今屆政府依然有佷多本錢派發小恩小惠,甚至大興土木。但市民會期望政府在種種民生問題上,例如人口老化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
民無信不立,我希望梁特首設法改變不少人對他的負面印象,例如盡快交代清楚他以為不提而便不存在的大宅僭建疑案。
我也希望政府反思為什麼國民教育會激起這麼多原本無政治目的,有些甚至向北看的各界人士的強烈反彈。根正苗紅的陳婉嫻批評梁振英以政治意識形態看待反對 者,沒有認清香港是個多元組成的社會。這個來自自己人的批評加深部分市民對梁特首身負政治任務、漠視港人價值的印象。從正面角度看,反國民教育運動適時提醒政府,港人不只是經濟動物,我們重視香港的自由、法治、核心價值、本土意識的程度絕對不比「民生無小事」的份量低。
梁政府能否走出政治谷底,首先要看看特首會否修正他原來的施政理念,以及改變自己的言行,取信於民。